陶彩军 范真真 佟建国
[摘 要] 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大背景下,提出科技期刊应明确全球读者定位,规划未来发展;树立以全球读者服务为核心的品牌,维护以期刊为中心的声誉;采用通俗表述,服务原始创新;从读者获取角度,努力提升传播水平,增加用户黏性,推进媒体融合,从而构建中国一流科技期刊竞争战略体系。
[关键词] 读者需求 世界一流 科技期刊 建设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uilding world-class sci-tech periodical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sci-tech periodicals should determine targeted reader groups and plan their future development; establish a brand centered on global reader service and maintain the reputation centered on periodicals; adopt popular expression and serve original innovation, strive to improve the communication level and increase the stickiness of us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ader acquisition; promote media integration and build the competitive strategic system of world-class sci-tech periodicals.
[Key words] Readers requirement World first clas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nstruction
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是展示学术成果、促进学术观点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媒介,是推动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平台。为此,中国科协等[1]明确了我国科技期刊到2035年的发展目标。
目前学术界对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似乎并没有一致的标准,但从上述发展目标中可以窥见一斑:一是持续引领本领域的学术方向,其论文质量和数量足以在本领域产生重大影响;二是权威认证本领域的引领性、原创性和标志性重大发现,评审水平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三是长期被本领域最活跃、最具创新能力的学者视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
根据《乌利希国际连续出版物指南》数据库统计[2],全球正在出版的科技(Scientific,Technical,Medical,简称STM)期刊约为4.2万种,其中美国名列第一,其次为英国,中国在全球排名第三。
截至2018年8月,科学引文索引(Web of Science, WOS)的4个来源数据库收录期刊总数为20656种。截至2018年7月,斯高帕斯(SCOPUS)数据库共收录23793种活跃期刊。
表1和表2表示我国已有一些科技期刊进入学科5%,但如果按照上述标准,目前尚没有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我国期刊要参与国际竞争,期刊人必须转变观念。
本文將从我国目前创办一流科技期刊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出发,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一些思考。
1 中国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现状
科技期刊在学术界举足轻重,在引领学术方向、凝聚科技力量、汇集创新成果、注册代表作品、传播前沿资讯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办好科技期刊,既承载国家战略规划,同时也有着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的背后离不开科技发展,而科技期刊作为科技文献的主要载体,正面临良好机遇[3],以创办世界一流期刊为目标,构建一流科技期刊体系,已成为新的历史使命和紧迫任务[4][5][6]。然而,我们与国际一流期刊还存在明显差距,多数期刊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1 编辑、作者与读者关注点存在较大差距
我国科技类学术期刊共4958种,位居全球第三[7],从数量上看我国已跻身科技期刊大国。科技期刊担负着科技信息传播与交流的重要使命,也是作者发布学术成果的有效渠道。作者发文动机直接决定了期刊的传播与交流效果。
调查显示(见表3),考核评价是我国科技工作者论文发表的主要动机。因职称要求、考核要求和学位要求等考核需要发表论文的比例共计56.5%。
以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2017年10月27日—2019年10月26日两年间“金属学及金属工艺学”发表的423772篇(中文)论文为例,以“铝合金”为主要主题的文献1478篇,以“镁合金”为主要主题的文献793篇,以“钛合金”为主要主题的文献755篇,以“高熵合金”为主要主题的文献只有316篇。
图1为同期中国知网“金属学及金属工艺学”下载次数最高的前100篇文献的关键词共现网络,作者与读者关注点存在很大差距。可见,作者本身的发文动机和编辑选题策划中,很容易忽视读者的需求,这也是大量零被引文章存在的主要原因。作为科技期刊消费者的读者群,同样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他们思想活跃,社会影响力大,是有市场发展潜力的群体, 对其他群体甚至具有领导和示范作用。对全球科技期刊出版者而言,他们都是应该受到高度重视和激烈争夺的强势消费群体。因此,只注重服务作者的期刊,很难得到读者青睐。以全球读者服务为核心,了解读者需求,培养读者群体是科技期刊品牌塑造的关键点。
1.2 将高影响因子期刊等同于国际一流期刊
高影响因子期刊不等同于国际一流期刊,影响因子有一定商业属性,有些期刊为增加影响因子,有意缩小影响因子公式中的分母,减少发文量,这不符合国际一流期刊的特征。国际一流期刊对于引领学术方向、揭示本领域重大问题有着重要意义,应当能凝聚科技力量,汇集创新成果,论文质量和数量在相关领域有重大影响。国际一流期刊对引领性、原创性和标志性重大发现进行权威认证,能精准快速高效传播最前沿资讯,影响深远。
追求高影响因子无可厚非,但通过减少发文量等进行人为干预会事倍功半,不能忘记学术期刊的初心。
1.3 缺少开创性成果刊载量
国际一流期刊对开创性成果的刊载十分重视,以俄文期刊为例,1957年前只有少数几种被英美两国译成英文出版,1960年代、1970年代达到220种以上,这与当时前苏联科技领先不无关系。以《物理文摘》收录的俄文文献为例,其84%被译成英文,至1978年,俄文物理学期刊的全英文译本达到19种,而同期美国物理学会出版的学术刊物也才不到30种[9],中文科技期刊在刊载开创性成果这方面有所欠缺。
1.4 过于追求研究热点而不重视原始创新
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创新思想属于独创,早期较难达成大众共识,实现转化;二在于其是一个具有探索性、不确定性和长期性的过程;三是结果是首创的,存在超前性和滞后性;四是在发挥作用方面,具有研究牵引性和高技术先导性,对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带动性等[10]。图2是中国知网1997—2019年“纳米材料”的学术关注度趋势图,明显看到“纳米材料”经历了1997—2001年4年的滞后发展,此后十几年间成为热点。
可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之初很可能不是热点,原始创新所具有的超前性与长期性特点,使得期刊在选题策划和评审论文时,就要对热点和原始创新有辩证认识,而不能一味盲目追踪热点问题。
1.5 过多刊载综述,忽视原始创新性研究
专题述评重“评”而轻“述”,“述”是话题,“评”是用意,述评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重在指出现存的问题以及今后研究的方向、思路和手段。文献综述则“述”而不“评”,综述具有回顾性,重在展示对研究资料的全面把握,给读者提供客观的资料帮助。好的述评与原创性研究同等重要,但原创性研究的作用仍然具有不可替代性,单纯为了增加引用,过多刊登著名学者文献综述而忽略原创性研究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2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
现阶段众多期刊都面临严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问题往往与机遇并存。面向读者需求,本文提出如下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建议。
2.1 明确读者定位,规划未来发展
科技期刊应通过同领域刊群的结构分析和自身在刊群内的竞争地位分析,寻找一个能区别于其他期刊的适当定位(细分读者群),以增强自身竞争优势。创刊于1869年的国际综合性科学周刊《自然》就是因战略定位准确而成功的例子,它既服务专家读者,也服务大量非专家读者,是以严格的学术标准和通俗的科普语言发表全球科技最高水准的论文著称,科技与人文结合,反映学科发展和传播科技思想[11]。
中国科技期刊经历1949—1966年开创期(最早的科技期刊《吴医汇讲》,创立于1792年,即清乾隆五十七年),1967—1977年凋零期,1978—2012年繁荣期和2013—2019年转型期[12],从最初数量少竞争小到现在打开国门参与全球竞争,在体制机制、载体技术等方面有了很大变化,而其办刊宗旨或定位鲜有随着大环境变化而变化的。期刊数量不断增加,国际竞争白热化,塑造期刊鲜明个性特点,才能迅速赢得读者关注。准确定位有助于期刊以最佳方式进入市场,陈焰[13]明确指出原有读者定位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普期刊发展,因此转型期明确读者定位,规划期刊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2.2 树立以读者为中心的品牌,维护以期刊为中心的声誉
明确读者定位,规划未来方向,为树立期刊品牌和声誉打下坚实基础。品牌和声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品牌是以读者为中心,表现为期刊对读者的承诺;声誉是以期刊为中心,表现为读者对期刊的信任与尊重。
树立以读者为中心的品牌,前提是充分关注读者需求,读者对于期刊的认同度直接决定了科技期刊的发展战略和品牌定位,可见,读者认可度是衡量期刊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之一。无论综合性科技期刊或专业性科技期刊,读者都希望通过期刊获取最新科技理论和学术前沿信息。维护以期刊为中心的声誉要求科技期刊内容建设与时俱进,通过选题策划发表当前世界最新研究成果;选题策划以用户检索日志主题大数据为依据,利用学者画像组织优质稿源;聘请领域核心专家担任编委,对论文原创性、科学性和实践性权威认定,力求在编辑、出版和发行等各个环节都精益求精。树立以读者为中心的品牌,维护以期刊为中心的声誉品牌是紧密相关、相互影响的,二者缺一不可。
2.3 采用通俗表述,服务原始创新
科技期刊论文中不乏枯燥严肃的理论研究,大众容易被表象迷惑,认为通俗表达的论文缺乏学术性和专业性,但这两者并不矛盾。《自然》刊发了大量雅俗共赏的论文,其栏目设计多样化,约1/3篇幅为通俗性内容,包括发表科幻小说的《未来》栏目。目的是让全球最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被更多大众所知从而应用于各行各业。
为了追求高深而失去可读性的论文举不胜举,如图3所示。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总库》检索主题“GCr15”,显示相关文献有2871篇,然而全文中从未提及“钢”的文献有284篇,占近10%。这些文献由于未能清晰表述,极不利于金属材料领域外的读者阅读和使用,得不偿失。
采用通俗表述服务原始创新,用非专业术语把深奥的科学知识传递给普通大众,从而吸引跨学科专家学者发现交叉学科新的生长点,对交叉学科发展有深远意义。同时也更有助于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大众热爱科学和为科技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2.4 实施网络首发,推进一流学科建设
录用定稿网络首发能够極大缩短论文发表时滞,经严格同行评议期刊编辑部同意刊用后即可上网发布。其意义在于:(1)读者可以及时获取知识并应用于自己的科学研究;(2)作者的创新成果可以及时注册并得到权威认证;(3)期刊可以利用网络首发优势组织优质稿源,并产生实时影响力。据统计,2018年首发期刊的平均增长率指标,均高于2017年未开展网络首发时的各项指标,见表4。2017年10月至2019年7月,中国知网网络首发平台上500余篇网络首发文章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团队,可见,认可中文科技期刊网络首发成果注册和国际传播效果的高端作者越来越多。
2.5 提升传播水平,增加用户黏性
让优质内容第一时间精准送达目标用户,以最快方式传播最新学术成果,是未来传播生态发展的必然趋势。王旻玥等[14]以《中国机械工程》为例对科技期刊读者进行定制化需求分析,其研究结果表明,读者最希望收到与其研究方向相关的精准推送。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使传播方式发生巨大变革,高效利用传播媒介和工具能够有效提升传播水平,增加用户黏性。
2.5.1 掌握国内外各数字出版平台规则,提高期刊传播效率
当前科技期刊全球数字出版主要平台有施普林格、爱思唯尔、中国知网和万方等。以中国知网为例,其数据库检索功能包括快速检索、标准检索、专业检索、句子检索和分类导航,每种检索方式都有不同使用技巧。期刊可以和这些平台合作,利用平台优势提升传播效率。
2.5.2 利用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工具
微信、微博和手机App等新媒体形成学术传播出版新格局,打破多年传统学术论文出版单一传播渠道。如公众号,期刊可与读者实现良性互动,采用数据每日更新及用户画像精准推送,从而扩大读者群体。
2.5.3 合理借助专业推广团队
目前大多数学术期刊全流程数字化进程缓慢,与新技术有天然隔膜,主动参与动力不足,与数字平台和新媒体互动少。学术期刊可改变策略,积极尝试,适当合理借助专业推广团队力量,快速高效提升传播水平。
3 结 语
科技期刊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正面临良好机遇,面向读者需求的世界一流期刊建设应从全流程入手,在每一个环节体现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如图4)。
读者从推送和搜索的偶然获取到择刊阅读的主动搜索,实现从来不读到偶然获取再到主动去读,最后到每日必看这样一个良性发展,如果忠实粉丝涵盖了领域中的核心专家,那期刊自然就是国际一流期刊。
注 释
[1]中国科协 中宣部 教育部 科技部.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EB/OL].[2019-08-16].http:www.cast.org.cn/art/2019/8/16/art_79_100359.html
[2][7]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
[3]杨丹丹.学术出版研究进展综述:开放科学、开放管理及价值重塑[J].出版科学,2020(1):5-10
[4]张品纯.对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几个相关问题的思考[J].出版广角,2019( 5) : 6-10
[5]王明亮,刘学东,张宏伟,等.基于供需融合理念打造学术期刊转型升级的全媒体经营业态[J]. 编辑学报,2019(5):194-199
[6]武晓耕.科技期刊编辑的精细化分工研究:以创办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背景[J].出版广角,2019(1) : 18-20
[8]谢英华,吴立利,郑涛,等.我国科技工作者科研论文发表动机的调查研究[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6(7):16-21
[9]缪其浩. 苏联科技期刊的英译[J].情报学刊, 1981(3):41
[10]于绥生. 论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特点[J].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7, 38(4): 354
[11]刘晓涵,颜帅.凝聚人类智慧,揭示自然本质:也谈《自然》究竟是一本什么杂志[J].科技与出版, 2014(5): 26-30
[12]段艳文.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期刊业变迁与前瞻[J]. 编辑之友, 2019(5):53-60
[13]陳焰.农业科普与新期刊读者再定位[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9,39(6):59-61
[14]王旻玥,郭伟,陈勇,等.科普期刊读者定制化需求分析:以《中国机械工程》为例[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9,39(6):56-60
(收稿日期:2020- 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