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Frontiers出版集团“团体办刊”模式研究与启示

2021-03-15 05:56郁林羲
出版科学 2021年1期

郁林羲

[摘 要] 瑞士前沿出版集团(Frontiers)实行的“团体办刊”模式是目前全球较先进的办刊模式,该模式实现了紧密团结科研人员,由科研人员主导办刊的理念,并从分学科遴选编委、赋予编委编辑角色、编委独立审稿、出版“学术专题”及建立环状(LOOP)学术社交平台五个方面实现“团体办刊”。本文以前沿出版集团旗下的药理学前沿(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期刊)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详细介绍该刊实行“团体办刊”模式的具体措施,分析每个措施的优势,以期为我国科技期刊改变办刊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 药理学前沿期刊 团体办刊 编委角色分类 编委独立审稿 LOOP学术社交平台

[Abstract] The“Community-run journals”model implemented by the Swiss Frontiers Publishing Group is currently the advanced mode of running a magazine in the world. This model realizes the concept of closely uniting researchers and being led by researchers, which from five aspects, selects the editorial board from the sub-discipline, gives the editorial board the editorial role, editors can review papers independently, editors can organize “academic topics” independently and establishing the LOOP academic social network. This article takes the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journal of the Frontiers Publishing Group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uses the case analysis method to introduce in detail the specific measures of the magazine to implement the“Community-run journals”model and analyze the advantages of each measure,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ci-tech periodicals in China to change publication mode.

[Key words]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Community-run journals Editorial members classi-fication Editorial members independent review LOOP academic social platform

現今,全球学术期刊出版业竞争激烈,爱思唯尔、施普林格等大型国际出版集团起步早规模大,并在出版运营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出版经验,已占据全球学术期刊出版大半壁江山。尽管如此,他们仍在不断改变办刊理念,谋求突破[1]。我国科技期刊起步晚,底子弱,据统计,2018 年我国英文科技期刊仅373 种,占科技期刊总量的7.5%。 2019年、2020 年,我国进入JCR排名的科技期刊仅 214种、241种,占 JCR 总数的 2.3%、2.6%,进入 Q1区的期刊仅 44 种 [2][3],且目前我国还未组建国际化的出版传播平台,国内75%的英文刊是与国际出版集团合作办刊,希望通过他们的出版平台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即“借船出海”[4][5][6]。笔者认为“借船出海”只是科技期刊“走出去”、提升国际显示度的手段之一,合作商仅负责搭建期刊平台,却并不能真正提高期刊的办刊水平,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弯道超车脱颖而出是科技期刊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面对困难和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借鉴国外知名出版集团的先进办刊模式和办刊理念,提高办刊水平,争取少走弯路。

近年来,我国期刊工作者开始关注国际知名出版集团的先进办刊理念和办刊模式,例如爱思唯尔集团的全球运营理念 [7]、本土化理念 [8]、多元化知识服务策略 [9],施普林格集团的规模集团化策略 [10],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和爱思唯尔集团的数字出版模式 [11][12]等均有较多文献报道,值得我国期刊工作者借鉴学习。但目前有关国际出版集团的研究多集中在爱思唯尔、施普林格两大历史悠久的传统出版集团,其中有关爱思唯尔集团的研究占大多数,鲜有对后起之秀的新一代国际出版集团的办刊模式研究。瑞士Frontiers出版集团是2007年由瑞士洛桑联邦技术研究所的两位神经科学家亨利·马克阿姆(Henry Markram)和卡利玛·马克阿姆(Kamila Markram)创建的新一代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开放获取出版集团 [13]。该集团推行科研人员主导办刊的理念,实行“团体办刊”模式,即紧密团结全球一线研究人员,并由研究人员共同负责期刊运营。目前我国学者对“团体办刊”的研究较少,仅少量文献介绍了“团体办刊”中由编委负责审稿的措施 [14][15]。笔者认为“团体办刊”模式除了编委负责审稿之外,还包括编委会组建、编委角色分类、先进的审稿系统、编委引领期刊学术方向和建立学术社交网络等方面。因此本研究以瑞士前沿出版集团旗下的药理学前沿期刊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集团官网,对部分编委进行调研,并结合笔者投稿经验,系统介绍该集团施行“团体办刊”模式的具体措施,并分析各种措施的优势,以期为我国科技期刊转变办刊理念、改变办刊模式提供参考。

1 瑞士前沿出版集团基本情况

前沿出版集团是瑞士洛桑联邦技术研究所的两位神经科学家亨利·马克阿姆和卡利玛·马克阿姆于2007年创建的。目前共创办了69本在线网刊,是全球规模较大、文章被引次数较高的开放获取出版商之一。该集团共有26种期刊进入JCR排名,其中21种排在各自领域前30%。一部分期刊,如神经科学、微生物学、植物科学和心理学领域的刊物,在各自领域中已成为被引次数最多的开放获取期刊。瑞士前沿出版集团推行“全球参与”的办刊理念,据统计,共有来自全球200多个国家的390000名作者在瑞士前沿出版集团系列期刊中发表文章,90000余名编委来自全球160多个国家。瑞士前沿出版集团于2008年创建了集注册、投稿、审稿、出版、学术社交为一体的开放获取科学平台,并荣获2014年ALPSP出版创新金奖。

瑞士前沿出版集团推行科学家主导办刊理念,希望领域内一线研究人员积极参与期刊建设,共同决定期刊发表内容,塑造期刊学科方向,引领学术进步,而不是由编辑部或者出版商,是一种“团体办刊”模式。该模式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按学科遴选编委、编委角色分类、编委独立审稿、出版“学术专题”、建立学术社交网络五个方面。该模式实现了期刊研究领域内全球科研人员都可以通过加入编委会、注册环状(LOOP)学术社交平台、申请成为客座编辑等方式了解期刊并参与期刊运营。期刊编委具有独立的编辑权,可自主决定期刊发表内容,并对文章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原创性负责;研究人员可通过组织学术专题引领办刊方向;读者作者用户可通过注册环状学术社交平台阅读分享期刊内容寻找并关注研究方向相近的研究人员。

2 编委会建设及运营

据官网显示,瑞士前沿出版集团目前共出版69种网刊,共有来自160多个国家的90000余名编委。编委需具备较高的学术资质和学术水平,在領域内有较大的影响力并通常来自全球知名研究机构,例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1545人),法国科学研究中心(1075人),美国哈佛大学(789人)等。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建设及运营编委会。

2.1 按学科遴选编委

前沿出版集团组建编委会的方式是将每本期刊的研究领域进行学科细分,再按照学科分类遴选编委。本研究以药理学前沿期刊为例,介绍其编委遴选方式及优势(表1)。

药理学前沿期刊是前沿出版集团旗下的药理学期刊,该刊在JCR药理学和药学领域开放存取期刊中排名靠前,2017年和2018年的影响因子分别为3.831、3.845。由表1可知,该刊将药理学领域细分为18个学科,其中编委人数最多的是神经药理学学科,最少的是肾脏药理学学科,整个期刊的编委人数共4477人。该刊按照学科遴选编委有如下优势:(1)稿件分流。根据笔者投稿经验,在投稿时,作者首先需要根据稿件内容自主选择学科方向,进入学科页面后选择合适的执行副主编作为稿件的处理编辑,每学科的执行副主编约占学科编委会的20%—30%。按学科细分编委之后,作者可仔细研究学科内执行副主编的学术档案并选择最合适的执行副主编,提高执行副主编与文章的匹配度,减轻作者工作量。(2)提高同行评议效率和质量。执行副主编在学科编委中指定审稿人或选择合适的审稿人,通常学科编委对所审的每篇文章都比较了解,可提高同行评议的专业性和严谨性。由于审稿人与稿件的匹配度较高,有助于降低拒审率。(3)保证期刊规模。 “团体办刊”模式中的“团体”本质是让尽可能多的研究人员共同参与办刊,学科细分涵盖了药理学整个领域,实现了药理学每个学科都有学者参与办刊,每个学科都有充足的学科编委负责稿件审理,使期刊的收稿范围更加全面,发展更加均衡。保证了期刊的体量和规模。

2.2 编委角色分类

“编委角色分类”是前沿出版集团“团体办刊”的措施之一,前沿出版集团旗下所有期刊均由编委会负责同行评审,编委享有独立编辑权,所有编委均是期刊编辑,但编委的编辑角色不同,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有所区别。药理学前沿期刊按照学术水平和学术背景赋予编委不同的编辑角色(表2)。

由表2可知,药理学前沿期刊根据编委的学术资质赋予编委不同的编辑角色,编委会结构为金字塔形,其中审稿编辑占绝大部分。笔者认为编委角色分类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1)人尽其才。领域内学术带头人学术资质高且具备强大的学术合作网络,适合担任期刊首席编辑和学科首席编辑,有能力从期刊长远发展、学科发展方向等方面给予指导性建议并组建下一级编委会。权威研究人员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且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适合担任执行副主编,负责初审,邀请审稿人及最终接收工作。活跃但资质尚浅的一线研究人员负责具体审理稿件。(2)增加归属感。“团体办刊”的根本在于给予研究人员办刊的自主权和话语权,把管理期刊和发表文章的权利交到研究人员手中。“编委角色分类”实现了研究人员自主管理编委会,增强了编委对期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3)提高审稿效率。执行副主编和审稿编辑人数较多,占编委会绝大部分。确保了有足够多的执行副主编和审稿编辑负责处理稿件及审理稿件。解决了科技期刊由于编委人数较少审稿困难的问题 [16]。

2.3 编委独立审稿

前沿出版集团的编委具有独立的编辑权,负责同行评议的全流程。编委通过协作审稿论坛(Collaborative Review Forum)进行同行评议。该论坛将作者、审稿人和执行副主编三者结合,旨在为同行评议的所有参与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该论坛上线后,前沿出版集团针对22000名作者、审稿人进行了调查,86%的作者认为审稿论坛的用户体验极佳,89%的审稿人认为论坛的设计非常优秀,86%的作者认为审稿论坛对文章质量提升有较大帮助,79%的作者认为审稿论坛与传统的同行评议相比有较大提升,86%的作者和审稿人希望再次与前沿出版集团进行合作。笔者对药理学前沿期刊的50名国内编委进行电话调研,84%的编委认为该论坛提高了同行评议的质量和效率,90%的编委认为该论坛操作简便、用户体验较好。以药理学前沿期刊为例,该刊的审稿流程如下(见图1)。

作者投稿时,首先,从药理学领域的18个学科中选择学科方向,并选择合适的学科执行副主编作为稿件处理编辑。第二步:执行副主编进行稿件初审,并从学科审稿编辑中邀请2—3名审稿人,或自主选择合适审稿人。第三步:独立审稿阶段,审稿人登录审稿论坛进行审稿,在15天内完成审稿报告。所有审稿人均提交报告后,投稿进入第四步—交叉审稿阶段,作者登录论坛查看审稿报告并在15天、25天或者35天内(根据审稿人的意见)回答审稿人的问题及上传修回稿件,这期间审稿人和作者可在论坛中交流互动。第五步:终审阶段—作者完成稿件修改后,需所有审稿人均同意接收,由执行副主编进行文章终审并决定是否接收。第六步:出版阶段:稿件上线(online)后,刊登所有参与处理稿件的编委学术档案。

编委独立审稿提供了一种明确的分隔编辑责任的方式,赋予审稿人独立编辑权,实现由编委决定期刊内容的目标,是前沿出版集团“团體办刊”模式的重要措施。相较于编辑部主导的审稿流程,有以下优势:(1)优化同行评议流程。编辑部主导的审稿流程中,编辑需承担稿件初审,选择审稿人,送审稿件,与作者和审稿人进行双向沟通,决定文章的最终接收,负责出版等一系列工作。在稿件的初审和终审阶段,编辑如果对学科方向或新学科不熟悉,有误判的可能,编委独立审稿由作者选择与稿件匹配度最高的执行副主编负责初审,减少了误判可能性。在送审阶段,科技期刊一直存在审稿困难的问题,审稿专家对期刊的认知度不高,审稿积极性较低,编委独立审稿由执行副主编负责邀请审稿人,提高审稿效率的同时也扩大了期刊的知名度。在修回阶段,审稿人提交审稿报告后,作者、审稿人和执行副主编均可通过论坛查看审稿报告,作者直接在论坛中回答审稿人提出的问题,审稿人与作者可进行对话交流,相较于传统的同行评议流程,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沟通效率,对文章质量提升也有较大帮助。(2)将透明制和问责制纳入同行评审。编委独立审稿实行透明制和问责制 [17],文章上线后,公布参与审稿学者的学术档案,包括署名及机构,感谢他们对文章进行深入和严格的审查,并使同行评议可溯源,督促审稿人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审稿,以提高审稿质量。

3 出版“学术专题”

前沿出版集团希望由研究人员引领期刊学术方向,决定期刊发表内容,因此“团体办刊”模式除了给予研究人员独立编辑权以外,还有一个重要措施,即出版“学术专题”,由研究人员自主申请成为客座编辑并承担相应责任。客座编辑可根据学术前沿、研究热点、突发事件等不同主题联合全球杰出学者围绕该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各抒己见,形成学术专题。专题可在前沿出版集团的开放科学平台上免费阅读并下载,到目前为止,前沿出版集团共上线了7000余个专题,涉及自然科学与工程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生命科学、脑科学等各个领域。“学术专题”打破了传统期刊发表周期的局限,审稿完成后立即出版,几乎没有出版时滞。其有以下几个特点。

3.1 客座编辑负责制

“学术专题”出版流程如下:研究人员向期刊首席编辑提交专题计划;期刊首席编辑判断专题可行性;判断可行后,由研究人员担任客座编辑;在期刊主页公布“学术专题”的主题介绍及最终投稿截止日期;客座编辑可邀请领域内专家投稿,研究人员也可自主投稿;同行评议;审稿完成后形成专题。“客座编辑负责制”即是指由研究人员决定专题方向并承担相应的责任,首先客座编辑需要确认所有专题内文章都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其次,在专题出版后,实时关注专题下载次数和引用次数,并积极宣传以扩大专题影响力。实行“客座编辑负责制”也是“团体办刊”模式的重要措施。该措施有以下优势:(1)提高组织“学术专题”的成功率。“客座编辑负责制”由研究人员自主申请,自主约稿并负责监督同行评议过程,可筛选出对组织“学术专题”真正感兴趣的客座编辑,确保其有强烈的主观意愿和足够的动力完成“学术专题”,提高专题组织成功率。(2)实现由研究人员引领期刊学术方向。客座编辑对领域内的前沿热点较敏感,对领域内的杰出学者也较了解,可提高“学术专题”的新颖性和专业性。其他研究人员通过期刊页面了解专题的主题后,可通过投稿链接自行投稿,稿件经过同行评议后也可发表在专题中。(3)明确客座编辑的责任。“客座编辑负责制”明确规定了客座编辑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其需对专题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负责并持续关注所组专题的影响力,通过学术社交网络对专题进行宣传,扩大了专题影响力。

3.2 客座编辑激励制

“客座编辑激励制”是指前沿出版集团采取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客座编辑积极性,包括:(1)确定专题方向后,在“学术专题”页面展示客座编辑学术档案。(2)实行预出版。专题组织结束后及时出版,减少时滞,确保专题新颖性和时效性。(3)注重多元化、多渠道传播。通过开放科学出版平台及脸书、推特(Twitter)、 谷歌书签(Google Bookmark)及领英(LinkedIn)等大型社交媒体多渠道扩大影响力。除此之外,前沿出版集团与DOAB(Directory of Open-Access Books)合作,将影响力较大的专题编译成可自由共享和可下载的电子书。目前前沿出版集团已发布了超过1100本电子书,是DOAB中规模最大的开放存取书籍出版商。(4)设立“专题年度聚焦奖”。所有参与组织专题的客座编辑均可获得“专题年度聚焦奖”的提名资格,年度最具创新性和影响力研究专题的客座编辑将获得10万美元奖金,用于组织围绕获奖主题的大规模学术会议。“客座编辑激励制”提高了研究人员的积极性,据统计,目前前沿出版集团共有7504个“学术专题”,说明研究人员的响应度和参与度均较高。该措施有以下优势:(1)提高客座编辑学术声誉。前沿出版集团网页中嵌入了环状学术社交平台,在专题页面中点击客座编辑的姓名链接可进入环状网站查看其完整的学术信息,促进领域内研究学者的互相了解,拓宽客座编辑的学术网络并提高知名度。“专题年度聚焦奖”的奖金丰厚,并由获得该奖的客座编辑召开国际会议,为领域内研究学者提供合作和交流平台,推动了科学发展,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客座编辑的学术声誉。(2)促进专题快速传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学术与社交媒体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通过进行多元化传播提高了专题曝光度,使更多人浏览阅读。(3)增强客座编辑与期刊的黏性。激励机制中包括前沿出版集团工作人员的积极配合和实行专题预出版,该措施是对客座编辑工作的认可和尊重,可增加客座编辑对期刊的好感度,提高客座编辑的积极性。

4 建立环状学术社交网络平台

学术社交网络平台(Academic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ASNA)是指以科研人员为特定目标群体,辅助科研人员建立与其他同行之间的社交网络并以促进科研活动的开展、科学成果传播为目的的工具或平台 [18]。目前国际较知名的学术社交平台有研究之门(ResearchGate)、       学术界(Academia)、门德利(Mendeley)等,科研人员可通过此类平台共享学术资源,关注同行最新研究,交流学术观点并建立职业网络 [19]。此类平台在促进全球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传播最新的学术信息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1 LOOP平台介绍

在学术社交网络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前沿出版集团建立了环状学術社交平台,并嵌入在前沿出版集团开放获取平台中。该社交平台与其他学术社交最大的不同点是与学术期刊紧密结合,是以用户为核心的交流型平台,旨在最大限度地传播用户的科研成果并扩大文章的读者群,提高用户的凝聚力和参与度,实现“团体办刊”。它是全球较少集成期刊和学术社交网站的开放网络,已与自然出版集团和前沿出版集团的系列期刊进行全面融合,所有在《自然》(Nature) 和前沿出版集团旗下期刊发表文章的科研人员,只要作者在环状学术社交平台网站进行了注册,点击文章中作者姓名即可跳转至作者的环状个人页面。除此之外,所有前沿出版集团编委都在环状平台拥有独立的个人页面,点击编委的姓名,即可进入网页查看学术档案。页面中共有六个部分,包括概览(Overview), 教育经历、所获得的荣誉及所加入的社会团体(Bio), 关注该研究人员的人员信息和其关注的人的信息(Network), 学术成果(Publications), 编委贡献,包括审稿篇数,组织专题数,所属期刊及职务(Editorial Contributions), 环状学术社交平台测算的影响力指数(impact)。在个人页面设置有follow按钮,点击follow即可进行对该学者进行关注。

4.2 环状学术社交平台的作用

环状学术社交平台的运营定位是链接全球科学家,增加科学家和平台的黏性,扩大平台和期刊的影响力,实现“团体办刊”的目标,因此开放、合作、国际化是其运营和发展的基本定位。在增加用户黏性方面,环状学术社交平台较注重核心用户的识别和把控,在注册过程中,用户需提供机构名称,所在部门、学术成果等内容,以便后续向用户精准推送相似的科研成果;并且环状学术社交平台根据作者在自然出版集团和前沿出版集团旗下期刊所发表的文章,主动向作者推送相匹配的科研成果,询问这些文章是否属于自己,同时邀请作者注册环状学术社交平台以扩大文章影响力,该措施形成了作者与研究成果精准匹配,实现用户精准分类和有效身份识别。除此之外,环状学术社交平台还主动推送用户关注的其他科研人员的最新进展,加强用户之间的关联性。环状学术社交平台在增加编委与期刊的黏性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学术社交网络的运营主要依靠用户的自生产,因此需要有一定的激励措施以激发用户的生产热情。环状学术社交平台通过在编委个人页面展示具体的编委贡献激励编委的积极性,提高期刊的凝聚力。其用影响力指标(impact metrics)衡量科研人员在平台上的学术影响力,得分主要来自于科研成果,获得的关注度,编委贡献,与之相关的科研人员数量。建立环状学术社交平台有以下几点优势:(1)实现学术社交网络与学术期刊的融合互补。环状学术社交平台通过借助学术期刊内容的权威性,弥补了学术社交网络在信息审核和信息真实性方面的短板,为用户精准画像,针对每一个学者的研究方向实现精准推送,提高了传播实效性。并且此方式将分散的学术期刊整合到具有庞大用户的社交平台中,简化了查找和共享知识的方法,极大提高了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传播速度和传播效率。(2)提高期刊与编委的黏性,实现团体办刊。前沿出版集团旗下期刊的所有编委都有独立的环状学术社交平台页面用于展示科研成果和学术网络,环状学术社交平台扩大了编委文章的读者群,提高编委的可见度和可发现性,同时也通过编委让更多的科研人员了解并加入前沿出版集团,形成良性循环。(3)满足国际用户需求。首先环状学术社交平台清楚地掌握了所有注册用户的研究方向和兴趣,对其进行分析,并定期汇总相关的研究进行精准推送,方便用户了解研究前沿;其次,该平台的算法可识别与用户具有相似兴趣的研究人员并推送,方便用户之间协作和讨论,提高用户之间的关联性。

5 对我国科技期刊转变办刊模式的建议

5.1 确立全球化的运营理念,努力实现编委国际化

目前我国的英文科技期刊大概370余种,且整体水平较弱,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此现象与英文期刊的国际化水平较低有很大关系,大部分英文刊的国际稿源严重不足,导致期刊国际影响力不够,又进一步导致国际稿源减少,形成恶性循环 [20][21]。通过研究前沿出版集团的办刊模式,笔者认为我国英文期刊应首先确立全球化“团体办刊”运营理念,在编委成员的遴选方面应加强国际编委的比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对期刊的研究领域进行学科细分,并通过ScienceDirect、斯高帕斯(Scopus)等国际数据库查询全球该领域内不同小学科权威科研机构的发文情况,有针对性地跟踪了解这些机构科研人员的发文动态,建立不同学科的国际编委候选人库。在邀请科研人员担任国际编委时,编辑需掌握沟通技巧,首先应对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表示密切关注,肯定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价值,并阐明编委会学科分类的规则,仅邀请其担任某一学科的编委,此措施可提高邀请成功率。(2)充分利用学术社交平台,研究之门平台开设了各种分类社区,门德利平台也有各种小组进行讨论, 学术界可帮助科研人员衡量社交和专业影响力,这些学术社交平台汇集了全球海量的科研人员。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对学术社交网络的关注和参与度都非常低,学术编辑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通过社交平台关注科研人员的研究进展,加强联系沟通,并加入相关社区参与学术讨论,提高编辑自身的学术号召力和影响力。

5.2 转变由编辑部主导的办刊理念,赋予编委一定的编辑权

科技期刊具有专业性强,学科划分细和发表内容必须科学严谨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几乎所有科技期刊都需要设立编委会并接受以科研人员为主体的编委会的指导,实践证明编委是期刊的灵魂,很大程度决定了期刊的办刊水平,期刊必须充分依靠编委、信赖编委、服务编委,推行“团体办刊”才能提高办刊水平。但目前国内期刊编委会普遍存在无法充分调动编委积极性的问题,编委挂名现象严重 [22]。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改进:(1)在期刊官网中建立专门的编委板块,按照学科细分方式为每位编委建立学术档案页面,详细介绍每位编委的科研成果和编委贡献,鼓励编委定期更新档案。(2)通过学科细分的方式,建立不同学科的编委社群,将文章初审和终审的权利赋予编委,可实行编委轮值制度,每月指定一位学科内编委作为该月的责任编辑,该学科的稿件由其负责初审,寻找审稿人,确定是否接收。

5.3 建立完善的客座编辑制度

我国大部分英文刊面临缺少优质国际稿源的问题,除了扩大国际编委比例,还需要建立国际客座编辑制度,通过客座编辑组约学术专题,这也是“团体办刊”的重要方面。有较多研究证明出版学术专题是科技期刊争取优秀稿源,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实现科学家办刊的重要途径 [23]。国外科技期刊的学术专题主要依靠客座编辑,爱思唯尔(Elsevier)集团的官网中设有专门的“客座编辑(Guest Editor)”模块 [24],IEEE计算机学会官网中也设立了“客座编辑中心(Guest Editor Center)” [25]。前沿出版集团在此方面也非常注重,平台官网中设有专刊板块和投稿板块。

现今,国内一些科技期刊也开始逐渐尝试邀请客座编辑组约专刊,然而,由于国内期刊大部分都是由专职编辑办刊,办刊模式也倾向于由编辑部主导期刊发文内容,通常由期刊主编或编辑邀请学者担任客座编辑,且没有固定的流程,客座编辑也发展为多种模式,如“执行主编”、专刊“栏目主持人”、“特邀编辑”等 [26]。在建立客座编辑制度方面,科技期刊应:(1)在官网中设立开放式客座编辑中心、专刊/栏开放投稿板块,并建立完善的客座编辑制度,包括申请制、考核制、负责制和激励制等。实现符合条件的研究人员可自主在线申请并提交选题,选题由编委会审核通过后,编辑将专刊/栏选题方向、客座编辑学术档案、投稿链接及时间节点上线至专刊/栏开放投稿板块,以此扩大专刊/栏稿源,增加自由来稿数量,提高客座编辑积极性。(2)加强与国际客座编辑的联络,鼓励国际学者申请担任客座编辑,以扩大期刊国际影响力。

5.4 加强国际推广宣传,积极创建或进驻国际学术社交平台

学术社交平台已经成为国际学术传播的重要渠道,这种非正式的传播平台在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科研成果的传播与分享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关文献调研结果表明,全球学术社交网络的普及率逐年上升,这说明其已逐渐被科研人员接纳及肯定 [27]。該模式将全球具有相似研究方向和研究兴趣的学者紧密团结,研究人员可以和同行进行在线交流、分享成果、相互合作。

我国科技期刊数量虽然有6000余种,但大多数期刊都是单刊作战,国际能见度较低。学术社交网络有利于增强我国分散的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并为科技期刊实行“团体办刊”提供条件。期刊可利用平台进行宣传,根据研究动态和用户需求开设新栏目,并精准推送与读者相关的学术论文;可利用平台庞大的专家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合适的编委候选人、同行评议专家、客座编辑等,并和他们在线联系,开展约稿、审稿等工作。除了鼓励单刊积极进驻社交平台之外,笔者认为有条件的刊群如国内的光学期刊群、中华医学会刊群应尝试创建国际化的学术社交平台。目前,国内主流学术社交平台的典型代表有小木虫、科研之友、学者网和答魔社区等,但这些平台的运营定位均是面向国内学者,几乎没有国际用户,并且学术期刊的参与度也很低 [28],因此由已成气候的刊群创建全球化的以学术期刊为基础的社交平台很有必要。笔者认为在建立平台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重核心用户遴选,提高用户黏性,可借鉴环状学术交流平台的做法,将注册者与科研成果进行匹配,通过分析海量数据挖掘用户的真实偏好,以达到精准推送的目的。(2)学术社交网络与学术期刊需融合互补,小木虫、科研之友等社交平台中虽已开设学术期刊信息专栏,但这些信息并不全面,且信息提供者主要来自用户,学术期刊官方参与程度很低。由学术期刊群创立平台,平台可根据用户的科研方向推荐学术期刊,有利于扩大稿源。作者投稿后,期刊编辑可通过平台与作者在线交流,此举有利于将分散的期刊整合到拥有海量用户的平台中,增加期刊与用户的关联性,形成良性互动和团体办刊。

6 结 语

本研究从分学科遴选编委、赋予编委编辑角色、编委独立审稿、出版“学术专题”和创建环状学术社交平台五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前沿出版集团的“团体办刊”模式,以期为科技期刊转变办刊模式提供参考。该模式实现了由研究人员组成联盟共同管理期刊,其优势在于优化同行评议流程,实现由编委独立管理编委会,扩大期刊的体量和规模,由研究人员决定办刊方向,及提高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前沿出版集团在较短时间成为体量、规模和影响力较大的开放获取出版商,与其推行“团体办刊”模式密切相关。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该模式目前相关研究资料较少,信息获取大部分来自前沿出版集团官网和笔者投稿经验,缺乏深入实地调研和编辑部实际操作经验,尚有一些问题需要深入系统研究。

我国的科技期刊正处在加速发展期,英文刊数量逐年增多,影响力也在逐渐提升,一些英文刊已经完成了网络平台搭建、数字化出版、远程稿件处理、媒体融合等技术升级 [29][30][31],但笔者认为除了关注技术创新之外,转变办刊理念和办刊模式也同样重要。笔者认为,如果能够参考学习“团体办刊”的模式,在此基础上进行摸索试验,一定能够找到适合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最佳办刊模式。

注 释

[1]李航. 爱思唯尔的发展历程对我国学术期刊体制改革的启示[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7, 28(8): 769-773

[2]2020年度《JCR》已发布,中国SCI期刊数据分析[EB/OL].[2019-07-24].https://www.jianshu.com/p/13db45bed4af

[3]Web of Science JournalCitation Reports:Suppression Policy [EB/OL].[2019-07-25].https://clarivate.com/webofsciencegroup/wp-content

[4]刘玉娜,杨蒿,唐勇.  我国英文科技期刊与国际出版商出版服务合作情况探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9, 30(6): 642-648

[5]鲍芳,张月红,吴坚. 中国英文学术期刊综合数据与国际影响力解析(1887—2017)[J]. 中国出版,2018(12):3-8

[6]任胜利,宁笔,严谨. 2017 年我国英文版科技期刊发展回顾[J]. 科技与出版,2018(3):47-52

[7]梁凤鸣. 爱思唯尔学术期刊数据库全球运营策略与启示[J]. 编辑之友,2016(8): 110-112

[8]张冠玉,王京山. 爱思唯尔在中国的本土化策略分析[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7, 25(7):119-122

[9]吴赟,孙梦如. 中国出版业发展知识服务的路径思考[J]. 出版广角,2017 (295):13-16

[10]陈丹,程小雨,齐媛媛. 施普林格期刊运营模式及数字出版策略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3(2):15-19

[11]翁彦琴,李苑,彭希珺. 英国皇家化学会(RSC):科技期刊语义出版模式的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3,24(5):825-829

[12]翁彦琴,彭希珺. 爱思唯尔(Elsevier)语义出版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 25(10):1256-1261

[13]Frontiers官网 [EB/OL]. [2019-04-08]. https://www.frontiersin.org

[14]宋静,倪东鸿. 科学家办刊的模式 [C]. 第九届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中国会议数据库,2013,177-179

[15]王慧娟. 要建立编委负责制的审稿机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7 (8): 44

[16]丁佐奇. 提高同行审稿专家审稿积极性的实践及思考[J]. 编辑学报, 2017,29(1): 58-60

[17]邱炯友. 学术期刊同行评议制度的转型改革[J]. 出版科学,2017,25(3):5-9

[18]许志敏. 提高我国学术社交网络的国际传播能力:基于ResearchGate 与“科研之友”等的比较研究[J]. 科技与出版,2018 (7):26-32

[19]贾新露,王曰芬. 学术社交网络的概念、特点及研究热点[J]. 图书馆学研究,2016 (5) :7-13

[20]范爱红,管翠中,曾晓牧. 英文科技期刊办刊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J]. 出版科学,2018,26(2):56-61

[21]毛秀梅,杨洋,赵红颖. 基于期刊分类的学术期刊国际化实施策略研究[J]. 出版科学,2017,25(6):57-60

[22]刘岗,魏海明,王婉,等. 编委在科技期刊发展中的作用探讨[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3):239-243

[23]张黄群,孙静,夏道家. 设立“客座编辑”提升约稿成效[J]. 编辑学报,2014, 26(6):563-564

[24]Elsevier for Editors [EB/OL]. [2019-10-01]. https://www.elsevier.com/editors

[25]IEEE Network Guest Editor Guidelines [EB/OL]. [2019-10-01]. https://www.comsoc.org/publications/

magazines/ieee-network/guest-editor-guidelines

[26]陈宏宇,郝丽芳. 中文科技期刊专刊的策划与出版实践:以《生物工程学报》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 27(6):659-663

[27]徐铭瞳,吴星. 国际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创新模式的思考与启示[J]. 科技与出版,2015 (4):83-85

[28]劉先红,李纲. 科研社交网络推荐系统对比分析[J]. 图书情报工作,2016(9):116-122

[29]迟美,杜晓宁,黄春晓,等.《金属学报( 英文版) 》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的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 ( 5 ) :480-484

[30]张光,白雨虹,刘文武. 利用XML技术提高期刊影响力的探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6):565-569

[31]张艳萍. 科技期刊跨媒体融合发展模式:以《建筑学报》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 26(6):600-606

(收稿日期:2019-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