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阶段,诸多传统文化借助微信等新媒体,焕发了崭新的生命,可以说,由媒介变革引发了文学变革,不仅在形式上,更是表现在内容上。微信将各类事物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借由文字、图像等因素,有效表现出事物的内涵。比如,传统媒介使用报刊、广播等进行诗歌作品的宣传,而现阶段使用微信媒介,将其宣传渠道加以拓展,由此也带来了汉语新诗的狂欢化。本文探究微信媒介和诗歌狂欢两者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微信媒介的具象表征,将汉语新诗狂欢化当下的表现加以描述,借由微信媒介的发展契机,对现代汉语新诗狂欢化进行反思,促进我国新诗的发展、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微信媒介 汉语新诗 狂欢化 传统
在文学作品体系内,诗歌有着特殊的地位,诗歌传承久远,一字一句中都饱含着作者对这个世界抒发的情感,因此,诗歌便是审美特征的展示,能借由文字来将作者与世界进行联系,换句话说,诗歌具备广泛意义上的媒介属性。而微信从面世以来,便势如破竹,一跃成为现阶段最炙手可热的创新媒介平台,它依托互联网,将沟通变得更为快捷,也能更加直观地将事物内核展示给受众。汉语新诗在其发展期间,应具备较高的文化传承及革新观念,所以,微信媒介能在传播角度上促进新诗的发展,尤其狂欢化的诗歌表现,与新媒体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对新诗狂欢化进行分析,有其必要性。
一、微信媒介与诗歌狂欢的关系
(一)媒介的演变
媒介是一种能为事物建立起必要联系的交互式体验平台,自产生之初,便具备“部落化”的演变方式。受众根据个人喜好,分析不同的思维、语言等表达方式,让媒介演变过程变得充满趣味性。媒介从印刷产业开始,比如报纸、杂志等,媒介随受众群体的扩大,逐渐向着无印刷产业进发,比如数字媒体、网络。从这一发展趋势来看,媒介的变迁与社会发展有着紧密联系。由此可知,媒介并不能从受众方被剥离出去,反而会体现出社会发展速度。
(二)媒介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媒介所承载的事物信息,需要具备再生性,事物信息在被使用后,可被重复利用,因此,媒介可为人类生活带来充分的精神享受。比如汉语新诗,其所传递的信息成为促进受众更好感知世界的一个渠道,让受众体会到文字与诗歌结构等共同构成的美学素养。微信媒介现阶段更多借助于移动客户端来为受众提供便捷性的信息服务,通过虚拟社区“微信群聊”给受众充分的文字、声音、图像享受,增加受众与事物间的交流频率。
(三)狂欢化的定义
狂欢化是巴赫金研究西方狂欢节仪式提炼出来的重要诗学范畴。他认为,狂欢节庆的精神内核就是建构一个反权威、去中心、无等级的平民世界,人们打破阶级、门第、职位、年龄甚至性别等身份界限,平等交往、对话、游戏,嘲弄高雅,在恣意戏耍中实现对现有秩序世界的颠覆,沉醉在短暂的乌托邦幻境中。
(四)微信媒介与新诗狂欢化的关系
微信媒介在发展中,将为诗人创造出全新的公共交流空间,以便能为现代人创造出全新的审美链接关系。借由数字化的新诗发展平台,受众将参与性更多投入到此类文化交流中心,因此,网络狂欢化将会把更多声音传递到资源分享空间中。
二、微信媒介下汉语新诗的狂欢化表现
(一)激发狂欢激情
以韩东、徐敬亚﹑默默等为代表的第三代诗人主張“反崇高、反英雄、反理性、反文化,用粗俗的口语书写冲击温柔敦厚、高雅中和的诗学传统”。新媒介时代以来,博客、论坛、QQ、微博等自媒体进一步为诗歌平民化拓宽了道路。诗歌发表和交流不再被纸媒控制,每个网民皆可参与诗歌写作和评论,但这一阶段的新媒体使用者还是较多地集中在文化和技术精英群体。微信媒介为受众的大众审美搭建出了参与诗歌的热情,但也增大了受众对于传统美学的“造反”倾向。
(二)提供虚拟空间
狂欢化在微信媒介的表现中,也将虚拟空间性质加以展现,比如在中世纪欧洲开创的民间狂欢化现实表现中,狂欢仪式可聚集起成千上万的爱好者,但现阶段思想展示中,微信媒介为狂欢化提供了开放性的平台,在该平台各类受众及诗人都可以使用虚拟的方式来讲述自己心中的情感,汉语新诗也随着诗歌文本及不同的诗歌审美理念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市场宣传。
(三)勇于挑战传统
诗歌狂欢化其主要体现特征便是大胆革新,利用全新文化特性,来将汉语新诗进行全新表达,由此便不可避免会发生挑战传统的情况,质疑精神受到了大力支持,现实生活与诗歌世界中的矛盾逐渐体现。汉语新诗进行狂欢化变革,对传统文化体制做出大幅整改,由此便会挑战固有的审美趣味,让诗歌作品、诗人不再具备主流倾向。
(四)易引发语言暴力
微信媒介让原本并没有对诗歌产生兴趣的大众逐渐变为汉语新诗的受众,由此便会引发围观效果,进而增大了思想矛盾与语言暴力的产生比例。譬如某些公众号为了吸引受众流量,专门摘选一些言语或题材低俗的诗歌进行推送,这种不顾读者感受的表现无异于对读者进行强迫性审美,是一种隐性的语言暴力行为。
三、微信媒介汉语新诗狂欢化的反思及策略
(一)狂欢化应用中的弊端反思
反诗法则的极端观念。诗歌走入微信媒介,其开放及包容的心态能够促进新诗发展,让新诗走入平民化发展阶段,这挑战了传统诗歌的权威性,在不断的思想碰撞中,逐渐丧失传统诗歌的传承魅力。微信媒介有着虚拟化的讨论广场,正是因为该处具备较高的开放程度,受众较易迷失在由反诗法则极具外向化的世界中,将美学法则逐渐拆解,走入了流行风格。首先,由新诗狂欢化带来的反诗法则,将会影响诗人追求美学传统,转变成直达人心,丢失了抒情、铺垫、主观等诗作技巧。其次,反诗法则一味强调直戳受众痛感,将传统诗性抛诸脑后,不利于受众长期接受此类文化,较易产生审美上的误区,认为直接给到感知才是好作品的评价标准,不利于新诗可持续、稳定、创新发展。
浮躁、流行、复制。微信媒介能为诗人的狂欢化提供广阔平台,但该处广场也正是能源源不断滋生懒惰、浮躁情绪的胚胎。逐渐向往自立、挑战的狂欢节上,对汉语新诗王冠的加冕,更像是诗人为打破原有文化传统而自导自演的一出闹剧。在这里,文化秩序被打乱,文化象征也被大众审美冲击,因此,诗人的浮躁情绪愈发严重。比如,20世纪末诗歌体系中出现了口语化表达形式,乘着微信媒介的顺风车,诗歌口语化问题变得严重,以强有力姿态整合了诗词创作技巧,其中“磨铁”“广场”等便是该领域中的风格展现者。汉语新诗口语化越流行便会越发促进复制形式的使用,诗歌在狂欢化表现中,越来越多的风格被复制,将受众审美一度走向统一路径,不利于诗人坚守传统诗歌文化。
(二)促进汉语新诗狂欢化策略
忠实写作,避免媒介影响。诗人首先应忠于自己、忠实写作,不因微信媒介而受到过多限制,一旦受到所谓主流文化的侵染,则诗人便丧失了对诗歌的深层感悟,很难创作出能够跨越悠久时代还能广为流传的诗作篇章。忠实写作并不是一味排除新诗狂欢化影响,而是在互动期间进行有效的双向调整,并在现阶段文化展示中,能将各种异类声音超越。比如微信群、公众号公开质疑诗人们的诗歌作品,这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诗人的创作激情,诗人此时并不直接参与澄清,而应依旧坚持自我诗作内涵、写作气质,和微信媒介的喧嚣划清界限,能在抛弃技法之上,进一步提升自我修养。
口语写作要重视文化抱负。口语写作并不意味着低俗,相反,口语形式的诗歌写作技巧,能在通篇主观抒情中,将诗作内涵立竿见影地传达给受众。但过分依赖口语化表达,将会使得“口语诗”流行于汉语新诗发展的主流道路上,这明显与可持续发展意识相违背,因此诗人可在写作期间借鉴口语诗中的语感及人性化展示,但仍要结合传统诗作中的文化及精神内涵,如此才能创造出革新的汉语新诗,不枉狂欢化流行一遭。《磷火》这一口语诗作的先鋒代表,使人心头一震,其思想的跳跃性及文笔的直接性,让意象更为生动化,因此,文化抱负是诗人在汉语新诗创作中不可抛弃的一部分。
鼓励狂欢,不忘深度交流。新诗狂欢化应进行主观意义上的发展观念调整,由此才能减弱新诗发展中的焦虑感。此种焦虑感源于狂欢化的舞台太过庞大且纷杂,诗人是将思想流于字句中传递给受众的一类媒介工作者,因此独处空间是有必要保留的,微信媒介传递了更为广阔的言说路径,但诗人也更需要深度的思想沉淀。据调查,诗人对狂欢化的微信大群评价是“热闹,能够让汉语新诗更好推广,利于受众的狂欢”,而对着重于内涵培养的小群则评价“适合深度交流,沉潜内心,能激发写诗热情”。由此可知,汉语新诗其认可度并不完全取决于受众被固化了的审美,真正拥有创作才能的诗人,将质量作为创作前提,才能进一步促进诗歌艺术的高效推广。
四、结语
媒介能充分延伸受众对事物各项因素的深度了解,让受众变为媒介传递中的一部分,更好地开发不同感官的感知能力。微信媒介有数字化理论加持,能在新时代展示出更高的媒介传递水平,汉语新诗为求发展,应结合微信媒介特征,将其狂欢化的优势之处充分发挥,并改善狂欢化下的各类弊端,以此来将我国现代汉语新诗变得内含文化传承、外具革新观念,文学成就再进一步。新诗狂欢化具有激发狂欢激情、提供虚拟空间、勇于挑战传统、易发语言暴力等狂欢化的具体表现,现代诗歌作者要对写作保持初心,从而推动微信时代下诗歌创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元.浅议现代汉语新诗的自由化表达[J].名家名作,2020(07):92-93.
[2]傅修海.现代汉诗视野的新诗语言问题刍议——现代中国汉语新诗发生史考索[J].学术交流,2020(07):173-182+192.
[3]朱寿桐.论汉语新诗对壮硕灵魂的呼唤与表现[J].广东社会科学,2020(04):163-170.
[4]潘桂林.微信媒介对汉语新诗狂欢化的影响[J].当代作家评论,2019(03):34-40.
(作者简介:刘思佳,女,硕士研究生,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汉语新诗)
(责任编辑 张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