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焱 袁琳
摘 要:拥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与价值的苗族传统民居,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伴随经济、科技与文化的快速发展,软装设计受到人们的青睐与追求。在少数民族民居改造中加强民族软装设计的应用,不仅能够丰富视觉效果,展示少数民族的空间内涵,更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与乡村振兴,进一步提高贵州旅游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质量。
关键词:民族元素;传统苗族民居;软装设计;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东南部,以山地为主,地处云贵高原,海拔在1100米左右,常年多雨水,气候湿润。黔东南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主要以苗族、侗族为主。黔东南地区许多传统木结构民居已经存在了近百年的历史,这是勤劳、智慧、勇敢的苗族人民,在世世代代的不断开拓进取中,形成的带有自己本民族特色风格的民居建筑,其工艺通过历代工匠的不懈努力得到了不断创新。
探究苗族民居室内软装的应用,对于苗族民居的改造与创新性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启发意义。在苗族民居改造中,将民族元素融入室内设计,能够丰富室内装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
一、苗族民居的发展与由来
苗族,作为世界上的古老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民族发展历史。苗族人民的祖先是蚩尤。黔东南的苗族民居属于我国西南民居的一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资源。传统苗族民居多以吊脚楼为主,是干栏式建筑的衍生建筑。严格意义上的苗族传统民居,属于“半吊脚楼”,这主要与苗寨的形成以及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有密切关系。苗族吊脚楼是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依山而建的,这与苗族发展史上的五次大的迁徙有密切关系。不断地迁徙过程,使苗族人民形成了非常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他们十分重视寨子的安全防护,“背靠大山,择险而居”也成为苗家人选址的重要条件之一[1]。进寨山路从山脚开始蜿蜒盘旋,崎岖的山路对于外人来说较为困难,但苗家人却是如履平地。苗族传统民居作为苗族人民世代居住的场所,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魏书》:“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是现有文献资料中“干栏”一词的最早出处。
苗族民居的选址非常考究,需要考虑到地形地貌、水资源是否丰富、交通区位等环境因素,同时,还要兼顾“风水”的因素,周围的环境需要满足当地居民的耕种以及从安全角度考虑的防守,这对于“地无三尺平”的贵州来说具有很大的难度。苗族传统民居通过立柱横梁穿枋椽檐,均是用严榫斗合,无钉无铆[2]。在贵州黔东南地区许多吊脚楼的规格都不同,有三开间的,也有五开间和七开间的,而三开间的最为常见,房屋规格常与房主经济有关。
二、苗族民居空间的文化内涵与功能分区
苗家吊脚楼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整栋建筑无论是从外观角度还是从空间内部构造、装饰来看,都可称为严谨秀丽。吊脚楼作为苗族传统建筑的精華所在,以古老的形式、传统的营造工艺流传至今,已经被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的形式。吊脚楼色彩搭配分明,建筑线条极具美感,完全可以称为艺术品。从宏观角度来分析,整栋建筑与它所处的环境也是非常和谐的,远看与大自然浑然一体,这与它的建筑材料有着密切的关系。苗族传统民居建筑底部架空目的是防止兽类出现,同时兼顾防潮作用。建筑大多为三层[3]。
第一层是简单围成的空间,主要以养殖牲畜、鸡鸭家禽、存放肥料柴草、大型农具为主。
第二层则作为居民的生活空间,涵盖会客、居住、餐饮等功能。黔东南地区苗族民居平面布局以二层堂屋为中心,堂屋左右通常是卧室与客房。美人靠的设立位置为堂屋门口向外退一些,与走廊部分相连接,形成较大的空间,作为阳台使用。堂屋设有神龛,上立牌位,神龛前面的供桌放置祭品。堂屋作为整栋建筑中最重要的空间,是家庭聚会、社交的重要空间,也是精神活动的重要场所。苗族传统民居均保留火塘,作为全家人取暖的重要空间。火塘上部通常会熏制食品。火塘产生的烟熏能够调节房间内的湿度,同时具有杀虫防腐的作用,这也是苗族吊脚楼使用寿命较长的原因之一。
第三层,大多用来储存居民生活的粮食、生活杂物等物品,有时也会作为卧室使用。
三、苗族民族元素分析与其
在传统民居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苗族民族元素是苗族历史发展的见证,凝结了苗家人的朴实、勤劳与智慧。苗族传统民族元素在不断的迁徙中,通过不断地与其他的民族交融以及本民族的传承,形成了苗家独有的服饰、蜡染、银饰、剪纸、织锦、建筑、陶器、雕刻等民间工艺美术品。它们色彩丰富,造型与纹样都具有苗族文化内涵,通过借鉴传统民族工艺品的元素、图案与纹样,合理运用在室内软装设计中,能够更好地丰富视觉效果。
(一)苗族传统民族元素分析
1.蜡染。我国三大印花技艺之一,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盛行。传统手工艺蜡染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以丹寨蜡染为例,它被称为“东方第一染”,这是由于丹寨的特殊地理位置与人文造就的。丹寨,位于黔东南,属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蜡染手工制作,具有风格古朴、造型生动的特点,简约不失内涵。纹样多以几何与动植物纹样为主,其中动植物常见花鸟鱼虫等,色彩以蓝白为主。
2.银饰。苗族银饰已经存在上千年,具有独特的艺术性,也是见证苗族发展的活化石。苗族银饰具有品种多样、造型精美细致、制作工艺娴熟的特点,主要特征是以大为美、以重为美、以多为美。苗族人民对图腾的崇拜成为苗族银饰造型的重要来源。贵州苗族银饰的种类常分为头饰部分、胸饰部分以及手饰部分,其中头饰部分包含银角、银飘头排、银帽等饰品(如图1)。每种饰品又根据地域不同进行划分。例如头饰中的银角,常分为西江型银角、施洞型银角、排调型银角。苗家银饰将苗族迁徙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3.刺绣。苗族刺绣,作为苗族传统手工艺品的另外一种艺术形式,每一个纹样与图案都包含着苗家的文化内涵。以台江苗族刺绣为例,通过刺绣的形式抒发民族情感,被称为“无字史书”,具有色彩鲜明、构图精美、造型夸张等特点,常见有蝴蝶、飞鸟、龙等纹样(如图2)。
(二)苗族民族元素在传统民居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软装设计是室内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根据房主或设计师的喜好进行布置。合理运用软装能够降低空间改造成本,提升居住者的审美,后期更换也更为便捷。关于软装有一句俗语:将空间倒过来,能掉下来的都属于软装。这句话虽然存在夸张成分,仍然可以看到软装在室内设计中的份量。
传统苗族吊脚楼其内部空间装饰多以原木为主,给人一种古朴、稳重的心理感受。借鉴传统元素能够营造具有民族风情的空间氛围,将传统民族手工艺品中的元素进行提炼、分析、运用,能够在古朴稳重的基础上风格多样化,丰富室内设计的视觉效果,同时也可以降低空间改造成本,与绿色环保设计进行完美结合,追求在传统中创新的设计理念。
1.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结合
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增强审美功能,是人们对于现代设计的要求。传统纹样具有装饰性、实用性、工艺性三大特征。在苗族传统民居软装设计中,我们可以结合现代设计手法,将当下流行的插画与传统纹样融入蜡染、苗绣等工艺,制作成装饰画、地毯、壁毯等室内装饰产品,更容易打动年轻一代消费者。我们还可以将蜡染纹样与纤维艺术结合,通过纤维艺术的手法制作成具有民族图样的装饰画、布艺沙发抱枕以及小型装置艺术品等在空间中进行运用。对于室内家居设计而言,将蜡染、苗绣等传统工艺元素在地毯、窗帘中进行运用,能够拓展少数民族的民间美术资源,营造民族空间氛围,最大程度地保留与传承苗族的民族特色。
苗族的装饰艺术,对于色彩搭配、元素纹样与技法等方面有着独特见解,通过苗族的银饰、蜡染、苗绣等传统工艺品进行传递。民族软装引入民居装饰,根据传统民居室内空间的环境与功能进行选择搭配,不仅能丰富和提高视觉效果,还可以使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民族元素得以传承与弘扬。
2.材料与造型的应用
软装设计的材料选择,带给人们的是视觉与触感的直接感受。根据设计风格选择材料,能够更好地营造空间氛围。室内设计中的灯具除了满足基本照明外,还具有装饰意义。苗族传统民居空间采光弱,照明单一。苗族银饰由于材料的价位与性能特殊,不适合直接用于灯饰设计,但可以提取苗族银饰的造型特点,融入苗族室内空间的吊灯、落地灯、壁灯等现代灯具的造型设计中,打造富有民族特色的灯具,不仅能够提高照明功能,还可以在室内空间中增添黔东南风土人情。苗族银饰的镂空效果,可以为我们提供光影关系的参考,通过造型设计与灯光进行结合,能够产生更为灵动的视觉感受,赋予民居空间新的生命力。
以墙面为例,苗族传统民居空间大多以木板为主(如图3),缺少装饰性元素和民族风俗与文化的展示。传统造型提炼后,可以运用在墙面装饰。例如苗族民居中的电视背景墙、室内门窗的设计以及卧室的墙面,都可以运用现代材料元素进行局部装饰。传统的吊脚楼的空间内部与门窗装饰较为单一,通过借鉴苗族银饰的造型和苗绣的纹样进行衍变,可以打造极具民族装饰性的门窗与家居摆件,如茶几、收纳箱、窗帘等,都可以借鉴传统银饰造型进行装饰。门窗设计中,可以借鉴黔东南地区多山地、森林资源丰富的特点,将传统民居加固后采用落地窗的设计,不仅室内采光得到改善,通过借助室外景观,室内空间的视觉效果也更为丰富,将室内外空间界限模糊化。
3.工厂预制降低改造成本
鉴于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工期时间长、需要大量的人工、造价相对较高不利于推广的现状,从改造成本角度出发,建议将传统手工制作改为机器批量生产。采用机器制造,可以有效降低人工成本,保证软装设计的效果。对于旅游景区而言,采用工厂批量化生产,能够有效促进民族产品的消费,保证游客所见与所购是同样的产品,使居家装饰达到相同效果。
通过对传统苗族银饰的造型、蜡染与苗绣等传统手工艺品的纹样配色与造型等进行研究,从旅游的意义出发,将具有贵州民族元素的软装进行引用,可以使游客更好地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对苗族传统民居有一个更加贴切的了解。从推广文创产品的角度,将具有民族元素的装饰产品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走进游客,不仅能够告诉游客该产品有何意义,同时也能让游客了解到买回去如何装饰室内空间,从而使贵州传统民族元素得到更好的推广。
四、结语
社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的兴起,对于保护传统民居,提升旅游景区住房的品味与档次尤为关键。提升景区住房与民居改造应从软装角度入手,将传统民族纹样引入软装设计,可使室内装饰性大大提高,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促进苗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扬。景区游客住房的改造,最大程度地保护了苗寨的民族风格,让旅游者可以感受到原汁原味的苗族文化。
在提倡创新性设计的今天,从振兴乡村的角度出发,改进传统民居的室内设计,能够更好地推动贵州旅游业的发展,达到振兴贵州苗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效果。对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振兴乡村”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也不不仅仅是促进乡村的经济发展,更是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的振兴。苗族傳统民居的优化改造不能一味地以更新或者替换为主,而是既要遵循古法又要创新工艺,既要使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同时也要尊重民族的文化信仰,保护生态环境,在不破环原有的人文、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去进行创新,这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小叶,王伯承.危房改造与少数民族传统民居保护调查研究——以贵州雷山县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46-50.
[2]安正康,蒋志尹,于信之.贵州少数民族民间美术[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3]罗德启,贵州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葛焱,贵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袁琳,硕士,贵州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一级美术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及旅游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