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江海大地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1-03-15 05:55陈雷·
唯实 2021年2期
关键词:如东风电高质量

陈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县域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如东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江苏省委、南通市委关于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立足县情、找准定位,放大优势、彰显特色,努力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探索如东路径、创造如东经验,全力争当江苏沿海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一、顺应时代要求,凝聚如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干事谋业,必须思想先行。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争当江苏沿海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思想引领和超常规的精神状态。如东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新思想统一思想,使“争先进位”成为如东最鲜明的标志,让高质量发展成为最激昂的时代旋律。

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的重要讲话精神,自觉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指挥棒”和“红绿灯”,加速转变传统粗放式发展模式,持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抓紧推进一批带动性、关联性强的大事要事,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用今天的艰苦奋斗赢得如东的美好未来。自觉把如东发展置身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大局中加以谋划,积极抢抓多重战略叠加机遇,充分发挥如东的港口优势、空间优势和载体优势,努力在长三角新一轮经济发展中把握主动、抢占先机。

坚持以“项目为王”支撑高质量发展。始终把重大项目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底气所在,加快拼抢一批重特大项目,为如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紧盯世界500强,瞄准央企、国企和行业龙头,创新精准化、资源化、团队化、企业化招商方式,签约和落地了以金光、桐昆为代表的一批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优质项目。实行重大项目领导挂钩工作制度,全面推行“信息梳理、项目预审、问题会办”机制,深化容缺审批、容缺建设等服务机制,着力破解各类项目建设瓶颈制约。近四年来,如东累计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428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40个、100亿元以上重特大项目6个,总投资超1000亿元。

坚持以“争先进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把“争先进位”作为工作最鲜明的主基调,在全县进行“争先进位”总动员,引导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借鉴好苏州“三大法宝”(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园区经验),答好南通“发展四问”(面对新机遇,我们准备好了没有;面对过万亿,我们准备好了没有;面对大项目,我们准备好了没有;面对争先锋,我们准备好了没有),强化“能当第一就决不做第二”的必胜信心、“不说不好办只想怎么办”的责任担当、“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过硬本领。通过凝聚“争先进位”共识,全县上下发展信心更足、发展思路更清、发展目标更高、发展措施更实,汇聚起推动如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聚焦实体经济,构建具有如东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实体经济是县域经济的立身之本,更是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如东始终秉持“产业有特色、企业有活力、企业家有尊严”的思路,持续放大实体经济优势,不断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绿色能源、通讯电缆、高端装备制造等千亿级产业特色集群加快集聚。

分类施策,加大重点产业培育力度。对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智能通讯与电网装备等重点支柱产业,通过加强产业配套和政策支持,着力打造如东产业核心地标;对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泛半导体、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量身定制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等扶持政策,打造经济核心增长极;对纺织服装、食品饲料、安全防护等传统产业,加大技术创新和升级改造力度,同时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供应链管理、工业设计等新兴业态,不断提升其对制造业价值链的支撑作用。如今,如东新能源、新材料、智能通讯及电网装备制造三大特色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享有盛誉,风电产业基地获评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并被列入江苏省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基地获评省级特色产业基地,光纤光缆产业集群被认定为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智能通讯及电网装备产业基地获评市级新型工业化特色产业基地。

创新驱动,切实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深入实施“百企升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等计划,设立产业基金、科技发展基金、人才基金以及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资金,遴选具有较大规模优势和较强创新实力、具备发展潜质的骨干企业,坚持“一企一策”,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能够引领产业发展的标兵企业和行业龙头。近年来,如东已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92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66家。围绕企业技术需求,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并举。寻求产学研合作契机,鼓励全县142家企业与全国79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努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加快推动“如东制造”向“如东智造”升级转型。中天科技等企业共获得国家“863计划”项目5项、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2项。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如东打响了“科技人才节”“扶海英才”等引智品牌,先后引进院士、国家杰青、长江学者、江苏省“双创计划”入选对象等173名带资金、带项目、带专利的高层次人才。

优化环境,让企业跑出“加速度”。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广企业“一站式”服务模式,打造“不见面审批”的如东品牌。大力發展民营经济,制定出台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精准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措施,进一步降低企业负担。定期组织企业家座谈会,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推出“金牛奖”高规格表彰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不断提升企业家的社会知晓度、认可度和美誉度,让如东的企业家更加自信、更有尊严。2019年,如东应税销售超亿元工业企业323家,其中5亿元以上67家、10亿元以上33家;全县入库税金超2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72家,其中超亿元工业企业6家。

三、发挥港口优势,打造集多种运输方式于一体的港口集疏运体系

如东洋口港阳光岛是距离海岸线约13公里的人工岛。自2018年国家提出加快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工作以来,如东发挥深水海港资源优势,将阳光岛努力打造为具备3000万—5000万吨/年的全国最大LNG接卸枢纽基地、供应基地、储备基地。

坚持科学规划引领。阳光岛所在的洋口港,地处长三角北翼江海交汇处,是我国10万吨级以上港口中距上海最近的沿海港口。该港口现有的10万吨级航道所,可满足LNG船舶全天候双向通行需求,在洋口港建设LNG能源岛,可以直接服务于整个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市场潜力巨大。一方面,如东成功争取将LNG接收站扩建项目列入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推动4个2000万吨LNG泊位纳入《全国沿海与内河LNG码头布局方案(2035年)》。另一方面,围绕打造国家天然气供储销枢纽的目标,根据国家总体规划和港口发展实际,调整完善洋口港总体布局规划,编制完成管线桥外输能力等详细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洋口港的产业布局、通航能力和外输管道布局。

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累计投入400多亿元,建成了面积为3平方公里的阳光岛、2条深水航道、4个万吨级以上码头(其中10万吨级以上码头2个)、12.6公里的黄海大桥、10.7公里的管线桥,以及配套齐全的35平方公里临港工业区。重点建设一批港口急需的航道、泊位等基础设施,建成了拥有4个10万噸级的LNG接卸泊位、3万吨级的LNG装船泊位、面积为1600亩的LNG接收站,以及2—3条天然气外输管线等基础设施。加快推动如东—常熟—太仓输气管道工程,全面启动黄海二桥、通洋高速二期工程建设,全力做好通苏嘉甬城际铁路如东至南通段、洋口港至启东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大力推进洋口港区疏港三级航道工程建设,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和配套,基本建成了集铁路、高速、国道、航运为一体的港口集疏运体系。

突出重大项目带动。围绕2035年洋口港LNG总接卸量达到5000万吨/年的总体发展目标,与行业龙头和大型国企积极对接与合作。目前在建和在推进的重大项目共3个,总投资249亿元。其中,中石油LNG接收站项目已建成3座16万方储罐、1座20万方储罐,正在建设2座20万方储罐,建成后可形成1000万吨/年的总接卸能力;协鑫汇东LNG接收站项目计划建设5座20万方LNG储罐,建成后可形成650万吨/年的总接卸能力;江苏省液化天然气调峰储运项目,计划建设4个20万方LNG储罐,建成后可形成650万吨/年的总接卸能力。在重大项目的带动下,如东阳光岛累计接卸373船、超3000万吨液化天然气,外输天然气433亿立方米,成为华东地区清洁能源供应、全国天然气保供和应急调峰的重要支撑力量,每年为地方贡献税收约10亿元。

四、坚持绿色发展,探索经济与生态协调共促的如东路径

绿色发展不仅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也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如东依托沿海资源禀赋优势,坚持把绿色能源产业发展上升为县域经济发展重大战略和优先战略,目前已形成以风力发电、风电装备制造、LNG接收储运为主,包括太阳能光伏发电、垃圾发电、生物质发电等在内的多层次、多领域快速协调发展的新能源产业格局,整个新能源产业板块年应税销售超500亿元。全县海上风电产业并网装机容量超过180万千瓦,年上网电量超过30亿千瓦时,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海上风电基地,“绿色”成为如东制造业最闪亮的“名片”。

布局上着眼于高起点。聚焦新能源产业发展,在顶层设计层面发力,加强与国家级、省级、市级能源规划的深度融入,做到绿色能源与土地利用、电网、气网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立足如东能源资源特色,除已经布局落地的LNG、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外,统筹地热能、海洋能发展布局。强化政策集成,出台新能源产业项目扶持政策,建立全国首家风电行业产业联盟,成立县级绿色能源发展基金用于支持绿色能源领域的重大工程项目和自主创新项目。

产业上着眼于全链条。重点围绕海上风电产业,开展产业链配套延伸。在科学有序开发风能资源的同时,积极发展风电装备制造等配套产业,促进风电场主要设备产业化生产。目前已集聚以中广核、国电龙源等为代表的风力发电企业23家,以上海电气、重通成飞等为代表的主机、叶片、塔筒装备制造企业13家,以中天海洋、韩通水建等为代表的施工运维、培训、检测等配套企业23家。初步形成了以风机整机和配套设备制造为主,包括风电技术研发、风电场施工建设和运营维护、勘察设计、防腐材料、海洋环境保护、大型设备物流等在内的风电全产业体系。

平台上着眼于强支撑。作为全国首家国家火炬海上风电特色产业基地,如东在产业发展初期就着眼于以大平台推动大发展。响应国家风电产业发展需求,在如东小洋口地区规划建设了面积为6.98平方公里的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该产业园集海上风电装备制造装配、运行维护和科技研发于一体,逐渐发展为华东地区首屈一指的海上风电产业综合平台。为解决制约海上风电发展重型设备安全下海的通道瓶颈问题,如东前瞻性地谋篇布局,通过打造全国独有的海上风电母港重装基地,满足了如东海上风电场建设逐步迈向“深海”、单机功率不断“提量”的深层次发展需要,为推动全县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壮大打通了风电开发的“最后一公里”。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如东县委副书记,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

责任编辑:刘志刚

猜你喜欢
如东风电高质量
对“高质量发展”的四个追问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考虑故障相关性的风电机组维修策略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千亿级海上风电市场加速启动
全球海上风电发展状况
风电十大富豪身价调查
按摩治疗儿童急性颈僵直
按摩治疗儿童急性颈僵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