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南京篇章

2021-03-15 05:55陈勇
唯实 2021年2期
关键词:南京建设文化

陈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着眼战略全局,对“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作出部署,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到地方视察就来到江苏,对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江苏工作进行了精准把脉、科学定向,赋予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为我们在新发展阶段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长三角特大城市、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也是得到习近平总书记肯定的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增长极。开启新征程、担负新使命,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扛起首位担当,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创造性地抓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关于文化强国的部署要求在南京落地落实,着力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上更好地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书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篇章中贡献更多南京力量。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坚持主流价值引领,着力构筑向上向善的城市精神家园。方向问题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性问题。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建设的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任何时候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只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才能让城市的精神大厦无惧任何风雨、始终昂首挺立。一是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定向领航。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长期的重大政治任务,不断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基层党员冬训等制度,在提升学习质效上下功夫,引导党员干部感悟思想威力、把握实践要求,自觉用新思想解放思想、统一思想。发挥南京市社科基金引导作用,建好用好重点新型智库,聚焦如何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首位担当、建设“强富美高”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南京等重大主题深化理论研究阐释,形成一批具有学理深度和学术厚度、富有前瞻性和创造性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办好南京日报《思想理论》周刊,持续推出《思想的力量》等媒体理论节目,在市属媒体和区级融媒体开设“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在基层”等专题专栏,把镜头和笔触对准南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挖掘好典型经验,回答好时代命题。培养壮大基层理论宣讲队伍,统筹用好“学习强国”和“梧桐论语”、区级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市民学堂、农家书屋等线上线下平台,把“面对面”和“键对键”结合起来,增强理论宣传的深刻性和生动性、吸引力和说服力。二是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坚持党管媒体原则,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健全新闻发布制度和社会面(南京)舆情研判体系,不断提升宣传引导工作质效。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大主题宣传,聚焦深化“强富美高”新南京建设的生动实践,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讲好新时代奋斗故事,唱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全面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加强对各类宣传文化阵地特别是互联网的管理,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让互联网成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三是持续推进道德风尚高地建设。用好用活南京丰富的红色资源,高标准建设雨花红色剧场、南京党史综合设施等一批红色文化地标,推出更多红色旅游线路、红色文艺作品和富有仪式感的活动。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深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引导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赓续红色基因,传承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加强对“南京榜样”等道德典型的选树宣传,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和诚信文化,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以实施文明创建工程为主要抓手,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把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让社会文明程度高成为新南京的鲜明标识。

牢牢把握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新期待,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增强人民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现代化是物的现代化,更是人的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人民群众物质生活越丰富,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就越突出。近年来,南京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日益丰富。全市登记备案博物馆60个,建成国家一级文化馆、图书馆25个,现有影院121家、银幕914块,实体书店2768家,101个街镇全部建有综合性文化站,1201家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达到省定标准,每年放映農村公益电影7500场,年均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1万余场。进入新发展阶段,对照人们更加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需要我们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品质和效能,用更充分、更优质、更均衡、更安全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一是文艺创作生产求“精”。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聚焦重大革命、重大历史、重大现实题材,推进落实文艺创作规划,加强全流程质量管理,努力实现各文艺门类主题创作有品质、重大题材创作有创新、重要时间节点有精品。持续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全市文艺创作工作者加强对时代脉搏的把握、对现实生活的积淀,更加自觉地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推出更多富有时代气息、弘扬中国精神、彰显南京特色的精品佳作。深化市属文艺院团“一团一策”改革,推进民间院团建设,促进演出市场与剧目创作良性互动,激发文艺创作活力,实现出人、出戏、出效益。二是文化服务供给求“准”。优化区域文化设施布局,规划建设城市音乐厅、南京博物馆新馆等重大公共文化设施,打造一批小剧场、梅花戏剧角、新型阅读空间等群众家门口的公共文化空间,持续推出“遇见夜金陵”“南京演艺演出季”“梅绽金陵”戏曲展演季等演出,精心办好南京文化艺术节、森林音乐会、国际艺术品博览会、小剧场戏剧节等品牌活动,为人民群众奉献更多高品质的精神文化产品。创新开展“我们的节日”南京行动,挖掘地域特色文化,推动传统工艺振兴,让秦淮灯彩、南京云锦、金陵刻经等更多非遗项目“活起来”“火起来”。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公共文化项目,有效整合和激活各类文化资源,更好满足群众多元文化消费需求。三是文化消费体验求“效”。围绕更好满足人民多样化、高品位的文旅消费需求,深化首批国家文旅消费示范城市建设,推动文旅消费政府补贴试点向精品展陈、非遗传承、艺术普及、全民阅读等领域延伸拓展,助力文化消费可持续发展。加强对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运用,依托智能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健全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推广互动式、订单式服务,实现精准供给,提升消费体验。

牢牢把握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更好发挥文化赋能作用,有效提升城市能级和文化竞争力。“十四五”时期,南京将聚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加快形成以创新为第一驱动力的增长方式,聚力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美丽古都、探索走出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子,打造富于现代化内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增長极。高质量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需要更加重视文化的重要支点作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激发城市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高能级辐射的国家中心城市、高品质生活的幸福宜居城市、高效能治理的安全韧性城市”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力量。一是注重改革牵引。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创意设计、影视动漫、文化旅游等文化产业提质增效。强化载体平台建设,深化拓展文化园区功能,推动“秦淮特色文化产业园”等特色园区争创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强化鼓楼环南艺、建邺新城科技园等产业集群功能,探索长三角、南京都市圈文化产业带建设。加大文化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打造区域性版权交易中心,提升技术、版权、金融、文化消费等公共平台服务能级,持续完善文化企业政策服务支持体系。二是激发创新活力。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依托南京丰富的科教、创新资源,以建设南京国家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为契机,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不断提升文化企业的“含新量”和竞争力,培育壮大一批文化科技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持续放大南京创意设计周、文化科技融交会、动漫创投大会、“蓝星球”科幻电影周等品牌效应,积极推进电影剧本创作、投资制作生产和品牌活动引进,进一步健全完善数字文化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聚力打造文化科技融合高地。三是促进文旅融合。立足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整合优势资源,推进业态融合,加快文旅产业“上云、用数、赋智”,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使之成为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引擎。深入挖掘南京山水城林禀赋、历史文化底蕴和红色文化资源,围绕“一江一河(长江、秦淮河)”“一山一湖一城墙(紫金山、玄武湖、明城墙)”,推进长江沿线城市客厅、紫金山—玄武湖城市中心公园、中华门外历史文化功能区建设,打造更多主题鲜明、要素完备、富有特色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加强对长江文化、大运河文化内涵的研究阐释,做好中国明清城墙、“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遗工作,推进实施大运河文化带南京段建设项目,培育一批运河小镇和美丽村庄,策划精品旅游线路,努力把大运河文化带南京段建成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带。积极开发研学游、展演游、康养游等新业态,策划推出沉浸式演艺、全息互动投影、夜间光影秀等文旅项目,促进文旅消费升级,更好发挥扩内需促消费作用。

牢牢把握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部署,积极发挥文化纽带作用,努力打造传播中华文明、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南京地处通江达海的东部沿海地区,对外文化交往历史悠久,早在1800多年前,就与婆罗洲、天竺、波斯等国家和地区互动往来。600多年前,著名航海家郑和从南京起航七下西洋,开辟了影响深远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互鉴伴随着城市发展,塑造了南京这座城市自信开放、博爱包容的气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再次彰显了我们党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的决心和定力。放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我们以更坚定的自信、更开阔的胸襟重视并发挥好文化纽带作用,深入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和多层次文明对话,精准生动讲好中国故事的南京篇章,让南京成为世界读懂中国的窗口。一是挖掘展示“文学之都”魅力。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文学之都”,实施城市文学空间建设计划,整合开发城市文学资源,深入推进“书香南京”建设,实施长江系列丛书和视听产品出版工程,常态化开展经典品读、文学沙龙等品牌活动,推动更多文博场馆夜间开放,让高品质文学体验触手可及。积极融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吸引国际文创人才与资源集聚南京,促进文学与创意设计、动漫影视、旅游演艺等领域融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更多“中华文化里的南京”融入现代生活、走向世界舞台。策划开展“一带一路国际文学论坛”“驻地作家计划”“文学作品翻译计划”等系列行动,以文学为纽带加强同“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互鉴,提升城市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创新讲好和平发展故事。积极发挥南京作为国际和平城市的地位和作用,依托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学教席、高校院所等研究平台,持续做好南京大屠杀史实研究、史料外译和对外传播。规划建设南京国际和平中心(南京国际和平博物馆),以南京的生动实践为样本,展示传播好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行动。做好国家公祭仪式服务保障,持续办好南京和平论坛,加强与国内外研究机构的交流研讨,持续开展和平价值传播。三是深入开展人文交流合作。发挥南京重要交通枢纽城市优势,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大运河文化带、自贸试验区等重大战略,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国政府机构和民间机构等交流合作,办好“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世界城市文化论坛等文化交流活动,促进更多合作成果在南京落地,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整合境外媒体、智库专家、文化机构、企业精英、国际友人等资源,抓住网络外宣这个新的增长点,建强“发现南京”境外社交媒体传播矩阵,分众化融媒体策划国际传播,展示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标识,彰显有韵味、有活力、有温度的国际化城市形象。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刘景昌

猜你喜欢
南京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寒露
南京大闯关
南京博物馆18件“镇院之宝”
谁远谁近?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
南京、南京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