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昆山市委党校课题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乎基本实现现代化,关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助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激活内需大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石。
一、昆山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作为全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的昆山,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之首。2009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像昆山这样的地方,包括苏州,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可以去勾画的目标。”2014年总书记视察江苏时又特别提到了这一要求。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昆山获得江苏省委、省政府高质量发展第一等次。2020年,昆山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勇当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试点走在前列的热血尖兵,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标杆城市。这一系列举措主动回应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积极贯彻了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明确了昆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要求。
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导向,以人才科创为引领,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昆山始终堅持“优存量”与“强增量”协同发力,推动经济发展更高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确保在总量上继续领先、质量上持续领跑。一是强化企业服务“优存量”。牢固树立“用户思维、客户体验”,昆山在推出营商环境“23条举措”、率先完成“1330”改革基础上,2020年以“环境提升年”为抓手,发布了优化营商环境“1428”新政,全力打响“昆如意”营商服务品牌。昆山始终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结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强增量”。昆山积极抢抓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下全球产业链重构机遇,围绕光电、半导体、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高端产业,以及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招引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层次高、创新能力强、带动潜力足的龙头项目,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百花园”。同时,突出引进一批引领性、原创性、标志性的“头雁人才(团队)”,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大科学装置和新型研发机构,人才综合竞争力始终保持全省乃至全国县(市)第一。三是加快创新驱动促转型。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昆山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携手建设科创共同体,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加快创新驱动促转型,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同时,专门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完善“昆科贷”“小微贷”“昆知贷”“绿色贷”等金融产品,提升中小企业投融资对接效率,2019年“金融超市”解决融资需求84亿元。
坚持以合作共赢为目标,以思想解放为引领,全力推动改革开放纵深发展。40多年来,昆山因改革而立,因开放而兴。从全国第一家自费创办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到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海峡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等,昆山以不到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聚集了全国千分之五的外资,创造了全国百分之二的进出口,全市经济总量的60%、财政收入的50%来自外资企业。一是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一员、江苏省临沪“第一站”,昆山积极承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溢出效应,创建虹桥—昆山—相城、嘉定—昆山—太仓合作新机制,打造国际化总部经济集聚区、人才创新创业首选地,勇当苏沪融合发展“桥头堡”。制定对接上海高端资源要素目录图谱,推进223项对接上海事项,引进“小总部”“小巨人”“隐形冠军”企业。参与发起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长三角股权投资基金,发放沪昆通用通兑创新券170.5万元。二是深化拓展对台交流合作。昆山目前聚集台资项目5000多个,投资总额600多亿美元。10万台商台胞在这里安居乐业,享受同样的就业、入学、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成为大陆台商投资最密集、两岸经贸文化交流最频繁的地区之一。2013年国务院批准设立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后,已成功召开八次部省际联席会议,在两岸产业对接、贸易便利化、金融创新、两岸人员往来等方面明确了100多项先行先试措施,其中跨境人民币业务、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和全球维修业务等取得显著成效。三是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围绕“白俄借智”“非洲借力”,深化与埃塞俄比亚合作,建成昆山(埃塞)产业园。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相继成立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昆山)创新中心、中白工业园(昆山)创新中心等7个科创平台。成立境外投资促进服务中心,205家企业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兴业,2019年境外投资增长达136%。
坚持以精致和减量为方向,以协调融合为引领,全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昆山始终围绕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城市目标,加快推进城乡融合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率先基本实现了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是坚持科学规划,打造减量发展样板。昆山推动“多规合一”,严守“三条红线”,高标准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高质量完成镇村布局、工业用地保护线、地下空间等专项规划,加快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城乡布局。不断创新土地再开发模式,盘活存量资源,为产业转型升级、城市有机更新腾出空间,推动城市实现内涵提升式发展。二是坚持精细便民,打造城市管理样板。坚持以“绣花精神”全面提升城市管理,建立起标准化、网格化、智慧化、精细化的城市管理体系,昆山率先实现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四分类小区全覆盖,成为全国首个城市道路“无垃圾桶”县级市。继续推进“厕所革命”、公交候车亭和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推动“城市公园”向“公园城市”转变,做深“建景增绿、闲置覆绿、拆违还绿、墙面透绿”文章,在建成一批“口袋公园”基础上,创新推出“昆小薇”行动,持续推进“美丽昆山”建设。三是坚持惠农导向,打造乡村振兴样板。昆山加快推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率先完成农村“四上”改革,稳步开展国家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改革试点。创新开展“红黑榜”考核,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连续两年在省、市考核中均获第一等次,被国务院评为2019年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
坚持以“美丽昆山”为目标,以绿色低碳为引领,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40多年来,昆山既收获了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也面临着越来越紧迫的环保压力。昆山的产业集聚度高、市场主体多、环境容量有限,始终坚持生态优先,走绿色发展道路。一是筑牢生态环境底板。坚决打好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狠抓各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清零,深化“263”專项行动,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加快形成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共享格局。2019年昆山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2.2%,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5.7%,在苏州率先达到国家标准,8个国考、省考断面全部达到考核要求,优III比例历史性达到100%。二是补齐环保设施短板。昆山稳妥推进污水处理、危废焚烧、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全面提升生态环境容量。三年来,每年排出“百项生态文明实事工程”,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2019年完成了总投资143亿元的95项、804个生态文明建设工程。高标准推进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工业污泥集中处置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环境承载力。三是树立绿色发展样板。昆山加快低效落后产能淘汰,推进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壮大新能源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全域化建设海绵城市,开展生态空间全要素整治修复,在江苏率先推出《昆山市科创产业用地(Ma)管理办法(试行)》,更高质量利用空间资源。
坚持以优质均等为原则,以和谐幸福为引领,全力推动人民生活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昆山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居民人均收入连续多年跑赢GDP增长速度,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长期保持在80%左右,不断提高民生服务的精准性、普惠性、先导性,一系列民生实事收获了群众的好口碑,全面提升了城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一是聚焦治理创新,建设平安城市。昆山成立城市大脑安全管控指挥中心,按照“1+15+N”的联动指挥模式,实现“一体化指挥、多元化联动、常态化运作”,全面提升城市安全管控水平。大力推行“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实战机制,全面构筑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开展“六清”行动,积极开展“无黑”城市创建。探索一条以网格治理为基础、多方联动为架构、科技智能为支撑、多元共治为依托的县域现代化社会治理新路径。二是聚焦民生改善,提升幸福指数。着眼满足新老昆山人教育需求,昆山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2019年完成学校建设项目13个,新增学位8080个;实施外来工子弟学校提档升级工程和新市民子女积分入学办法,推行集团化和委托管理办学等新模式;加快建设昆山杜克大学,打造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按照三级甲等医院标准,加快建成东西部医疗中心和公共卫生中心,建成昆山市老年医院、昆山市康复医院,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和家庭医生制度建设,卫生服务中心(站)实现村(社区)全覆盖。养老社会化改革加快推进,全市80%的公办养老机构实现社会化运营,加快建设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区镇养老服务中心。三是打造特色品牌,促进文化繁荣。高水平打造文化标识,围绕两张文化“金名片”,弘扬以顾炎武为代表的昆山先贤思想,保护传承以昆曲为代表的戏曲文化,以打造“15分钟文体生活圈”为重点,实施文化惠民提升工程,推动昆曲特色小镇建设,举办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家门口”文体场馆建设加快推进,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25.6个,获得2023年亚洲杯足球赛办赛资格。推进文艺精品创作,昆剧《顾炎武》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第四届江苏省文华奖优秀剧目奖。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以政治建设为引领,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昆山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认真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标杆城市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一是坚持政治引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持续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开展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传承红色基因,不断汲取拼搏奋进的精神力量。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管理,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着力打造全国一流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与时俱进传承弘扬“昆山之路”精神。二是注重实干担当,打造过硬干部队伍。昆山强化考核指挥棒作用,不断优化综合考核体系,落实激励干部担当“1+N”系列制度文件,合力为改革创新者“开绿灯”“加把劲”,为担当负责者“卸包袱”“兜住底”。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深入实施年轻干部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菁英百千”工程,加大女干部、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力度。加快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聚焦招商护商、人才科创、经济金融、文旅融合等领域组织“尖兵训练营”,全面实施公务员队伍建设“五大工程”。三是释放党建红利,争当服务先锋。昆山努力构建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深入推进“红管先锋引领基层治理”书记项目,建强社区大党委,启用“城事通”智慧服务平台,加快构建“15分钟党群服务圈”,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积极培育“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村”,制定党费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的实施办法。
二、昆山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启示
昆山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农业县发展成为一座生产先进、生活美好、生态宜居、生机勃勃的现代化城市,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一个缩影。40多年来,昆山始终坚持解放思想、脚踏实地、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形成了以“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为精神内核的“昆山之路”。进入新时代,昆山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形成了一些基本经验和体会。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改革开放以来,昆山的领导班子换了一届又一届,但昆山各级党组织“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好氛围没有变,创业创新创优精气神没有变,其最本质的一条就是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努力使党和国家发展战略在昆山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昆山提出了“东依上海、西托‘三线、内联乡镇、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思路,借助上海产业转移和三线企业迁移,奠定了工业发展基础,实现“农转工”的历史性跨越。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前后,昆山利用浦东开发和经开区“国批”的机遇,使外资成为昆山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实现“内转外”的格局性转变。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昆山采取主攻台资战略,步入了以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制造为主导产业的发展阶段,实现“散转聚”的阶段性变化。进入21世纪,昆山实施民营赶超、服务业跨越和“三自”创新战略,提出了“整体发展学新加坡、产业提升学韩国、自主创新学台湾地区”的“三学”目标,有力推动昆山实现“低转高”“大转强”的阶段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昆山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昆山之路”进入了新征程。在党的坚强有力领导下,“昆山之路”行稳致远、代代延伸,昆山不断实现经济社会更高质量发展。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创新驱动。面对40年前底子薄、基础弱、条件差的落后局面,昆山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在全国率先自费创办工业小区,没有思路,主动去深圳等地学习借鉴;没有资金,尝试以批租土地获得;没有项目,率先走出去,大力招商引资。1988年7月22日,《人民日报》刊发《“昆山之路”三评》评论员文章,肯定了昆山创新发展的路径。在各个发展阶段,昆山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全省第一”。进入21世纪,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昆山坚持“优存量”与“强增量”协同发力,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以“鼎新”带动“革故”,为昆山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注重发展的均衡协调。昆山始终秉承全市“一盘棋”理念,坚持城乡统筹,发挥比较优势,注重城乡均衡协调发展,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着力构建优势互补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20世纪90年代,昆山根据各区镇的特点,大力实施工业向园区集中、耕地向规模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等“三集中”;本世纪初,着力推进规划发展、产业布局、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城乡发展“八个一体化”;进入新时代,昆山贯彻落实2035版城市总体规划,形成了科学合理、精准有序的空间发展新格局。昆山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傳承“昆山之路”精神,弘扬城市优秀文化,为干部群众干事创业提供强大力量。昆山坚持生态优先导向,建立健全现代化绿色安全发展体系,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各领域。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美丽昆山”建设等18项三年提升工程,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之路。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构建开放新机制。昆山顺应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从全国率先自费开发起步,不断创新开发开放体制机制,形成了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平台。构筑了以产业科创为核心的高新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花桥经济开发区、以高效农业为特色的示范区等功能园区,为昆山高质量发展构筑现代产业新体系。强化“三自”创新,构建了光电、高端装备、小核酸等“专精特新”的特色园区,为昆山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昆山“先行先试”创设了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昆山核心区、昆山金融改革试验区,开拓了合作共赢的新局面。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改革开放40多年来,昆山始终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让新老昆山人共享“昆山之路”发展成果。围绕“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的目标,把提高居民收入作为首要任务,通过实施“三有工程”“五道保障”“八项措施”及“十六条新政”等富民举措,着力解决了民生领域的难点热点问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日益增强,并不断转化为推动昆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总之,全国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立足各自区位特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找准路径、发挥优势、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形成特色突出、竞相发展的新格局,开创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百花齐放新局面,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课题组成员:王永进、金庆红、叶玲飞、吴艳萍、张璐、董姝懿、任娟)
责任编辑:刘景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