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记——从温故知新中走来,知识与生命共鸣

2021-03-15 06:12刘岚李琳赵明琪
陕西教育·教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城墙新知西安

刘岚 李琳 赵明琪

玄奘译经垂千秋,慈恩古刹闻九州。

雁塔巍然立大地,曲江陂头流饮酒。

西安——这座城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强盛和最辉煌、最战乱和最颓败;这座城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当代中国高新科技的孵化中心。

这座城市就是一座巨大的博物馆。大大小小的博物馆50多座,城里城外、大街小巷里都能溯源千年又同时面向未来。习总书记说:一所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西安的学生何其幸焉,整个西安就是他们的大学,他们的教室,他们的课堂。学生有机会真正去了解这座城吗?我们和学生用哪些方法把这座城变成真正的课堂?

西安新知小学2016年开始研发《读城记》课程。我们坚信:读城记——从温故知新中走来,知识与生命共鸣!

一、校外一座城

校外的博物馆是学生学习的好去处。实践的博物馆学习方式主要有五种:编制课程在学校和博物馆实施;博物馆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供相应的课程材料,供现场学习;在学校里建设类似的博物馆场馆,进行场馆式教学;去博物馆研学旅行,用博物馆展品来呈现相应的学科知识;网上博物馆+线下学习……这样的非常规教育,是语文、数学、英语、艺术都不能替代的,在那些真实的场景下,打破学科边界,融合“教”“学”边界,教师和学生共同行走、学习和研究。

校外一座城,到处都是教育资源。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嘴巴、空间、时间,教、学、做合一,探索各种学习方案,学习的经验、思维的方法、能力的提升也获得了。“不识西安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城中。”西安人,西安的学校,西安的学生,走出校门,走遍校外的城,是我们建构“心中的城”的第一步。

二、校内一座城

第二步是什么呢?就是在學校里建一座城,这座城,叫沣京,叫镐京,叫咸阳,叫长安,也叫西安。

西安新知小学在唐代的皇城里、明代的古城墙里。在我们的校园操场上就可以看到这个全世界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城垣。这是我们的学生们感受最直观的西安。所以我们首先有了“城墙课程”,把西安城墙搬进了学校。

在《读城记·西安城墙》课程中,我们将学科知识、学科概念、科学原理、历史典故、人文情怀等融入到城墙课程学习的每一项任务当中。以西安城墙为主要研究内容,实现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美术、音乐、科学、信息等学科的跨界与融合。

我们分三步实现学习目标:知形、入神、形神兼备。它有多高?多宽?多长?它有多少个城门?多少块砖?瓮城、敌台、角台究竟是什么?慢慢地,这座陪伴一代又一代西安人的城墙,更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它从何而来?它经历过什么?每一座城门的含义?每一座城楼的故事?当我们发掘出城墙所携带的中国古城最重要的基因与信息时,我们看到了中华三千多年的历史,跌宕起伏、可歌可泣、壮丽辉煌。这座沉默着、浓缩了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的城墙。读懂了西安城墙,也就读懂了西安,也就大致读懂了中国的历史。

这样的城墙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的脚步一发不可收拾。我们想把整个西安都搬进校园。所以就有了《读城记》,有了我们这个能够全方位展示西安的学校。

步入西安新知小学的校园可以感受到学校古色古香的文化气息。有座教学楼原名叫做致远楼,现在全校师生称它为陕味楼。楼外墙是关中八景,剪影会根据四季变换颜色。楼内是一个陕西文化的展览馆,沿楼梯而上分为追根溯源、滋养万代、继往开来三个篇章,把陕西的地理风貌、人文历史进行了整体的简介,楼道内灯箱顶面又按地域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在陕味楼里走一走,对地域文化就有了全面了解。

学校里还有数学馆、汉字馆、历史馆、二十四节气馆等。这些场馆不仅仅美化装饰校园,为知识探究成果展示提供了场域,更是新知人对教育的理解和独特的表达方式:立足于本土,开启于身旁,成就于未来。

《读城记》从空间上进行了建构“校内一座城——校外一座城——云上一座城”互为资源、互为支持内容体系。《读城记》的学习方式是一个整合、主题学习模型,每一个主题都与学科知识、素质拓展、博物馆特色进行对接。

校内博物馆是由需求驱动的,比如学校的汉字馆里低年级学生在这里系统学习二十八种笔画、常见偏旁部首;中年级学生认识仓颉、了解六种造字法;高年级学生进行语文综合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从学校的汉字博物馆出发,师生走到更大、国宝级文物更加丰富的西安碑林博物馆,又走回课堂研究学习。师生对博物馆学习的基本流程和每个过程都作了细致的分析研究。《西安新知小学碑林研学手册》是师生的创造,包括了从学校到碑林的步行路线图、碑林研学大闯关、我崇拜的书法家、小小讲解员显身手等内容。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书桌前,不仅仅停留在这一个时期。经过我们校内外博物馆课程开展的“遨游汉字王国”综合性学习,新知小学的汉字博物馆里会呈现出更多的学生的研究成果,会成为学习和思考真正生发的地方。学生在新知小学行走的博物馆课程中渐渐读懂了家乡,读出了爱国情怀。

在《读城记·西安城墙》长期学习的课程中,我们采用通识课+社团课、常规课+活动课的方式进行。当我们用各种方式对西安城墙进行测量之后,学生的兴趣大门已打开,他们对城墙的探索欲、研究欲都被激发了出来。这么高大的城墙,西安的名片,我们能不能把它搬进校园里呢?那就让我们制作出属于自己的城墙吧!怎样做?什么结构?怎样组合?怎么当好这个工程师?先计算数据,再制作模型。模型制作说起来容易,等到做起来,我们才真正理解了那句话——失败是成功之母。一次次的在摸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终于,一组城墙模型制作完成了。看着我们的成果,每一位教师和学生所获得的幸福感无以言表。它不仅仅是一件美术作品,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手工制作,而是数据支撑下的微缩景观,是无数次失败之后的总结,更是研究中的数学实践。城墙课程研究成果在学校的室内体育馆全开放展示,是学生最得意的作品。

读城记之西安城墙常规课,我们采用传统课堂与年级大课的方式,运用看、听、讲、思多种方法进行。活动课与学校四礼课程之一的“成长礼”相结合,老师、学生、家长一起进行城墙远足。6个多小时,2万多步,全程13.74公里,一个年级,全体师生,一个家庭,全体成员,一起走上城墙,走完全程,努力读懂这道墙、这座城。当学生在校外的城上看到校内的城时兴奋无比。

三、云上一座城

2020年,我们应时应景、因地制宜,利用网络资源,开创了《博物馆有约》云上博物馆课程,学生足不出户,遍赏天下博物馆。

云上的城不止西安一座,学生通过对比学习,打开视野,总结共性,寻找差异,对西安和整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有更多的了解,所达到的思维高度和能力的提升幅度反而更大。

《读城记·博物馆有约》的基本流程:发布预告——发布分享——提供视频——完成作业——网络批改、交流。首先,依据网络特点,发布课程预告。在预告中,明确即将要“读”的博物馆。接着,发布了资源分享。在分享导读中,对博物馆的馆藏文物等进行了初步的解读,以帮助学生在家里能够更好地“阅读”。网络博物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及多媒体设备,学生们提交作业的方式多种多样,图片、文档、音频、视频。

西安新知小學的网络博物馆课程的建设才刚刚起步,已经完成了湖北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馆、陕西耀州瓷博物馆等的内容及实践的构建,还在完善中。这门课程的满意度极高,学生、教师、家长都极喜欢这门资源课。我们将继续进行云上一座城的课程建设,让它成为孩子暑假、寒假最爱的课程之一。

四、心中一座城

校外的城,校内的城,云上的城,其实都是为了建构心中的城,一座真正从心里生长出来的城。师生共同建构,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实践过程中的促进者、助学者。

建构方法总结起来就是18个字:学中玩、玩中学;学中疑、疑中学;学中研、研中学。每一次研学就是一次愉快的玩耍,我们在欢笑中学习——这是什么? 为什么会有裂缝?为什么城墙会修成阶梯状?城砖上为什么会有字?质疑——猜测——验证——结论,科学探究就在其中。

师生在研究中发现了城墙排水系统海墁的科学性,并迁移设计出可升降的大楼楼顶,古代、现代和未来很好地链接在一起。此项由十岁学生进行的研究获得陕西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环球自然日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我们由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

通过学生的自主操作、合作交流而形成个性化的成果。不同的研究内容,不同的表达方式;同样的内容,还是不一样的表达。

“晨钟暮鼓长安魂,卧虎盘龙守城门。昔时朱雀迎玄奘,今朝永宁遗旧痕。”

这是学生在《读城记·西安城墙》课程结束之后写下的诗歌。学生不仅仅读懂了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大街小巷,市井百态、民风民俗,还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提问、思维、解决问题、想象和创造。

四年来,学校出版了具有新知特色的《西安城墙课程》读本和学生学本,在西安各大杂志学术刊物发表相关研究成果,也在网络论坛上多次交流,我们的研究还在不断完善。

生活在这里,读懂这里,爱这里。西安如是,其他城市亦如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我们的教育追求!

校外一座城,校内一座城,云上一座城,心中一座城。古城与新城交融,书本与实践互通,知识与生命共鸣。心中腾起守城者的愿望,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

作者单位  西安新知小学

猜你喜欢
城墙新知西安
城墙边做游戏
城墙外边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残破的城墙
在城墙上画画
The Five Steps of Achieving Racial Equality
西安国际幸福城
新知
新知速递
西安国旅推出“台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