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2021-03-15 05:31王平钱瑶徐井芒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4期
关键词:责任意识培养模式因材施教

王平 钱瑶 徐井芒

[摘 要] 对目前国内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目前硕士研究生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师生对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的概念不明晰;导师队伍的建设抵不过研究生的增速;学生对待论文态度不严谨、导师指导力度不足;研究生自身的问题。基于我国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以下建议:明晰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的教学目标及任务,因材施教;优化导师队伍结构,强化导师的责任意识;优化研究生选拔机制,进行师生之间的科学匹配;强化学位论文选题和质量考核;建立弹性学制和淘汰机制,确保硕士培养质量。

[关键词] 培养模式;因材施教;责任意识;选拔机制;弹性学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04-0177-04    [收稿日期] 2020-07-17

一、引言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各行各业对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有着迫切的需要,高学历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硕士研究生招生类别和规模也在逐年递增。[1-3]我国“十三五”规划提出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人力和人才成为国家最大的资源,是实现“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主力军。[4]高校作为我国最主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学生的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人才高质量的发展[5],而硕士研究生是介于本科生和博士生之间的学位,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因此,本文针对目前国内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基于我国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提出几点建议。

二、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师生对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的概念不明晰

根据培养方式及目标的不同,我国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目前共有两种模式,即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早期的时候,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单指学术型硕士,是为国家培养在某一科学领域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人才,且早期的學术型硕士研究生毕业去向主要为科研机构。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我国高等教育本科水平的大众化已无法满足各个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且传统的注重科研能力培养的学术硕士已不能满足各个行业的需求,由此衍生出专业型硕士——注重培养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以培养出能在各个行业领域中从事高层次应用型工作的拔尖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的一种硕士培养模式。

由于两种硕士模式的培养目标不同,因此培养方式、培养条件、入学难度也不尽相同。在两种硕士研究生实际培养过程中,很多高校多数导师都是同时指导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由于一个导师所带的研究生数量有限,故导师的各种横向课题、纵向项目也不分专硕和学硕,均会加入各个课题进行研究,平时的选课系统也都一样,从而导致两种硕士研究生对自身硕士类型概念模糊,缺乏对自身的正确定位。

(二)导师队伍的建设抵不过研究生的增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1998年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研究生招生数量提高逐步增多,报考人数逐年增加,录取率不断[6]。特别是2020年,由于疫情影响,为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硕士生研究扩招18.9万。而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随着研究生的不断扩招,导师队伍也在不断壮大,虽然在1999年高考扩招刚开始出现师资短缺情况,但经过最近20年的发展,高校教师不再紧缺。由于研究生导师的增速过快,导师队伍的建设不够成熟,比如导师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不能与时俱进、导师养成机制不健全、导师岗位管理制度薄弱、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等,从而导致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学生对待论文态度不严谨,导师指导力度不足

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与本科生有很大区别,除了课程的学习外,最重要的是学位论文的撰写。无论专业型硕士还是学位型硕士,均在学制的第一学年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在剩下的学制时间内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并撰写小论文及研究生学位论文。从学制的安排也不难看出,学位论文的撰写是研究生学习阶段的重要环节,学位论文的水平最能反映一个学生科研能力和专业能力,也是研究生学位考核的关键指标。学位论文需要作者通过反复阅读大量相关专业文献,结合自身的研究成果(所做实验数据、模型的建立等)进行构思和写作,需要研究生抱有严谨的科学态度。但从近几年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抽检数据来看,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快速下滑,文字水平不高,追其原因,主要在于研究生对待论文态度不严谨,认为论文撰写时间较长,故早期不太重视,进度滞后,忙于自己的社交、找工作以及做导师的横向课题,等到学制快结束需进行论文送审时,才匆忙进行论文的撰写,不能做到严谨细致,导致论文质量差。而部分导师由于平时工作繁忙、所带研究生人数较多,力有不逮,在研究生撰写论文的各个阶段的督促和指导较少,对论文的审查也不太严格。

(四)研究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首先,整理近年来节节攀高的“考研热”相关调查可发现,学生读研动机五花八门。[7]统计结果表明,一部分学生读研是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想逃避社会和缓解压力;另一部分学生面对日益壮大的考研队伍,一股脑儿也加入考研队伍中去,并没有真正弄清自己读研的目的,对科研并不感兴趣,并且过高地估计了研究生学历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以及毕业后的工作薪酬与就业前景。绝大多数研究生不具备结合自身专业技能与素养进行短期、中期及长期的发展规划,从而可能产生失望情绪甚至厌学心态。

其次,由于从众心理以及对工作薪酬的期望,有些学生为了考研而考研,报考热门专业的人数逐年递增,往往使得一些热门专业的录取比例逐年降低,由此造成跨专业报考现象突出,调剂比例增大。而在跨专业读研时,由于专业基础知识的欠缺,研究生课程、科研等方面的学习难度加大,也是影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最后,研究生对于从本科的客观应试学习到研究生的主观探索学习的转变,其适应性、积极与导师的沟通能力、抗压能力等也是影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至关重要的原因。

三、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建议

(一)明晰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的教学目标及任务,因材施教

学术型硕士主要是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以培养学术科研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主要是为我国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输送后备人才。而专业型硕士是针对社会特定的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与学术型硕士相比,专业型硕士更偏重技术实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于二者的教学目标及任务不同,因此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更应该有侧重点的因材施教。

对于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而言,同一专业需要掌握的基础专业课程内容大体一致,但在专业技能及学术培养方面应该各有各的侧重点。如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注重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可通过邀请国内外专业领域影响较大的专家学者到校做学术报告,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国内外学术会议与学术报告,鼓励学生踊跃在国内外各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评奖评优中侧重学术论文、学术报告等科研工作及成果,提高学生的学术科研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而专业型硕士的培养关键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可通过提高课程学习的实践比例,以案例驱动式进行授课,配备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双导师,加强实践能力的考核,鼓励研究生参与到具体的实践工程中,对其学位论文的要求不再以科研为主,而是以重大工程项目实践为主,培养研究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优化导师队伍结构,强化导师的责任意识

201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强化了研究生导师基本素质要求,明确了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明确提出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充分说明研究生培养阶段导师的重要性。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导师队伍建设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质量。因此,各大高校应该不断改革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制度,优化导师队伍,加强对新任研究生导师的岗前培训,强化导师的责任意识,完善导师负责制,赋予导师在招生、培养和管理等方面更多的权力,充分发挥导师主观能动性。导师通过岗前培训,充分了解导师责任,基于自己的科研项目,充分了解所带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科研兴趣专长等,根据研究生的性质(学术型或专业型)、能力等,结合自身的科研项目或工程项目,合理安排研究方向,因材施教,充分激發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学习热情。当学生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科研工作或实践锻炼中,更易全身心投入,也更易取得一定成绩,从而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三)优化研究生选拔机制,进行师生之间的科学匹配

研究生和导师的主观性对研究生质量的影响很大,研究生是否对导师课题感兴趣、是否有相关的科研基础,研究生对自身的规划和导师期望是否一致,研究生和导师相处的和谐程度等均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研究生入校选拔阶段,高校可基于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科学合理的研究生选拔和评估,实现师生之间的科学匹配。

具体措施如下:研究生导师不断在网上完善自己的教师主页,及时更新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研究方向,以便学生能较为全面地了解;在研究生选拔面试时,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在研究生入学初期,暂不确定导师,通过轮岗制给予学生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充分了解各个研究生导师,找到适合自己的导师,努力创造一个师生共赢的局面。

(四)强化学位论文选题和质量考核

学位论文是一个硕士研究生学年制内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科研水平、专业实践水平、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等的综合体现,是学生三年学习的结晶。近年来,教育部连续发文强调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列入近几年的工作重点。2019年2月27日教育部发文,要求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加大对学术不端、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查处力度,露头即查、一查到底、有责必究、绝不姑息,实行“零容忍”。学位论文的选题是撰写学位论文的第一步,研究生可通过第一年专业知识的学习,结合导师相关项目、自身专业能力和学习兴趣,在导师把控大方向的前提下选定自己的学位论文题目,在专家开题报告答辩时,说明自己的研究题目、研究方向和规划,根据专家意见及时完善自己的研究内容,从而达到强化学位论文选题的目的。基于正确的论文评价质量的基本原则,考虑不同类型硕士学位的特点和要求,通过学位论文内审和外审相结合,利用国家论文送审平台实现双盲审方式,建立全面的论文质量考核体系,全方位地综合把控学位论文的质量。

(五)建立弹性学制和淘汰机制,确保硕士培养质量

弹性学制是美国哈佛大学于19世纪70年代提出的随后在世界各高校相继推行。[8,9]由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不同,研究生个体差异、能力大小不同,若实施学年制,有些研究生怕不能毕业,不敢选一些自己感兴趣但难度较大、花费时间较长的研究方向,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硕士的培养质量。因此,为确保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应建立弹性学制和淘汰机制,将基本学制定为2~4年,在攻读学位期间,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和淘汰机制,导师、学院管理人员双向管理,通过明确基本毕业条件,确保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四、结语

我国对多元化的高质量、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硕士研究生介于本科生和博士研究生之间,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硕士研究生目前的培养模式,提出几点意见,期望通过一系列措施进一步优化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许云,王辉,王荣方,刘福胜.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学刊,2020(16):33-35.

[2]李永贵,张明月,戴益民,李毅.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术型硕士培养质量的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10):44-45.

[3]郭亚平,姚勇波,郭亚军.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28):28-30.

[4]孟珊.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原因分析[J].中国农业教育,2008(01):43-44.

[5]魏东,汪力,李晓庆.切实提升研究生适应性教育质量[J].党政论坛,2020(04):55-58.

[6]边梦雨,李冬梅.“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路径初探——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20(01):7-11.

[7]李娜,杨海宁,王强,雷蕾.“导学关系”下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7):132-133.

[8]邹红.弹性学制: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现实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21):6-8.

[9]安广洲,赵涛,周艳,丁桂荣.科学引进弹性学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08):10-11.

猜你喜欢
责任意识培养模式因材施教
东台市精准约谈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强化责任意识 树立担当精神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
强化社会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