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配合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即时疗效观察

2021-03-15 05:59:44陈浦
智慧健康 2021年2期
关键词:施针浮针电针

陈浦

(韶关市中医院,广东 韶关 512026)

0 引言

临床骨科中,腰椎间盘突出属于一种由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而引发的临床常见病症,腰部疼痛为该病症的主要临床谈特点,同时伴随存单侧或双侧下肢麻木以及疼痛,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腰痛、痹症”等是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症表述,在中医治疗角度能直观的对肝肾阴虚、风寒湿邪、劳损/劳累等进行治疗,改善腰部疼痛、行动不便等情况[1]。电针和浮针配合电针通过外部作用力促进腰部症状消失,但浮针配合电针治疗优势较大,止痛效果更明显,益气活血、调和筋骨等作用突出,JOA 评分较好,肌体在接受针灸时不会出现频繁的应激反应,对腰椎恢复帮助良多,详见下述。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20 年1 月1 日至6 月1 日在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30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本次研究,遵照掷硬币法均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各15 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排除有刚进行完腰椎外科手术、腰椎严重创伤、合并类脏器疾病、传染性疾病、皮肤过敏等情况。其中,男21 例。女9 例,年龄均值为(53.24±10.11)岁,平均病程为(6.52±2.03)年。两组基线资料(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有比较价值。

1.2 方法

1.2.1 参照组

电针:呈俯卧位,将2.5 寸或28 号毫针消毒后从关元俞、环跳、委中、阳陵泉、夹脊等穴位进针,进针深度最多刺入2.5 寸,要根据患者体重衡量刺入深度,采用平补平泻直刺手法施针后将毫针与诊疗仪连接,将疏密波频率调整到20Hz,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调整,每天进行一次,每次30分钟,连续10天。

1.2.2 观察组

浮针配合电针:保留上组内容,然后用一次性浮针对刺痛点和机化条索完成确定,浮针消毒后用平刺方式进针,保障电针进皮肤后针身放平,直刺进皮肤下到针柄位置。观察患者有无疼痛、酸麻,避免进针过深/过浅,如有此种情况要及时将针撤出、重新施针。若用进针器,赢距离刺痛点4-6 厘米,直刺进入皮下,将进针点确定为旋转支点,上下摇动针身,指导患者活动,并收集其疼痛感,及时询问患者是否有不适,若有需用胶带进行固定,并在机化条索和刺痛点位置留针,留针24 小时后拔出,每天进行一次,连续治疗10 天[2]。

1.3 观察指标

用腰椎JOA 评分表对两组主观病状、临床体征、日常生活受限度、等进行综合评分,满分29 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腰椎恢复越好,统计并比较。

1.4 疗效判定

显效:治疗后,患者腰椎活动良好,无疼痛、行走不便等情况。有效:治疗后,腰椎活动有好转迹象,疼痛等情况偶有发生,正常抬腿受限。无效:治疗后,腰椎依旧无法正常活动,需要改善治疗方式并静养。显效率+有效率=治疗总有效率。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使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频数(n)、构成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方法;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

参照组用电针治疗,观察组用浮针配合电针治疗后,参照组疗效较低,其中参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3.33%,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的治疗效果对比[n(%)]

2.2 比较两组的JOA 评分

治疗前JOA 评分组间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JOA 评分两组均升高,组间比较观察组JOA 评分更好于参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2。

表2 两组的JOA 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的JOA 评分对比[(),分]

3 讨论

腿部疼痛、腰椎支撑力下降、腰部疼痛等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表现,对腰部神经、脊柱神经、腿部神经等造成压迫,降低行走能力,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具体而言,腰椎间盘突出症特疼痛产生的机制主要是由于机械压迫神经根继而因为牵拉导致神经处于紧张状态下而没有及时得到复位,极易导致患者产生水肿和炎症,继而增高了神经中的张力,促使神经功能障碍持续加剧,最终引起了腰背痛、坐骨神经痛。中医治疗将其归类到“腰痛、痹症”中,通过针灸方式给腰椎提供助推力,改善腰椎气血运行,疏通经络,促进腰椎间盘恢复。电针虽都有治疗作用,但浮针配合电针作用更佳[3]。

电针以直刺为主,平补平泻手法后各个穴位虽然得到刺激,但不能确保电针位置就是疼痛位置。电针后虽然疼痛感会缓解,但依然需要加长时间才能消除。电针后患者基本处于俯卧状态,医患间较少进行互动,临床对患者腰部疼痛感无法收集更多信息[4]。

浮针以平刺方式为主,根据刺痛点、机化条索等确定施针位置,观察平刺深浅、酸麻/疼痛感等判断施针是否有效。浮针更贴合腰椎间盘突出实际情况,在治疗过程中医生能引导患者进行适度活动,更直观的判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改善情况,确定留针位置、拔针时间等。浮针对血管、神经等规避效果更好,平刺能减少毫针对血管、神经的损伤,降低毛细血管出血、皮肤瘙痒/红肿等发生概率[5]。

电针和浮针手法不同,电针对穴位、痛点的刺激作用也不同,气血在肌体中的作用力也大不相同。电针用直接的方式让刺痛点、机化条索等逐渐放松,组织间、神经间、血管间联系更紧密,气血运转更顺畅。而且浮针能根据患者活动情况逐渐调整,帮助腰椎间盘突出角度尽快变小,改善腰椎功能。再借助诊疗仪的波动能力,对穴位进行刺激、疏通,振动力对腰椎间盘突出的助推力更大,但如果仅依靠电针腰椎改善情况则不及浮针。浮针利用电针在疼痛点的作用加速疼痛消退,改善腿部、腰部、脊柱疼痛或机化条索等情况,让腰椎间盘恢复作用力变大,在治疗结束后腰椎间盘突出改善明显,腰椎和髋骨等角度明显缩小。腰椎在电针过程中开始活动,为腰椎治疗后活动提供缓解期,减少腰椎在治疗后忽然站立、坐起、翻身等不良反应,提高针灸对腰椎的改善效果[6]。

浮针根据腰椎痛感选择性留针,针体在肌体内保留7 天,作用力对肌体持续刺激,加强腰椎等气血循环,提高血液滋养腰椎的能力,加速腰椎间盘归位,让腰椎、腿部、脊柱等肌肉、骨骼尽量放松,保障膀胱、大肠等运转。浮针可根据疼痛等多位置时针,避免依靠穴位的局限性,减少电针后组织中的黏连现象,保障施针、拔针效果。浮针电针对浅筋膜层等进行刺激,增加骨骼间润滑液等分泌,加大对腰椎骨骼的保护,减少骨骼间摩擦、劳损[7]。浮针配合电针对腰椎间盘突出恢复的作用力更大,加强韧带、关节、骨骼间隙等镇痛效果。浮针配合电针治疗与常规电针是两种不同的施针方法,作用效果不同,浮针治疗总有效率更高,而且JOA 评分也更高,主观病状等改善情况更好,中医治疗应加大对浮针治疗的研究力度,加快患者痊愈[8]。

浮针配合电针比单独电针的安全性更高,如果水平位置电针较浅或较深可以将针撤出,重新施针,电针操作更准确,治疗失误性低[9]。浮针配合电针比单独电针的实用性和作用价值大,让患者在治疗中逐渐适应,缓解腰椎等紧张感,降低肌体和心理上的疼痛感,让神经等在治疗过程中充分休养。电针和浮针是中医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两种方式,接诊后应尽可能为患者提供浮针,保障治疗效率,消除针灸对肌体的负面影响,让治疗顺利进行[10]。浮针配合电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直观性强,JOA 评分治疗后升高幅度大,腰椎更灵活,腿部能正常活动,减少患者卧床时间,提高生活质量。通过本次研究发现,治疗后,参照组疗效较低;观察组JOA 评分更好,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浮针配合电针比单独电针更适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病症改善更明显。

综上所述,浮针配合电针比单独电针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治疗效果更佳,腰椎功能恢复情况更好,适合推广。

猜你喜欢
施针浮针电针
得气的判断指征辨析
浮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
浮针治疗产后股外侧皮神经炎验案
浮针联合自拟通便方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
内热针治疗腰骶部疼痛的临床效果分析
针灸手法对针灸效果的影响分析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远心”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疗效观察
浮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