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祭孔礼仪乐舞在学前舞蹈教育中的开发应用*

2021-03-15 06:29张黎临张梦璇
大众文艺 2021年3期
关键词:乐舞礼仪舞蹈

张黎临 张梦璇

(昆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昆明 651701)

一、滇南祭孔礼仪乐舞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滇南庙学自元始,祭孔礼仪乐舞始于明代中期。在明清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推动下,使得儒家文化成为滇南地区的主流文化,随着庙学的盛行,与之相应的祭孔乐舞文化逐渐盛行。众儒学士把能参加祭孔仪式作为一种最高荣誉。

(一)祭孔乐舞体现儒家思想的内在精神

自周始,设置的官学中,就已经有了释奠先圣先师的礼仪。《礼记·文王世子》记载:“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汉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儒者担任师者,于是尊孔子为“先师”,后称之为“先圣”。由此,孔字以先圣配享“庙乐”。《明史》载:“孔子以道设教,天下祀之,非祀其人,祀其教也,祀其道也。”

祭孔仪式的诞生,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中对师者的尊崇。先师先圣在“三纲五常、君臣父子”的古代传统礼教思想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祭孔乐舞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庙堂祭祀乐舞①,有“闻乐知德,观舞澄心,识礼明仁,礼正乐垂,中和位育”之说,具有巨大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仪式中所传递的尊师重道的精神一直流传至今。

(二)祭孔乐舞有严格规制流传至今有舞谱、乐谱的流传

《临安府志·典礼》记载:“每岁仲春、秋月,文武官以上丁之日致祭先师孔子。”即为“丁祭”。每年两次。祭祀中以乐舞伴随,场面隆重,规模盛大。其祭祀孔子的祀典程序、祭奠规格、乐舞编制、服饰、舞具和供品等,都有严格规定②。

滇南地区所用的祭孔乐章、舞谱。是自民国初年,对“京师文庙”“各地方文庙”修订乐章,地方文庙祀孔子仪,所用歌词沿用清乾隆乐诗,仅文字部分做修改。乾隆八年的《圣门乐志》,舞佾为六佾(6列6排,舞生36人)共分为迎神、初献、亚献、终献、撤馔、送神六部分。其中初献、亚献、终献有舞。舞生左手执籥,右手执羽,每个舞蹈动作造型都代表歌词中的一个字。4字为一句唱词,每段8句,共32字,三段96字,共96个动作。

每年丁祭需根据舞谱、乐谱进行排演,舞生一般为男童。

(三)祭孔礼仪乐舞具有教育意义

祭孔舞蹈也叫佾舞,承袭了夏禹时代的大夏之舞,祭孔舞蹈和乐章一样都由朝廷颁定,随着历朝宫廷礼乐和舞蹈的调整而变动,祭孔舞蹈无情节,以“中、和、袛、庸、考、友”六德标准为舞蹈语言,在思想内容方面集中体现“德”,在形式方面突出体现“礼”。具有独特的文化含义和象征意义。舞蹈分为三段初献《雍和之章》、亚献《熙和之章》、终献《渊和之章》歌词都是出自《诗经》《孟子》《礼记》中。

二、滇南祭孔礼仪乐舞的开发策略

高校学前舞蹈教学课程建构中,顺应课改的背景,因地制宜、适时合理开发本土舞蹈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注重课程开发的科学性、合理性,对课程进行构建。在祭孔礼仪乐舞的开发过程中,通过对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课程内容的制定以及实践活动的反思中探寻礼仪性舞蹈课程开发的策略。

(一)在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中注重本土资源开发的特殊性

课程目标的构建需要建立在多维度层面进行分析。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把课程目标的建设建立在对云南省民族地区舞蹈教育的现状研究上,同时云南省民族地区的教育背景、社会背景来制定课程目标体系。

(二)祭孔礼仪性舞蹈课程的愿景及目标

课程愿景是课程的核心价值观。无论是高校还是幼儿园,礼仪性舞蹈课程目的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家国情怀,有民族认同感、有归属意识、有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的下一代接班人。祭孔礼仪性乐舞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核心观念,使学习舞蹈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儒家文化所体现的“中和礼乐”“崇德尚礼”的精神。

设置课程的总体目标体现舞蹈的文化性。幼儿园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的。祭孔礼仪性舞蹈课程在五大领域中能够结合:社会、健康、艺术三个领域,各个领域相互渗透的前提下,实现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目标。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制定祭孔礼仪性乐舞的目标。以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三个维度的探索。

首先,通过对祭孔乐舞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提高学生对传统舞蹈的感性与理性认识,增强学生传统礼仪舞蹈文化的认同感,有初步的责任感,有民族归属意识。促进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播与发扬。其次,学生在学习祭孔乐舞的同时能够了解舞蹈背后的文化精髓。并能够成为传统文化的传递者,并将其文化传承下去。培养学生尊师重道,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最后,祭孔乐舞课程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传统祭孔乐舞的舞蹈风格、内容及表演形式,掌握祭孔乐舞的基本套路,乐曲与舞蹈动作的配合,以此提高学生肢体协调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良好的艺术修养。

三、祭孔礼仪乐舞的开发路径

(一)课程内容的选取中注意礼仪性舞蹈的适用性

祭孔乐舞是用于孔庙祭祀大典的乐舞,完整的祭孔仪式为:迎神、初献、亚献、终献、撤撰、送神等六部分,以“歌、舞、乐”相结合的乐舞形式。经过对滇南祭孔乐舞进行了翔实的考证后,提取祭孔乐舞活动中“舞”的部分,通过对舞蹈本体的研究,对祭孔乐舞的舞容舞貌做分析研究。把祭孔乐舞中初献、亚献、终献的三段舞蹈作为开发对象。在内容筛选的过程中要突出学前舞蹈教育的美育、德育、智育。课程开发中淡化祭孔礼仪乐舞中的祭祀色彩,去除原有的唱词或者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重新编写唱词。保留祭孔乐舞所体现的“尊师重道”“中和礼乐”的核心价值。保留“文舞”基本的舞容舞貌。注重舞蹈教学与传统文化精神相结合。

(二)从舞蹈本体的角度出发要注重礼仪性舞蹈的舞蹈性

祭孔礼仪乐舞具有造型性与礼仪性。在造型间动作的衔接中动作运动轨迹以“圆”为,有轻重缓急。在造型呈现中以舞具融合身体,以人体现礼仪性舞蹈的形、神,以舞具传承达意。在动作轨迹的分析中,祭孔乐舞体现了中国古代舞的美学思想,其中舞蹈动作主要运用“子午相”“圆”,配合雅乐体现“中和之美”。

祭孔礼仪乐舞承袭祭孔仪式中的乐舞规制,以一拍为一个动作,每四个动作为一句,每八个舞句为一个舞段,每段32字,96个动作造型。通过对动作形态的分析提取初献、亚献、终献中的动作元素。分别对舞蹈道具(羽、籥)的运用,站姿,动作轨迹,头部动作,躯干动作,四肢动作进行分析。可以分为基本动作和元素动作。基本动作舞姿“左手执籥、右手执羽,羽纵籥横”。步法的以圆心出发向四周变化。此外在头部、躯干、四肢及道具的运用中共提取31个动作元素。

提取动作元素元素动作准备动作 左手执籥、右手执羽,羽纵籥横。站姿 向内、向外、相对、相背动作轨迹 向内舞、向外舞头部动作 仰首、低首、侧首、倾首躯干动作 平身、躬身、侧身、回身、蹲身羽籥元素 植、指、举、衡、落、拱、呈、开、合、倚、并、交四肢动作 手臂:起手、垂手、推手、伸手腿部:出足、曲足、交足、抬足、并足、进足、勾足元素动作

(三)课程实践活动中体现舞蹈的文化性

祭孔礼乐对德育、美育、智育的培养较为显著。德育的培养体现在祭孔礼仪乐舞的属性上。而中国传统乐舞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乐舞“十字‘韶’,舞因夏,诗隋牛蔡。”,“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是为大雅。舞蹈和音乐所传递的意境,能够感受到中国古代雅乐的雍容和谐,领会祭孔礼仪乐舞所传递的“尊师重道”“中和之乐”的精神。祭孔乐舞有“闻乐知德,观舞澄心,识礼明仁,礼正乐垂,中和位育”之说。通过祭孔礼仪性乐舞的学习,使同学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此外,祭孔乐舞在数千年的流传过程中所形成的规制和套路具有显著的智育功能。从舞蹈本体的角度出发,祭孔乐舞在以“圆”为核心的动作发展中,一个造型动作一个含义,以舞传情达意。在表演者观众建立的舞蹈欣赏的主客体关系中,表达乐舞的思想观念。舞蹈教育通过乐、舞及身体的配合,在训练中能够开发学生的智力。在舞蹈学习过程中能够学舞明礼,净化心灵,同时舞蹈的学习本身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

四、结语

祭孔礼仪乐舞课程开发应用,是对云南省学前舞蹈教育中本土资源的开发。在适时合理开发本土舞蹈资源的过程中,为云南礼仪性舞蹈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一是课程开发中要注重文化价值和文化属性;二是由民间到课堂的转化中要注重舞蹈课程的艺术性;三是在课程资源的转化中要注重课程实施的可行性;四是课程实施过程要遵循教育科学的基本原则。即本土舞蹈资源转化为舞蹈课程的四个要素,各要素之间紧密联系构成祭孔礼仪乐舞课程开发应用的过程。

注释:

①②《祭祀孔子相关资料》[J].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二十一次学术研讨会,2014年11月22日.

猜你喜欢
乐舞礼仪舞蹈
中国古代乐舞对当代中国古典舞表演的艺术作用研究
曲阜孔庙雅乐舞的互文性解读与研究——以陈镐《阙里志》为中心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唐代丝绸之路乐舞文化的当代传承考释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
论龟兹乐舞对中原乐舞的影响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