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游记》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在学界的研究价值不言而言。在人物形象研究方面,目前研究视角大多集中在男性视角,对于《西游记》中的女性群体形象有所欠缺。本文通过对《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予以论述分析,从而展示作者吴承恩的性别审美倾向与作品的女性审美内涵。
关键词:《西游记》;女性形象;审美
在《西游记》的人物形象研究中,女性形象研究尚未形成完整体系,且此类研究大多拘泥于女性形象本身的分类与呈现,对女性形象存在与出现的深刻思想内涵缺乏进一步的思考分析。笔者认为,《西游记》中出现的不同类别的女性形象,鲜明地反映出作者吴承恩深受明代中后期性别思想的影响的痕迹,体现出强烈的传统性与反叛性的对立统一。而这种对立统一反过来又彰显出《西游记》女性形象的立体生动,为这部煌煌巨著增添了别样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内涵。
一、《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
《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大致可分为神性女性、魔性女性、凡性女性三类。由于作者高超的塑造手法和人物刻画能力,使得这三类女性形象在文本中各有特色,形象生动立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神性女性
神性女性主要是指《西游记》中偏向于神佛一类的女性形象,这一类形象主要包括几个典型群体。第一个典型群体是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济世者,其代表人物是观世音菩萨、黎山老母、毗蓝婆菩萨。当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途中遭遇劫难时,她们便会适时地出现,为师徒排忧解难。可以说,这些女性济世者身上充满着神性的光辉,又怀着心念苍生的胸怀,她们不仅帮助师徒四人,更常常出现在黎民百姓面前,体现出对传统仙佛形象的明显转变。第二个典型群体是高高在上、不染俗尘的高贵女神,其代表人物是王母娘娘、嫦娥仙子、七仙女等。她们与传统观念当中的女性仙佛形象相契合,与观世音、毗蓝婆菩萨不同的是,虽然同为仙佛,但她们始终保持着一份不食人间烟火、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感和庄重感,属于封建等级秩序的产物,性格单一,行动单调,因而显得与基层百姓有着较为明显的距离感。高贵神圣,威严不可侵犯。
(二)魔性女性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一路上见识过千百般妖魔鬼怪,其中就有许多形象突出、性格鲜明的妖魔类女性形象。这些魔性女性行为大胆、性情无常,体现出作者的反叛特点与玩世精神。这一类形象的典型群体,第一种是美艳妩媚、绝情毒辣的邪恶女妖,典型代表是白骨精、蜘蛛精、蝎子精、狐狸精等。她们个个妖娆美艳,虽然“翠袖轻摇笼玉笋,湘裙斜拽显金莲”,但却心狠手辣、心有执念,或对唐僧动情,或贪图长生不老。从情感上来看,作者对她们整体上持否定的态度,但同时也对她们身上这种大胆妄为、无所顾忌的反封建精神予以了隐形的支持肯定。第二种是有情有义、善良正直的女妖,其中的典型代表有铁扇公主、地涌夫人等。她们虽然是精怪,但身上有人性的特点。例如,铁扇公主对孙悟空出于礼节上的客气、对红孩儿出于母性上的疼爱,都让人感觉像是一位现实中的女性人物。这些女妖自身都具有一定的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虽然从结果上来看,最后她们都是失败的,但却彰显了女性独立自主意识的觉醒。
(三)凡性女性
除去神性女性和魔性女性之外,《西游记》中出场最多的女性形象就是凡性女性,即凡尘俗世中的普通女性。这些女性虽然不像观世音、白骨精等女性形象一般,具有强大的神力或者妖力,但围绕她们所发展出来的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对于明朝中后期的社会思潮与女性思想也有直观的体现。这一类形象的典型群体,第一种是勇敢追求爱情的女性,以女儿国女王为代表。在《西游记》的男权社会架构中,西梁女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女儿国的女王被吴承恩刻画成一个完美的形象,将整个国家治理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她对唐僧的感情也是大胆、直接、真挚的,在唐僧再三拒绝后,她甚至提出要主动将皇权让位给唐僧。无论如何,这种勇于追求爱情、敢于自我表达的女性形象深刻反映出明代中后期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第二种是恪守封建礼教的女性,以唐僧生母满堂娇、朱紫国金圣宫娘娘等为代表。这一类女性人物大多描写比较单一化扁平化,她们身为封建女性,都是封建礼教的拥护者、维护者,同时也是男权制度桎梏下的牺牲品。
二、《西游记》女性形象的多重意蕴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也是一部立足于男权社会架构的小说。从文本内容来看,书中出现大量的女性角色,可以窥见作者吴承恩的女性观念和时代对女性的态度与价值取向。上文已经说过,《西游记》中总共存在神性女性、魔性女性、凡性女性等三类,从这些女性形象身上,能看出一定的社会意蕴、宗教意蕴和审美意蕴。
(一)社会意蕴
《西游记》女性形象的社会意蕴在于,作者虽然深受时代制约,以儒为尊,但在创作过程中还是刻画了一系列形象各异、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敢作敢为、不加掩饰地提出自己的诉求,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明代中期,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封建礼教对女性思想的束缚也有所松懈,不乏有先进女性为自己发声,表达独立意识。在《西游记》的世界中,既有观世音菩萨这样地位超然、威望突出的女性形象,也有女儿国国王这样勇于追爱、敢于付出的女性形象,可以想象的是,《西游记》中赋予女性更多的社会表达权利,势必在现实生活中会倡导人们更为关注女性群体,为女性争取更多的社会地位和价值。
(二)宗教意蕴
作为一部神魔小说,《西游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宗教文化及宗教思想。而其中的女性形象作为载体,体现出了作品深刻的宗教意蕴。儒、释、道三教是中国古代的主要教派,而在《西游记》的世界上能明显看到三教的思想痕迹,甚至存在教派主旨融合的情况,例如天庭既有玉皇大帝也有如来佛祖,佛教和道教是融合統一的。从《西游记》的女性形象来看,观世音菩萨、白骨精等神性女性和魔性女性,身上既有道教的天下为公、大道至简精神,同时也有佛教教义中贪嗔痴恨殇别离等人性原罪,从这些女性形象来看,她们自身的存在与表现形式同时体现出了道教、儒教和佛教是内蕴。
(三)审美意蕴
《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性格迥异、生动鲜活、魅力突出,从她们身上透露出作者较为强烈的审美倾向。尤其是在对于人性人情的刻画上,作者对笔下的女性形象都是不遗余力的。从慈悲为怀的观世音到狡诈多变的白骨精,从一往情深的女儿国国王到爱憎分明的铁扇公主,这些女性形象的性格从来不是单一的,各有其独特特点,这也就使得这些女性形象充满着审美趣味,同时也间接反映了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社会背景下,女性形象开始逐渐冲破礼教的发展历程。
三、《西游记》的女性观分析
《西游记》中大量的女性形象,在完善西游世界人物群像的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独到而矛盾的女性观。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思潮的发现,封建礼教的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一大批先进思潮涌入市井当中,让文艺创作者开始深刻反思女性地位与女性价值。作品中的仙佛女性、女妖或者是凡间女性,一方面呈现出作者相较于时代而有所进步的女性观,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作者悲悯的情怀,从而使得整个文本具有独特的人道主义精神。综合来说,《西游记》的女性观是矛盾统一的,其中既有肯定自我觉醒的一面,也有维护传统礼教的一面。
一方面,吴承恩通过采用玄幻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批女性仙佛或妖魔的形象,这些形象的存在本身就已经是对传统礼教的反叛,她们走出了男权的制约,显示出强烈的自我觉醒意识。作品中,无论地神佛还是妖魔,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或受人爱戴、后世流传,或称霸一方、令人胆寒,这本身就是对女性卓越能力的赞赏。同时,西梁女国的人物群像,集中反映了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在她们观念中,男性反而属于弱势群体,作者对于女性的赞美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西游记》中的女性观念同时也有保守、顽固的一面。作者客观上无法摆脱封建思想的禁锢与束缚。因此在他笔下的女性形象,虽然偶有自我反叛的出彩人物,但大多数形象终究还是单一化、保守化的。即便是女儿国国王,在唐僧眼里也只是“红颜祸水”,这种女祸思想正是作者维护封建礼教的证明。此外,《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皆是来源于男性视角,符合男性审美观念的就是好、善,不符合的就是邪、恶。在西梁女国中,女性地位达到巅峰,也是建立在回避男权制度的基础上。
《西游记》全书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其中女性形象的刻画,正是对作品人文主义精神的有力补充。后世者在研究《西游记》思想内涵和人物形象时,不妨将视角瞄准女性形象,能够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收获。
参考文献:
[1]吴承恩.西游记[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6.
[2]王艳.《西游记》女性形象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3]杨林夕.論《西游记》的女性类型及其变化的意义[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27-130.
[4] 罗廷荣.仙人妖人女人--《西游记》中女性形象浅析[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83-89.
作者简介:李晨曦(1990.8—23),女,汉族,河南省郑州市,硕士学历,汉语言文学方向。
3431500338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