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应乾清正务实治陈州

2021-03-15 06:20李乃庆
清风 2021年23期
关键词:官吏万历文人

李乃庆

康应乾,字一之,号念东,明朝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康应乾取得殿试第二甲第十名进士后,被朝廷派往陈州任知州。在陈州期间,康应乾清正为民,移风易俗,行政卓有成效。万历四十年(1612)正月,任陈州知州八年的康应乾被擢升为镇江府知府。

康应乾任陈州知州时,陈州隶属开封府,下辖商水、西华、项城、沈丘四县,陈州城为附郭。康应乾到任时正是秋季,恰遇陈州大水。他不着官服,带领州官日夜到各县巡察,并深入陈州城大街小巷和农村,一面救灾,一面实地了解民风民情,掌握陈州的第一手资料。通过调查,他发现陈州的一些农民懒惰成性,灾后也不积极补种庄稼,疏于耕田种地,而喜欢打官司,并形成了一种风气,以至于越懒越穷,越穷越告状。

康应乾在陈州通过走访问询,对陈州人喜诉讼这一现象做了深入调查,得出结论:一是民间本身习气问题,二是确实有官吏办案不公,致使百姓上访告状。而官府对百姓上访十分震怒,因为找不到症结,就对上访者巧立名目,进行治罪,致使矛盾不断升级。要治懒治穷纠正民风,就要先从清明吏治开始。于是康应乾走访那些上访诉讼的人员,了解他们上访的原因,发现确有不少冤案,这是百姓上访的重要原因。

为了快速转变陈州吏治,康应乾制定了多项措施。首先对官吏,尤其是对执法官进行教育和考评,要求官吏必须做到判案公平,不徇私情。此外他还对重大案件亲自过问,确保不偏不私。通过这些措施,康应乾改变了官吏办案作风,冤案少了,诉讼案件也少了。农民喜好打官司的习惯得到了扭转,社会风气随之大大转变。

康应乾知道,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清明吏治是治理陈州的直接手段,而改变民间懒惰的风气是治理好陈州的根本。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是康应乾任陈州知州的第三个年头,这一年农历七月,連降大雨,陈州城周边水深丈余,田地房屋全部被淹没殆尽。同时,蔡河决堤,陈州城一片汪洋。康应乾不把自己当作知州,而是当作一个普通的居民,亲自带领陈州百姓,冒着大雨,日夜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很快疏通了境内许多河道,使洪水退去。

通过这次洪灾,康应乾认识到了兴修水利的重要性。在洪水退去后,他一边下令在陈州城外筑堤,防止洪水入城;一边开仓赈灾,并组织陈州百姓开挖河渠,保护农田,及时补种,维护百姓的切身利益。由于这次大修水利,陈州境内连年丰收,百姓安居乐业,让不喜欢种田的农民认识到了种田的重要性。康应乾又采取多项措施,奖勤罚懒,惩恶扬善。通过这一系列施政,康应乾改变了民间懒惰的风气,陈州农业得到了大发展。康应乾把自己来到陈州的做法呈报到京城后,得到皇上的肯定,其做法写进了当时的法规、章程。

康应乾还喜欢和文人交流,他走访一些文人,却发现不少人华而不实,夸夸其谈,只喜欢给上访诉讼的人写诉状,而没有去认真地做学问。

为了端正文风,康应乾放下知州的身份,经常为诸生亲自授课,直接和文人当面交流,听取文人对州府的意见。他通过对陈州现状的分析,摆事实讲道理,并展开争鸣,做到循循善诱,耐心细致。

为了鼓励文人关心陈州的文化事业,康应乾还十分重视文物古迹的保护和文化设施的修建。万历丙午年(1606),他下令重修了梓潼庙。为了尊祖敬宗,弘扬民族美德,万历三十五年(1607),在他的倡导下,陈州又修建了三皇庙。经过康应乾的授课和身体力行,陈州文风很快为之一变。

康应乾在陈州任知州八年,清廉为官,勤政爱民,深受陈州人民爱戴。万历四十年(1612)正月,康应乾擢升为镇江府知府。他离开陈州时,不允许车马相送,没有什么行李,只有肩上背的一个行囊,其中是关于陈州的图书数卷。陈州百姓得知他要离开陈州,蜂拥街头为他送行,见他如此清廉,泣不成声。

康应乾离开陈州后没有几天,州城百姓自发捐钱在城北为他建了生祠,赞颂他在陈州的功德,并立“去思碑”,让后人永远铭记。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博副研究员)

3328501908295

猜你喜欢
官吏万历文人
书坊与名士:万历年间戏曲评点兴起的双驱
聪明的官吏
嘉靖、隆庆、万历时期景德镇瓷器胎体与青花发色特征研究
一钱斩吏
论万历朝播州杨氏土司之覆灭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汉代官吏考课制度研究述评
从历史文献看唐代官吏管理制度
明代万历年间“矿监税使”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文人气
这世上少了文人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