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兴文
近年来,因遭受某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伊朗贫民的生存状况变得糟糕,无家可归者逐渐增多,仅首都德黑兰就有1.5万名流浪人员。无家可归群体中大多数是妇女和儿童,他们露宿街头巷尾,忍受饥饿的考验,受尽人间疾苦。
赞亚兰是德黑兰大学的学生志愿组织,核心成员有30名,外围成员超过300名。在伊朗东北部城市马什哈德旅游时,赞亚兰负责人法拉赫无意中发现,有人在位于路边的墙壁上安装挂钩,群众自发性地将自己多余的衣服挂上去,凡是有需要的人都可以自行取走。
法拉赫回到学校,马上召集赞亚兰成员开会,决定在德黑兰发起“友善之墙”行动。
在法拉赫提议下,核心成员自己掏钱,去商店里买来工具,到瓦里阿萨路地下文化中心,在一面粉红色的墙壁上钉了两个挂钩,在挂钩上拉起一根结实的绳索,在绳索上放几个衣架,还用涂料在墙壁上绘出公告:“如果你有多余的衣服,就请你将它们挂在绳索上;如果绳子上有你需要的衣服,就请你将它们带走。”
看见色彩鲜艳的“友善之墙”,周边的居民纷纷响应,陆续有人拿来不要的衣服挂在衣架上。
有一个可爱的小男孩,跟随父亲前来捐赠衣物,他想把自己的毛衣留给需要的儿童。由于他的个子矮小,即使伸直手臂,也够不到衣架,只能请他的父亲把衣架取下来,让他将毛衣挂在衣架上。小男孩够不到绳索,不能把衣架放上去,又不同意父亲放,只好让父亲抱着他,将他高高地举起来,他终于把衣架小心翼翼地挂在绳子上。
流浪的人来到“友善之墙”前看是否有自己需要的衣物。他们基本上每人只会带走一件,按需索取,没有贪婪,没有浪费。
在法特米路设立“友善之墙”以后,有人为了防止衣物被雨雪淋湿,特意加上一层雨布;有人在墙上安装金属架,在架子上铺设雨帘;有人从家里搬来箱子放在墙角,当绳索上挂满衣服时,捐赠者可以把衣物放到箱子中;还有细心的人,拿来装衣物的手提包;不远处的一家干洗店经理主动提出,所有需要洗的衣服,他们愿意免费干洗。
这一爱心行动出现不久便引起当地媒体高度重视,经记者采访报道后,成千上万伊朗网民开始关注,“友善之墙”被认为是伟大的创举。不少德黑兰民众自发设立“友善之墙”,让贫穷的流浪汉得到温暖。
随着残酷寒流迅速席卷伊朗,许多网民开始效仿法拉赫的做法,在自己的城市开展这一活动。在众多网民齐心协力的忙碌下,伊朗多个城市的街头巷尾,都不约而同地出现“友善之墙”。人们捐助的物品也变得多种多样,有的人捐赠鞋子、袜子,有的人捐赠手套、围巾,给寒冷的城市留下温暖。网民纷纷拍下照片,并上传到社交网络上。
德黑兰大学还发动学生在海外社交媒体上进行推广,“友善之墙”很快吸引了全球媒体注意,开始从伊朗红遍全球网络。在红遍伊朗之后,“友善之墙”行动蔓延到土耳其和巴基斯坦,迅速散播到世界各地。读者纷纷赞扬伊朗民众自发的爱心接力。
“本来墙壁代表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伊朗市民却用墙壁将彼此拉近,他们的做法特别环保,衣物能够循环穿戴,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这种捐赠方式很好,有需要的人不用上门乞讨,便能够拿到自己需要的衣物,还可以避免隐私暴露、尊严受到伤害。”
法拉赫發送电子邮件,干劲十足地对记者说:“哪怕我们是学生比较贫穷,照样能够帮助无家可归的人,我们通过互联网和学生组织之间的联络网,发动大家参与到‘友善之墙’行动中来,只要点燃民众爱心的火焰,他们就会自觉接力下去。我们已经向世界表明,即使只有很少的资源,也能够做成很大的事,让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3411501908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