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慧兰
摘 要:班级文化建设是小学教育管理的重要措施,既关系到小学学科教学的效率和品质,也会对小学生的个体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目前小学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不科学,相应的功能发挥不到位,不利于小学教育综合发展。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究了相应的改进方法,为新时期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 班级文化建设 问题 改进方法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33.056
班级文化建设是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小学生个体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认知不足、理解偏差、做法欠妥,在目前教育环境下,小学教育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不利于小学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开展,因此,有必要对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全面研究。
一、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班级文化建设的意识淡薄
在小学教育阶段,一些教师由于对班级文化的内涵缺乏科学系统的认识,在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相关工作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班级学风的塑造方面,过分、片面强调知识的学习,没有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体现出思想道德建设、良好行为规范等,最终导致班级文化建设目标偏移。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形成“学习至上”的班级文化氛围,可能会导致部分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难以融入班集体,甚至缺乏对班集体的认同感。另外,有些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着为了“评比”的而去建设的错误思想,做样子、走形式,造成班级文化建设缺乏科学性、有效性。
2.班级建设模式千篇一律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缺乏个性化,在建设模式和方式上千篇一律,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缺乏创新意识,班级文化活动开展的方式陈旧。另一方面,教师忽视了小学生的兴趣特长,不利于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3.班级文化活动形式化
班级文化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班级文化建设的水平和质量,但目前班级文化活动“形式化”问题普遍存在。分析原因,一是很多小学班主任认为班级文化活动的开展,既占用了教师的休息时间,更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二是有些小学班主任不重视主题班会的开展和综合实践活动。三是课余活动管理不到位,难以激发小学生的参与热情,班级文化活动的开展效果并不理想。
4.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缺乏民主性
班级民主管理是培养小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由于长期的“班主任权威”认识以及陈旧的班级管理体制,导致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缺乏民主性。过分强调考试成绩、班干部由班主任直接任命、班级活动组织“一言堂”,这些问题都会引发小学生的逆反心理。
二、改进和提升小学班级文化建设问题的方法
1.营造温馨的教室环境
教室环境在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属于物质文化建设的范畴,在干净、温馨的教室环境下,学生能够体会到生活、学习的乐趣,有利于消除学生的学习疲劳,进而更好地提高小学班级管理的成效。教师在环境营造方面,要注重“自然、艺术、热情”的感觉,注重优化教室内部的环境,开展个性化的内容布置,同时注重教室内部有关设施的管理。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教室环境的布置和营造符合小学生群体的发展特点。二是教室环境营造要与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保持一致。三是在教室环境营造的过程中体现小学生的自主性。
例如利用班会课,引导学生讨论“你希望我们班成为怎样的集体?”从同学们的讨论中,班主任提炼出班级文化的精髓。幽雅的育人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包括桌椅的摆放,墙面的布置,黑板的利用等,让每一面墙都“说话”,形成班级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学生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班级凝聚力。因此,在环境营造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一是布置好教室四角。其中卫生角布置在教室左后方。告诉学生要整洁、干净。用具归类摆放,整齐有序,由当天的值日生负责,每天进行整理。图书角布置在教室右后方。让孩子们从家带书组成小书库,找专门的图书管理员管理,养成读书的好习惯。绿化角布置在窗台或桌子上。每人从家里带一盆花,制作一张卡片,标明花名,介绍花的特点,并让学生自己管理,养成有责任的习惯。中队风采角布置在教室南面的墙上。搜集学生的日常照片,并记录他们的活动。展示学生的书法作品、绘画作品。二是班级常规栏的内容,主要用于张贴课程表、作息时间表、班委会成员安排表等。三是星光闪耀栏,也就是在教室的南面墙上将每一周评比的相关结果进行展示,把在各个方面做得出色的孩子的照片做成各种可爱的样子,张贴在墙上,为孩子们树立榜样。这样,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开始默默地行动起来。这些显性的班级文化处处体现着班级特点,彰显着班级个性,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2.开展丰富的班级文化活动
小学班主任应以班级管理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有目、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班级文化活动。班级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班级文化活动要满足小学生的多方面需要。二是班级文化活动必须从学生、教师的实际出发。单纯的班级内的文化交往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可以组织小学生开展班级与同年级其他班或者不同年级班级之间的文化活动,促进小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增强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同时,增进小学生对班级文化的认同感。三是班级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体现童趣。新颖、童趣的班级文化活动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参与热情。另外,在文化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要让不同知识水平、不同特点、不同能力的学生都有参与班级文化活动的机会,引导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展示自己的才能。
比如可以组织开展“系列主题班队会”。一方面,发挥班干部的作用。通过民主选举和推荐扩展班委会,细化分工职责,强化监督力度,营造“自主、开放”的管理环境。还要安排小组长和副班长协助班委管理。另一方面,每周一次的班队会是德育建设的思想阵地,充分有效地利用班会时间,是班级建设的最好途径,在班会课上强调学生活动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班会主题包括班级文化解读、“三爱”(“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教育、感恩教育、学校的雅言雅行等主题。
3.以学生为本,建立规范化的班级文化管理制度
班级管理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可以说,班级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在班级文化建設中,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建立规范化的班级管理制度。一方面,以发展学生健康个性为指导,进行班级管理岗位设置,健全班级管理机制。班主任应当将班级制度文化打造成为学生展示、锻炼、体验的重要平台,要设置合理的岗位,在岗位管理方面应当做到“各有特色”,可以采用岗位轮流制、竞选制等,引导小学生勇于、善于、敢于表现自己,在岗位工作中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成为班级的“小主人”。另一方面,以培养健康的人格为目标,制定班级激励与评价管理机制。更加注重学生自评、互评和家长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内容要多元,评价标准要进行分层,在评价中实现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
班级文化建设是小学班级管理的灵魂,班主任应当采取营造优秀教室环境、开展丰富的活动、建立规范的班集体等措施,建设班级文化,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在班级文化的建设过程中,班主任也要及时总结、反思,提升班级管理效能,发挥班级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促使小学班级文化更好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章丽英《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知识窗(教师版)》2021年第2期。
[2] 郭磊《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策略探讨》,《新课程》2020年第48期。
[3] 刘红蕊《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东西南北》2020年第3期。
[4] 夏美奇《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西部素质教育》2019年第2期。
[5] 杨甲《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现代企业教育》2010年第22期。
3946501908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