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2021-03-14 21:17:55巩煦云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33期
关键词:人文传统语文

巩煦云

摘 要:语文教师要将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下去,并以此为核心开展教学工作。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创新设计融合了语文素养的培养和人文主题的体现,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应将传统文化落实到课堂,通过各种形式陶冶学生的思想和情感。

关键词:传统文化 教师 责任和使命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33.058

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下去,并以此为核心开展教学工作。

通过传承经典,我们追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演变发展,感悟古代先贤色彩纷呈的人生智慧,找寻寄托自我心灵的精神家园。在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更具意义,它既是校园教书育人的基础,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合格公民的需要。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20世纪的国学史来看,它的范围对象由大而小,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指中国固有的全部的学术文化,即《四库全书》所囊括的“四部”之学;二是指如两汉经学、宋代理学等中国历史上所存在的学术思想;三是指千百年来深入人心的儒家的“四书五经”之学和“先秦诸子”之学,这也是国学的精髓所在。

从一定的领域来看,先秦经典、诸子百家学说是传统文化的本源,古代智者所深入考量的人生问题的诸多成果都包括在内,它反映了先哲们对生命价值以及人们生存道理的深入思考。它所包含的人文主题,如仁者爱人、天下为公、海纳百川、艰苦创业、积极进取等,都体现在部编版初中教材中,又融合了语文素养的培养,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创造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语文课程鲜明的人文性,决定了它在学校教育中起到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职责。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所选古诗文都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体现,古代仁人志士的责任、情愫以及担当都包含其中,人文内涵深入而宽泛,这对学生民族精神、民族自信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核心素养之“文化传承和理解”的有效落实也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

而作为国学传承的引领者,文本解读是中学语文教师基本的业务能力。教师研读文本并将教材中的知识教给学生,使学生对生活,对生命,对自我有所感悟及认识,这就是语文教师的职责。娓娓呢喃的《诗经》,高昂激越的《楚辞》,诸子百家的绚丽思想,《史记》《汉书》的丰富记载,绚丽豪迈的唐诗宋词,叙事完备的明清小说,这些都是语文的宝藏。若想实现对学生情操的熏陶,提高其审美能力,就必须发挥语文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课内外结合,阅读与生活结合,让学生徜徉于中华文化中。

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核心的道德价值体系。仁者爱人的博爱情怀,正义正当的方法,勤于向上、积极进取的态度,待人做事诚实守信的原则等,通过教材中一篇篇文章传递到学生的心灵世界。

《论语》深邃却又精炼。首句“学而时习之”,就道出了学习的方法、乐趣以及为人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教学生谦虚好学。“吾日三省吾身”,提醒人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反省,将良知与诚信牢记在心。“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是告诉我们坚守志向,捍卫人格……《论语》中反复出现的“学”字,既指学识的学习,更指做人的修养。《论语》很注重对道德观念的培养,肯定了安贫乐道,保持个人操守,提高品格修养,对当代中学生品行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论语》所采用的教育方式,就是启发引导学生去自我发现,自我感知知识和经验,这也给我们今天的教育带来不少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为基本。天时地利人和,最重要的是“人和”,获取人心,内部团结才是古时战争取胜、维护政权稳固的关键。今天的社会也处处展示着“和”的理念:人和自然要和谐共处,顺应自然;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自身要沉稳大气,心平气和;国家的治理要下情上达,同心协力;时代的前进,要创新,不可随波逐流;同别国往来,要维护和平。教师应将儒家“和”的智慧,结合时代发展的实际,启发和引导学生。

从古至今,当国家和民族遭遇危机时,总有仁人志士不畏艰险,舍生取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孟掷地有声的语言响彻千年,告诫人们在财富与权势面前要立场坚定,保持操守。这不仅体现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也是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要义,它使学生明白做人要以国家为重,以正义为先,要重感情,讲义理,是非分明。

而“先天下之憂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教材中传统文化精神的制高点。这是范仲淹对朋友的劝导,更是自己一生追求的远大抱负;“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安史之乱中的杜甫形容枯槁,内心痛苦,思亲忧国,愁绪难平;“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有力的语句,写出了陆游处境的窘迫和无奈,但一颗忠心,满腔热血,沉重却令人振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告诫学生要趁着年轻奋发图强,不要等到年迈之时去悔恨哀痛;“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正值壮年的王安石,通过飞来峰的景,来表达自己锐意改革的勇气和决心;“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在幽默的语言中,将木兰女扮男装的事迹做了释义,更是对其品格、孝顺父母之美德的赞美,富有情趣。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精华,以上可见一斑,但都是国家品德、社会道德、个人修养具体化形象化的体现。青少年通过教师的讲授引导,自己的感知领悟,学习内化为自我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自己的日常行动,以实现传统文化对青少年教育的引领作用。

教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示范者,教师要在学习传承传统文化和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

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核心是修身。修身就是自我道德的修养,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教师应树立崇高的为人育人的理想,修养身心,管理自己,提升自己,以此培养学生的人生信念。追求真理、奉献进取、自强不息的价值取向,根植于中国人的血脉之中,体现了个人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理想信念,更是教师的自我追求。

有人做了一份关于教师对自己工作理解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少部分教师认为教师是一种“专业”,大部分教师认为教师是一份“职业”。这说明部分教师只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如果把它作为谋生的手段,就会对工作缺乏热情,变成了混日子。而把教师当成一种事业来做,你就会投入极大的热情,甚至废寝忘食,乐而忘忧;对学生就会爱生如子,情有独钟;即使遇到困难也会百折不回,锲而不舍。教师要积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提升人格操守,坚定职业信仰。

教师传承文化的使命具体要落实到课堂的主阵地上。教师备课备学备教,一定要围绕新《课标》,以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目标,对课程中的人文因素尽可能地去发现,不仅自己学到人文理念,也对学生进行引导。

具体而言,教师应做到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课前吟诵,熟读成诵,使学生能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在经典文章的讲解中,把知识与德育结合起来,有目的地进行教学,促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鼓励学生扩大阅读的领域,加强经典的记忆,并运用于写作中。在校园中开展不同形式的社团文化主题课,将传统文化的教育,如书法、戏曲等有序地安排进来。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应注重传统文化的渲染,通过校容校貌的展示,增添人文气息,增加学生美的感受,使学生在语无声处感受人文的召唤;同时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衡量学生素养的标准,而综合素质评价中,要将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设置;学生必须走出校园,将传统文化与地方历史、地域文化进行结合,通过实践探究,写出调查报告。

当今国家正大力倡导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文化的教育培训,我们应该抓住这一契机,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的育人智慧,倾注自己的教育生命,把传统文化的魅力体现出来,净化陶冶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这就是语文教师的职责和使命,这样,我们的教育生涯才会唱出优美生动的旋律。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课题“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有机融合方法途径的探索研究”的成果,立项号:GS[2020]GHB3286)

3907501908249

猜你喜欢
人文传统语文
人文
北京纪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1年35期)2022-01-18 06:05:52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人文绍兴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