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感受身边人们对自己的关心、帮助,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2.学会主动关心、帮助他人,体验付出所带来的快乐。
3.懂得大家相互帮助,爱心才能被传递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在别人有需要的时候,主动给予别人帮助。
2.明白爱是相互的,自己接受别人爱的同时,自己也要付出爱。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师:小朋友,今天课堂上来了一位神秘的伙伴,是谁呢?和它打个招呼吧!可有一天它遇上了大麻烦,怎么回事呢?我们赶紧去看看。
2.师:发生什么事了呢?
3.师:你喜欢这只鸽子吗?为什么?
4.师小结:所以,生活中,遇到别人有困难,我们也应该像鸽子一样主动去帮助别人,读标题——“请让我来帮助你”。
教学中结合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导入,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以使所学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而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同时也增强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的可感性、亲近性、实用性。
二、助人助己
1.师:想想,鸽子认识蚂蚁吗?可它却主动地帮助了他。再想,鸽子帮助蚂蚁时想过得到回报吗?
孩子们,陌生人之间尚且能主动帮助,不求回报,那么家人、同学之间更该如此。现在让“我”们来回想一下:曾经帮助别人做过什么呢?
小结:看来大家都是小小热心肠,“你”有困难,我主动帮,乐于助人“我”最棒!(板书“你”,并箭头指向“你”)
2.师:这一次,鸽子帮助了小蚂蚁,后来呀,又发生了一件事。
3.师:又发生什么事了?
4.师:小蚂蚁为什么要救鸽子?
5.师小结:鸽子说:上一次,我帮助你,这一次,你帮助我。鸽子没想过,当初它无意间帮助小蚂蚁的举动,这一次却反过来帮助了自己。所以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板书贴上“助人助己”)而小蚂蚁把别人的帮助牢记心间,更用实际行动感恩回报。
三、分享
1.师:孩子们,请闭上眼睛,仔细回想那些帮助过你的人,小小举动,却是满满的爱心。下面,请在小组内分享,小组内推选出一件最让人感动的事,派代表发言。
2.分享受人帮助的点滴。
3.师小结:帮助别人和得到帮助都是令人快乐的事。
四、游戏“同享甜蜜”
1.游戏规则是:举起双手,手肘不能弯曲,既不能上,也不能下,请你想个办法吃到葡萄干。
2.师:吃不到,你们肯定很着急吧!那该怎么办呢?
3.师:你们俩刚才吃不到,心情肯定很着急,他帮你们吃到了葡萄干,感觉怎样?
4.师: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呢?
5.师小结:是的,人与人相处要互帮互助,才能共享甜蜜(出示灯片“互帮互助,同享甜蜜”)其实,生活中有许多互帮互助地情况,也有帮助不求回报,甚至还有会让你感到为难,需要做出选择的情况,那这时候你会怎么做呢?
五、帮帮他(她)
课前,老师在班上做了调查问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
1.出示情景1:上学的路上下雨了,我打着雨伞,而有位同学正走在雨中,你会?
(知道分享别人需要的东西是一种帮助)
2.出示情景2:同学作业写不来,向你求助,你该怎么办?
(抄作业是害不是帮,分享智慧和方法,共同进步才是正确的帮助)
3.出示情景3:同学做了手术,不能来上学,又想念同学们,好难受……你会去关心他吗?
(问候、陪伴也是一种帮助)
4.出示情景4:周一,同学忘记带铅笔了,你有多的,你会怎么做?
周二又忘带了,周三又忘记带了,你又该怎么做呢?
师刁难:我不带也可以啊,反正每次都有人借给我的!谁来劝劝我?
(知道可以向人求助,但绝不能变成依赖,帮助别人不仅要解决困难,更要改正坏习惯)
5.出示情景5:今天有位劳动值日的同学手受伤了,扫不了地,你会怎么做?
可他不是手受伤而是不想打扫偷跑了,你会怎么做?
(知道顧全大局,维护集体荣誉也是一种帮助)
6.师小结:记住,我们的帮助是为了让别人、集体变得更好。
虽然生活中有些帮助会让我们感到为难,需要做出选择,但社会上依然有许多人帮助别人不求回报,热情伸出双手,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从新课程的特点来看,实践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显著特点,学习是为了应用。从教学目的来看,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生活,用学过的理论指导生活,同时回归生活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
六、爱心传递
1.师播放视频《爱的传递》)
2.师:你想说什么?
3.小结:孩子们,其实这就是一场爱心接力赛,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接力,无论是亲人、朋友,还是陌生人,当我看到“他(她)”有困难,我来帮助“他(她)”;“你”看到“他(她)”有困难,你去帮助“他(她)”,同样的,他看到你有困难,他来帮助你,他看到我有困难,他来帮助我。爱心就得到了传递(将心形板书完成)
4.结束语:小朋友,今后,当别人需要帮助,请你大声说出“请让我来帮助你!”(点击灯片并播放音乐)
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2020年第17期提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他说,“我们应该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
而小学《道德与法治》本来就是一门生活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她本身就带着温度而来。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源泉,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技能都可以在活动中形成。
让《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成为有温度课堂,让课堂从儿童的生活中来,到儿童的生活中去,孩子们们能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的美,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的美,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提升学生的生活。
成都市新都区西街小学 李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