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后现代主义平面设计的重建探寻
——“民族化”美学表达

2021-03-12 05:07雷蕾
西部皮革 2021年4期
关键词:民族化后现代主义文化

雷蕾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在融媒体多元发展的当代信息环境下,读图时代的到来颠覆了人们以往的认知习惯和公众话语权,视觉暴力席卷现代消费社会的方方面面。在信息激增、物欲膨胀的今天,大众的审美习惯和消费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商品符号的劝诱。在消费者眼中,比商品的实际使用价值更重要的是它的展示性景观和象征性符号,包装设计的广告含义也因此被时代赋予了“曲解”功能,无形中推进了一种无意识的欲望情境构序。

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打着对现代主义的反叛旗号,以全新的夺目姿态和呈现形式风靡大众视野,选择人像、口红、铆钉、枪支、废弃物等素材进行重复式机械排布堆叠,强调夸张醒目的短暂视觉刺激效果,传达出逾越适度的恣意狂欢,模糊了艺术文化的雅俗界限。后现代主义设计试图以这种零散的杂糅,打破现代主义风格的“僵化”标准,向大众彰示凸显人性自由的重要性,热衷于拯救在钢筋水泥都市中空虚的自我。这种带着鲜明时代“烙印”的设计风格,虽然曾风靡欧美随后传入东方,但经过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和快餐文化的发酵,在当代设计界饱受争议和质疑,沉浮与视觉汪洋中面临着新的传播困境和认同危机。后现代主义设计如何打破意义的“悖论”,突破当前的困惑局面,是当代学者和设计师们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 解构的迷失:多元杂糅与尺度之思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延伸到艺术、文学、设计等领域,表现出强烈的反权威色彩。其装饰风格在平面设计上表现为涵盖传统、通俗、经典、新潮等诸多风格互相糅合的形式,运用拼贴、挪用、搬运的手法,类别呈现多元化,极大的包容性消解了对美学“真理”的思考。当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实用性联系被解构,表达的不确定性增加,检验设计合理性标准的共识也不断泛化,甚至迷失消解,导致大众对“美”和“意义”的思考逐渐失去根基,这样大量的仿像制作只会导致追求“真理”之路南辕北辙。

后现代主义风格对零碎材料元素的过度滥用,在招贴设计中更为明显。有意打破基本形和骨格组织形式而盲目追求噱头,并加以黑色幽默式的隐喻相结合,往往导致观者的疲劳和费解。这种一味否定现代设计的枯燥,而去迎合视觉快感刺激的产物,极易造成大众视觉素养的退化,把“有意义”与“愉悦”等同,这样的审美态度演变昭示了后现代主义设计没有能把握合适的尺度。图像载体的出现,是人类传播历史舞台中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一页,它改变了旧时代铅字印刷长期形成的公众话语权,曾经被推崇的逻辑、严谨、有序的公众话语被图片、广告等无主题语言的泛滥彻底摧毁,使得人们对语境的把握变得越发困难。当今的视觉文化时代,人们被这种视觉暴力所支配,与传统文化形式之间的距离被强行拉近,进而被填鸭式灌输,否则直接淡化、遗忘。这种以图像为中心的“意义”消解,让我们越来越适应娱乐化的认知模式。

孟菲斯风格、旧金山派平面设计和“里特罗”设计等忽视内在文化根基,注重外在图像传递的后现代主义平面设计风格,放弃了设计的深度美学思考,只图短暂舒适的刺激,而不求理性文化内涵的长久积淀,恰恰映射出后现代主义风格对现代主义的反叛没有足够的深度支撑,仅仅局限于形式与内容,而没有从历史发展角度去考量相应的社会文化、思想体系,这就决定了它拿不出坚实的思想、宗旨,没有经得起反复琢磨、推敲的精神原则。因此,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难逃饱受质疑和诟病的命运。

2 传播的困境:符号消费与娱乐泛化

在物欲空前膨胀的消费社会,当代设计已渐渐成为符码操控消费者欲念的筑模者。“消费是享乐主义的、逆退的。它的过程不再是劳动和超越的过程,而是吸收符号及被符号吸收的过程。在消费的普遍化过程中,再也没有存在之矛盾,也没有存在和表象的或然判断。只有符号的发送和接受,消费者从未面对过他自身的需要,就像从未面对过他自身的劳动产品一样,他也从未遭遇过自己的影像:他是内在于他所安排的那些符号的。”人们不再为产品包装外观的优良设计而欣喜,甚至不因获得优越的产品体验感到满足,而把幸福感下意识地等同于寻找自我价值的符号性消费,这标志着“物”对人的围困。加之系列消费链环对意义的相互暗示,以及通过差异性符号消费制造不同生存等级、社会领域,一种新的消费意识形态主导着人们的价值心理塑形,在消费暴力维系下的深层欲望情境中,商品的使用价值置于被否定的语境之中,消费者被这样的伪性构境强制驱动,在被支配的奴性处境中满足于“心中的宁静”。

大众传媒的影响对现今公众信息传播的各个方面几乎完全渗透,伴随着自媒体平台的异军突起,我们的符号环境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插图、照片成为视觉传达的主导载体,人们应对一个概念和逻辑归纳时不得不从图像中寻找“共鸣”,导致广告设计的理性思维移师到了心理学领域。后现代主义平面设计在新媒体环境的催化下表现更甚,重要的是图像要吸引人,要动感、有趣味性,因而不惜为此舍弃思想,用不稳定的构图、夸张的色彩和不规则的构成形式,以求博得更多关注。“理性和广告早已背道而驰,我们几乎已经忘记它们之间曾经还存在着某种联系。今天,电视广告上的语言陈述既罕见又缺乏吸引力。”话语、陈述性语言是我们的理性工具,而以图像媒介为中心的商业广告模糊了我们选择商品的依据,在信息传达的过程中,事物原来的本质有丢失的可能性,更严重的是,这种趋势让我们逐渐失去原有的判断能力。波普风格作为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典型代表,把这种扭曲加以放大,甚至颠倒了人对物的驾驭地位,背离人与自然和谐适度哲学,由此造成的传播困境值得我们反思。

3 出路的探寻:审美重建与理性回归

由于陷入“解构”的“悖论”困局,又被网络信息时代新媒体技术手段的持续渲染,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弊端日益显现,一条合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亟待重建。尽管后现代视觉文化困境存在于复杂的社会背景土壤中,面临着诸多难以规避的因素,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美学表达的重新审视,重新建立自主而独立的审美意识,摆脱图像社会洪流的控制和羁绊,寻求真正属于自己的个性解放和自由。

“设计是人类的社会行为,以实用功效和人的需要为目的。”设计产生于人类劳动,被打上了人的主观意志的烙印,是外在事物合规律性和人内在合目的性的统一,设计是人类创造的科技与艺术结合的产物。面对市场经济和消费环境的冲击,我们应该从自身“真实需要”去衡量,适度合理地利用视觉技术手段再现文化资源,规避视觉感性体验的侵蚀,从理性角度重塑“幸福意识”。

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各个国家只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树立独有的民族意识形态,用归属感和凝聚力强化国民的身份认同,才能在国际文化大潮中占据一席之地。中国自古以来从不缺少韵味独特的本土文化艺术形式,民族传统纹样、剪纸的构成艺术、中国画的传神造意等,在历史长河的变迁流转中不断丰富着自身的艺术内涵,以其深厚的根基和底蕴,为国内外设计师们充实、更新着灵感素材库。中国的平面设计应加大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深度力度,重视作品的民族性研究,拒绝浮于表面的元素罗列,强调本土性、地域性。传承文化内涵,回归艺术本性,必须要着眼于民族传统、本土文化的系统研究,选取典型的文化元素,注重民族性语言的美学表达,与传统绘画艺术形式相结合,宣扬民族文化,丰富精神内涵。

平面设计虽然在我国的起步发展相对较晚,但是仍有不少优秀设计师和平面设计作品,在文化思考和创作方式等角度上给予我们“民族化”美学表达的灵感和借鉴。

3.1 元素的折衷处理

西周年间《易经》的八卦艺术以“阳”与“阴”的相互关系展开世间万物起源变化的指向,以阴阳平衡的观念诠释了中国古人和谐共生、包容天地的原初智慧。《周易·系辞》中的“一阴一阳之谓道”,说的是万事万物都在阴阳相互作用中不断运动、变化。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也受其影响,贯穿于国人的日常处事、行为习惯中。作为一种古老朴素的辩证法概念,阴阳哲学的多元共生理念展现了中国独有东方美学的魅力。儒家思想的“天人合一”观点也蕴含了中国传统美学观的“整体意识”,中庸的“中和”、“中道”强调了包容中衍生的多样性,在整体中发挥个体的个性色彩。后现代主义平面设计可以通过对民族元素的选择把握和折衷处理,体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新旧元素中和,让不同民族背景和历史文脉充分融汇碰撞,以多样文化共荣共生的形式发挥后现代主义平面设计的“双重译码”功能,在变革中重新构筑经得起雕琢的精神理念。如靳埭强的第三届亚洲艺术节海报,别出心裁的拼接构图让民族融合的意图一目了然,作品依次展示了印度舞女的标志性肤色、头饰,中国传统戏剧的独特妆容,泰国面具典型元素,以及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浮世绘版画,不同国度的五官组合传达出了亚洲各个国家地区异彩纷呈的文化格局(图1)。

图1 第三届亚洲艺术节 靳埭强 1978(图片来源:站酷网)

3.2 色彩的象征性

在人类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色彩被赋予了特定的性格和情感内容,加上不同国家地区的意识形态、宗教风俗、历史变革、社会人文因素等原因的影响,色彩已经被赋予了象征功能,且获得了大众的普遍主观认同,成为作品中文化语义的重要部分。如白色在西方宗教中被视为圣洁、光明的象征,绿色在古代欧洲是生机旺盛而富饶的色彩。中国的色彩象征系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红色象征着热烈、喜庆、澎湃的高涨情绪,黄色是中国古代帝王权利、财富、威严、高贵的象征。在后现代主义平面设计的色彩构成应用中,除了兼顾色彩的对比、调和、调性搭配等基本要素以外,还可以结合民族的代表性色彩建立民族情感的象征性效应,传达相应的文化意境。如韩秉华的展览海报设计,配色上红、黄相辅相成,选择中明度基调中对比来突出中国文化的含蓄、稳重、丰富,做到了利用色彩强化情绪的感知,从而营造观者的心理氛围(图2)。

图2 展览海报 韩秉华(图片来源:花瓣网)

3.3 构图的形式美感

与西方传统绘画的透视观念相比,中华民族的审美章法中,构图的经营布局受到兼容并蓄观念影响。尤其在中国山水画中,常常看不到固定的视点,打破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在二维画面中摆脱了观察模写得到的空间格局关系,由此拓展了观者的审美意境和观赏体验。在平面设计的版式法则中,完满、圆润、对称的构图形式给人的感觉是最稳定的,在剪纸、年画等传统艺术形式中都有体现。不仅能通过视觉的平衡感传达礼乐之邦的人民对法度、正统道德的崇尚,还能暗示建筑及人物形象的威武、庄严、气势恢宏。圆满也是传统民间艺术追求祥和喜乐理想的体现。当代平面设计师应在作品中考量构图的语义表达,激发人们的文化情感心理共鸣。

3.4 肌理的氛围效果

成熟的平面设计作品中,肌理的表达不仅能丰富画面的层次深度,还能恰到好处地起到烘托主题的作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物件表面都有不同的肌理特征,在不同艺术表达方式上这种特殊质感也被赋予了一定的个性象征,这种氛围的营造渲染,容易建立与观者之间的意义联想。如国画宣纸的肌理可代表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特色或传统怀旧风格,油画布面的肌理质感则可表达西方古典艺术的风韵等等。后现代主义平面设计可结合肌理的表达来表露主旨意图,避免主题模糊带来的观者欣赏上的误读。靳埭强的作品《东西画廊》中,左侧西方油画棒的颗粒质感与右侧中国水墨画的晕染肌理效果相得益彰,组接成的八卦图形象传递出了东西文化交融的和谐局面,简洁生动,创意思路一目了然(图3)。汉字是中国古代先人流传给我们的文化瑰宝,书法体在视觉传达字体设计中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靳埭强在《汉字》系列海报作品中,选取文房四宝作为主要元素,笔、墨、纸、砚分别与“山”、“水”、“风”、“云”四个象形文字相互呼应,淡色书写的力度层次晕染出飘逸、洒脱的意境,大气而简洁的构图营造出深远的境界,把软笔书法特有的笔画肌理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意味深长,使人过目不忘(图4)。

图3 《东西画廊》 靳埭强(图片来源:站酷网)

图4 《汉字》系列海报 靳埭强(图片来源:站酷网)

3.5 认知的视觉延伸

相较于一些日常零碎物件素材的拼贴,后现代主义平面设计应适当选择利用造型的概括归纳和形象化设计,对本民族气质气节、精神面貌加以凝练,从而建立民族形象联想。隐忍大气、宽容厚道、锐意进取、和谐共存等优良传统一直被国人延续传承至今。每一件视觉传达设计作品或隐或显地带有设计师的思维观念、个人风貌及表达意图。设计师通过作品的视觉传递,进而丰富观者知觉的架构延伸,塑造观者的感受映象,达到平面设计传达信息和文化传播的目的。在此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形式和呈现方式,也会相应地得到更具时代性的变化,更富有个性意趣。

结语

因重“解构”而轻重建,后现代主义设计缺乏坚实的“血肉根基”,外在形式的华而不实,导致了发展危机接踵而至。加之当代大众传媒的传播方式和现代文化融合趋势的冲击,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等待设计师们发掘。注重民族化、本土化的美学表达,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主旨空洞、杂糅,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丰富也起着关键作用,不失为打开迷局的可行出路。当前社会因素复杂多变,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为了避免陷入更大的困局,当今和未来的设计探索之路仍相当漫长,值得我们的思考和展望。

猜你喜欢
民族化后现代主义文化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徘徊于民族化与现代性之间——以《云中记》为例
谁远谁近?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