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
(韩山师范学院,广东 潮州 521000)
景泰蓝在我国虽然有较长的发展历史,但受众的认可度却不是很高,这主要是因为景泰蓝在我国发展停留在某一层面上,并未做到全面普及。为此,本文就对景泰蓝手工艺的发展情况及运营管理加以分析探讨,希望对行业进步有所帮助。
尽管专家学者们对景泰蓝的考古研究持续进行,但关于景泰蓝的起源尚未达成统一共识。一种观点认为景泰蓝诞生于唐代,另一种观点认为景泰蓝是元代忽必烈西征时,从西亚、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景泰蓝在传入中国后,先在云南一带盛行,随后经商贩手中传入京城,遍及整个中原。第二种观点主要是从《宋史·外国列传》中得来。
景泰蓝原名叫铜胎掐丝珐琅,传入我国初期阶段,又叫做大食窑器、鬼国窑器和佛郎嵌。后因其以蓝色色调为主,盛行于景泰年间,故而得名景泰蓝。景泰蓝是一种用细扁铜丝做线条,在铜制的胎上捏出各种图案花纹,再将五彩珐琅点填在花纹内,经烧制、磨平镀金,形成一种特殊工艺品。流入中原后,景泰蓝的制作工艺浓缩了古人的智慧和当代人的审美意趣,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景泰蓝的成型工艺极为复杂,主要工序如下:
伴随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设计人员多利用计算机完成绘图,并创建三维立体模型图进行渲染,以此全方位的观看成品的设计细节与艺术形态。
胎体制作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从视觉感官层面来说,胎体的直径直接决定了整个产品的艺术美感。同时,小直径的胎体也对匠人的艺术审美能力和手工制作工艺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胎体制作工艺主要包括手工制胎和机械制胎两种。
其一,手工制胎,顾名思义,是指匠人按照设计图纸纯手工制作胎体。在制作过程中,要考虑是整体制胎,还是分体制胎。经过反复捶打塑形,使胎体厚度达到设计要求。最后,高温烧制成型。需要格外强调的是,只有保证胎体厚度的均匀性,才能避免胎体因受热不均匀而出现瑕疵。
其二,机器制胎。尽管机械制胎的工作效率更高,且胎体厚度更加均匀,但是,缺少工艺温度。即便是制作工艺越来越先进,绝大多数匠人仍采用半机械、半人工的制作方式,并未完全采用纯机械制作方式。
掐丝是景泰蓝胎体制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匠人应精细的比对图纸完成打印,沿着图案掐丝,并使用专用胶水固定丝线并焊接于胎体之上。
点蓝也就是按照设计要求填充色彩的过程。
总而言之,若想打造一件精美的景泰蓝工艺品,需要经过多道工序的层层打磨与细致雕琢。通常来说,一件普通的高约20厘米的景泰蓝瓶,至少需要一个半月的时间才能烧制而成。如果烧制过程中出现崩蓝等意外状况,工期还会进一步延误。
结合上文内容可知,景泰蓝的制作工序主要包括设计、胎型制作、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步骤。其中,设计是指对景泰蓝的工艺造型、图案纹饰以及装饰色彩予以设计;胎型制作是指参照设计图案制作胎体。一般情况下,传统匠人会采用紫铜制作各种形态各异的胎体;掐丝是一种装饰工艺,就是将金属丝掐捏成各种造型,或粘贴,或点焊在胎体上;点蓝也就是上釉的过程,更通俗的说就是上色。使用吸管、蓝枪或点蘸笔将珐琅釉点涂在由金属丝围成的造型框中;烧蓝就是在高温加热的条件下,将点涂的釉料烧结在胎体上;磨光也就是打磨,使器皿表面更加圆润、光滑和饱满;镀金是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在器物表面镀金,一方面,起到提亮色彩的装饰作用,另一方面,避免金属质地的胎体因空气湿度过大而发生锈蚀。
社会发展及体系的不断完善,促使手工艺人对自身的定位有了新的认知。景泰蓝手工艺人在新形势环境中,也对自身地位进行了明确说明,将自身定义为工艺美术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前者是对手工艺人技能、作品及成就贡献的一种概括,后者则说明景泰蓝手工艺人非遗发展参与情况。我国对非遗文化遗产传承者的身份给予了高度肯定。根据现有资料可知,我国对于景泰蓝手工艺大师的关注度较高,在现有的工艺美术大师评定中,景泰蓝手工艺大师有8名之多,这些人构成了专业体系结构,为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及我国美学实力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在对艺术品展开评判过程中,评判家和美学家构建的理论体系和标准要求,是艺术品造势的关键,而非遗特性的展现则是提高艺术品和艺术家自身价值的关键要素,评价越高,相应的该艺术家的作品价值也就越高。对于景泰蓝行业来说,为更好地推动行业发展,需要提升工艺美术大师作品的艺术和收藏价值,这首先需要大师们对自身技艺有很好的把控,能够设计出符合实际要求的独具特色的产品。
另外,工艺大师还需与生产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将设计作品直观展现在人们眼前。工艺美术大师们出具完整的设计图,要清晰地表述各种图案纹样、形状及色彩搭配,企业按照艺术家们给出的模板展开产品制作,并对每件产品均附带相应的收藏价值证书。随着艺术家名头的提高,产品收藏价值也将逐渐提升。
这一体系模式,在凸显艺术品特性和价值的基础上,添加功利性特点,既能够凸显工艺美术大师的身份,也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生产后的产品会经过文化公司、经销商运作销售到世界各地,从而提高工艺美术大师的知名度,促进我国文化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在合作过程中,企业为了增加品牌效益,会聘用专属工艺美术大师,并树立独特的艺术符号,为非遗传承提供助力。保护与传承非遗意识的不断普及,使得“精英”文化的边界在不断模糊,身份的获得给了更多人机会,珐琅厂的管理者也在积极寻求各种方式获得身份的认可,宣传景泰蓝。
一是与学校和高校联合运作,为景泰蓝知识普及奠定基础。景泰蓝在我国虽然发展时间较长,但在2000年以前的普及率却相对较低,人们对于景泰蓝的了解多集中在外贸出口及上层社会认知上,普通大众对景泰蓝的关注度不高,使得景泰蓝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存在的手工艺者数量也越来越稀少。鉴于此,有必要加大景泰蓝在普通民众中的推广力度,扩展受众面,不断积累更多艺术性人才,为其发展贡献力量。而与学校和高校的合作,能够将景泰蓝融入到艺术专业教学中去,设置专门学科加大学生对其的重视力度,了解和熟练工艺技能,感受其魅力所在,以此来构建完善的艺术体系,促进行业发展。另外,艺术类院校的学生,他们普遍掌握了一定的绘画技巧,但对景泰蓝的认识是陌生的,与景泰蓝匠人的合作,将新的审美观念与传统技艺融合,才能取长补短不断创新。
二是构建艺术空间,树立品牌效应。不同品牌可根据自身特征完成艺术空间的构建,进行藏品展示,通过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完成文化的传播和讲解,以加大人们对藏品的关注力度,让更多人了解到景泰蓝的艺术魅力。在艺术空间创造上,可分为基础性现实空间和超越性审美空间这两种。不同空间设计内容各不相同,展现内涵也会存在明显差异。空间设置中要按照藏品特征配备合适的艺术装置,凸显藏品特点,让人们感受文化内涵。
艺术空间构建要素有创作者、接受者、媒介物、艺术加工手段及空间感这几种,空间内不单纯是藏品的展出,还可将藏品设计和制作过程予以详细讲解,且定期举办相应的审美活动,增强人们的体验,让更多人接受景泰蓝手工艺术,拓展该工艺前进渠道,促进行业持续发展。再者,艺术空间也是非遗活动举办的重要场所,肩负着文化传承使命。为此,在创建中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完善空间水平,彰显艺术效果。
此外,可应用多媒体手段,加大景泰蓝品牌宣传力度,以公众号、微博等方式讲解景泰蓝发展历史、品牌由来及富含的文化层次,介绍代表性工艺美术大师的发展经历,分享藏品整个制作过程,吸引观众眼前,提高观众认可度。
总之,在非遗环境背景下,要对自身予以准确定位,以彰显对景泰蓝的敬畏感,发挥自身作用,实现传承目标。非遗传承人,“传”代表着要传播出去,“承”预示着要承接下去,珐琅厂的发展举措不仅需促使该工艺的纵向传承,还需在横向上为时代做出贡献,去创造符合时代的艺术审美。
现阶段景泰蓝手工艺要想在市场中得到较好发展,首要工作就是转变自身角色定位,从以往的传承者向管理者转化,以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推动行业前行。市场语境下的传承者其实就是市场管理者,其获取的市场渠道越宽,带来的利润越大,越有利于景泰蓝的发展。而现阶段景泰蓝生产企业多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其在市场发展中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经常会因为订单超支而出现各种问题。
鉴于此,企业有必要转变自身的发展理念,以合作共赢理念,提高景泰蓝生产效率,增强自身业务能力,使其更好的面对市场变动,之后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对景泰蓝价格、销售渠道实行扩展,深化该工艺在民众心中的价值,并配合多种传播方式,发挥传承的作用,促进景泰蓝手工艺的良好发展。随着艺术市场的不断成熟,艺术博览会与艺术拍卖的市场结构逐渐完善。因而在艺术市场的运作中,符号化的表征尤为重要,从侧面体现出在非遗语境中,为何要强调自己的社会身份,以及品牌的创立。
一方面做到工艺流程的保密处理,增加企业自身神秘性,同时在制作过程中,添加一些创新性理念,科学挑选材料,规划工艺流程,彰显藏品的独特性特征,以此来增加自身品牌效应,发挥品牌作用。
另一方面完善和稳定匠人结构。一些大规模的景泰蓝加工厂一直都遵循着两家不用同一匠人的规则,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匠人的稳定性,也是为了突显景泰蓝藏品的独特性,提高自身知名度。在日常工作中,应注重消息的流通和透明,保有匠人知情权,减少内部勾心斗角等利益纠纷,提升制作水平。
再者,开展新媒体营销宣传。新媒体营销多是利用互联网平台、收集APP软件等方式,将景泰蓝的基础制作工艺、发展历史、文化特色以视频、图片等方式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景泰蓝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向大师们提供一个展现自身特长,提升知名度的方式渠道,吸引更多民众关注,为景泰蓝发展做好前提铺垫。不仅如此,多媒体营销宣传可增强宣传片的美感,应用多样化软件,对宣传片实行调试处理,从而引起人们共鸣,提高人们对美的追求。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尽可能避免网络交易,以防虚假产品的混入,降低人们对景泰蓝的认可度。
综上所述,景泰蓝手工艺在当代的发展需要从发展渠道和营销管理两方面展开综合分析与考量,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人们的认可度,做好景泰蓝发展的前期铺垫,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