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刚
(广东工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075)
国内外的互动式景观都来源于interact这个词汇,他的含义是指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是两个具有相互作用力的主体彼此作用的过程,两者在交相影响和改变之中共同进步,抑或互有得失[1]。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互动式景观,都比较注重景观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从人的体验和感受出发,让人们可以参与和融入景观,不像传统景观设计单方面强调景观对于人的单方面作用。但仔细比较,二者还是有所分别。
互动,最早源于社会学。它既是一个心理学名词,用于描述心理产生因素;又是一个物理学名词,用于诠释物体和物体之间或系统与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2]。人们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受景观所带来的体验,满足人的观赏,玩耍等需求,而人在参与景观进行交流时,也改变景观的原始功能,成为景观的一部分,赋予了景观事物新的的价值与情感意义,实现人与景的相互作用,这就是互动式景观。
国外的互动式景观最早源于人机互动,最开始由于及机器的复杂性,人们还不能很好地与机器交流互动,给人们带来了相当不愉快的经历。所以在后续的发展很注重人的体验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国外互动式景观的核心价值就是:以重视用户的体验为前提,让景观可以更好地为人们服务。互动的过程是有目标和中心,一切为人的需求而设计,不太注重人与景观平等地交流。而国内的互动式景观更多的源于对景观设计的内省,互动是需要参与双方共同作用才形成的,它是双向性质的,任何一方的作用不能单称为互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仅形式好看的景观已经不足以吸引人们的需求,人们更愿意参与加入景观,通过与景观互动,与周围的人交流情感。这样我们不难看出国内的互动式景观更加注重透过景观的媒介作用,达到人和人和谐共处的状态。
国外互动式景观源于20 世纪的 80 年代美国人莫格里奇提出的交互设计概念。通过发展,交互设计与产品设计领域紧密联系,并且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一套理论研究成果。2009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Donald Norman 年通过阐述景观设计应具有本能的、行为的和反思的三种水平,提出了“自然交互”的设计观点,开启了互动式景观领域的应用研究。同年保罗.内尔福特在《交互设计己死,体验设计长存》提出,交互设计是没有必要的,应该将设计重点放在人与景观的互动体验上。美国风景园林大师乔治.哈格里夫斯也非常强调人、景观、自然三者的互动,并且设计手法倾向于用隐喻式的叙述方法来表达景观。
国内互动式景观设计从2004年,陈昕,林新周,李彬彬提出园林景观会直接影响人们居住的活动热情和定居意识,到2007年姚雪在在博士论文中提出构建“人—人”、“人—植物”、“人—动物”互动共生的和谐景观,互动式景观设计的理论开始萌芽。2008年到2014年开始探索互动式景观的设计方法,有的讨论从景观的材质,形式,颜色甚至新的呈现技术与人的感官互动,有的讨论研究居民的行为心理,理论得到初步发展。2015年到2018年理论逐步完善,以具体的实际案例探讨互动式景观的设计手法,理论指导实践,互动式景观人性化、生态化的发展趋势。2019年,孙虎和孙晓峰在《基于互动理论的山水社区景观设计实践——以珠海新光御景山花园为例》中,探索山水社区景观设计与互动理论的结合方式,互动景观开始与其他理论相结合,共同指导景观设计。
目前,国外的互动式景观设计实践多集中在室内设计领域,如智能家居、智能空间。国内的设计实践多集中在居住区景观的互动艺术装置和城市公共服务性设施装置与信息多媒体互动设施两个方面。
国外互动式景观的设计方法是根据心理学家Donald Norman的设计心理学相关理论演变而来,按照人的认知水平分为感官互动,行为互动和情感互动。感官互动是指视觉、触觉、嗅觉等感官的生理体验。通过景观的造型,色彩,材质,气味等吸引人的注意,这也是最初级的互动。行为互动就是在景观环境中,人们可能产生哪些行为,在这个层次,人在景观的参与性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景观的易用性,个体在参与时与他人的行为关系。这样就可以提升使用者参与的愉悦感,让人们进行多次重复参与景观的行为,避免景观的闲置。情感互动是通过隐喻等手法,赋予景观历史,文化,情感等内涵,营造出适合的情境和空间分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这样景观与参与者产生无形之中的情感互动。
国内的互动式景观的设计方法是通过人—人互动促进人的参与性活动,人—植物互动促进人与植物共生共荣,人—动物互动促进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原则为指导。根据人的年龄构成的差异,可分为学龄儿童、青少年、中年、老人等不同人群,再根据他们不同年龄段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对景观设计做出各种不同的规划设计,激发公众参与景观的积极性,实现人与景的和谐互动。
二者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国外互动式景观的设计方法更加成熟,从个体的认知心理和体验出发,强调单一主体,互动双方特指人与景。而国内的互动式景观虽方法论不足,更加像是一个目标、指导思想、设计理念—在景观空间中,“人”、“动物”、“植物”处于平等和谐的共生互动关系。互动的双方除了在人与景之外,还包括人与人或自我内部信息交流互动。每一个人应能愉快、主动地去认识、欣赏和感受身边的富有生命力表征的景观,实现我们所谓“和谐”的状态,多主体互动共生的景观设计。
国外互动式景观源于国外的交互设计,而交互设计最重要的就是用户,也就是人。而西方文化的核心是人本主义精神,它的中心思想就是:人是万事万物的中心,其他事物都是为人所服务的。在欧洲的古典园林中,很多的喷泉池和一些道路节点上,都会会摆上各种人体雕塑,就是为了体现人在环境中占有主导地位。在这样一种过度强调以人为本的审美理念下,虽然能为人提供很好的景观体验,满足人的需求,但是长此以往,人与环境共生关系会被割裂,人与自然也不能更好地可持续发展。
与国外相比,国内的互动式景观更深的渊源来自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主张的是人与园林景观和自然是和谐相处的。国内互动式景观提倡人们在日常生活多接触动植物,以平常心与他人和他物相处交流,推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形成良好的和谐关系。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设计者也应该注重“人”与“物”,“人”与“环境”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应是一个融洽无间的有机整体,没有什么谁是谁的中心。
启示:现代都市的工作生活将人禁锢在三点一线,缺少与人和环境的沟通交流。互动式景观的发展不仅是出于人与景观的互动需要,也是人与人、人与环境互动的需要。景观设计师应该借鉴学习吸收一切有利于景观设计的知识,如国外先进且成熟的设计方法,结合国内比较好的设计理念,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求,设计出优秀的景观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