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2021-03-12 15:24:00周小杰黄友锐
喀什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产学产教电气工程

周小杰,黄友锐

(安徽科技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安徽蚌埠 233100)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增速,产业结构重组、模式不断转变提升,社会对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日趋增多.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教育改革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关于产教融合教育理念的重要讲话.《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等文件都阐明了产教融合是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方针政策.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产教融合,并且在推进措施上做出了系统部署[1].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定位在于服务区域社会的发展需求,产教融合的核心点和最后的落脚点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上,要通过产教融合,培养学生职业精神,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才能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和社会需要.目前,受机制、体制等相关因素的影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供给端与产业需求端在水平、层次、质量上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促使教育、人才、产业与创新有机地结合,是目前大力推动人才资源供给端结构性改革的必由之路,对我国当前形势下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市场、推动形成国际国内经济双循环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电气行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提高经济、社会效益,需要在电气人才的培养上不断进行研究和改革,才能为电气相关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从整体上提高企业职工的素质,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因此,根据电气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改革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一些高校的学者对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育人机制在某些特定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例如,针对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新工科建设思路,校企联合开展本科毕业设计工作,采取校企共同选题、开题、过程检查、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对提高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质量起到了一定作用[2];针对高校老师实践能力普遍偏弱,采用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师资队伍,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也能够促进企业和院校共同发展[3];针对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就业难问题,通过建立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模式促进大学生就业[4];针对高校目前实训基地的发展现状,基于能力导向技术教学论建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5].上述研究都是对产教融合在高等教育的某一方面进行了探索,没有形成人才培养全局系统性的研究成果.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一项包含培养目标、培养过程、质量监控、毕业生社会评价等多个部分的综合系统工程.

国内一些高校结合本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历史、特色及具体情况,对正在执行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专家论证,提出了一些较新颖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通过对“卓越计划”的深入研究,结合“卓越计划”培养人才的特点,设计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针对当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能源互联网的建设条件得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培养的需求,提出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改革实施方案[6];基于教学围绕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办学的指导思想,建立了柔性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通过合理划分专业发展模块,采纳实践教学环节来提升创新教育,为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推行个性化教育,以此培养创新型人才[7].上述的研究结果对需要改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高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对产教融合情况下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还缺乏系统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2 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基于产教融合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由高等学校和电气行业企业协同完成,找准行业定位,紧跟电气学科技术发展的脚步,立足人才培养产出与实际行业发展需求相一致,从本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专业发展、就业去向和科技创新的角度出发.

图1 给出了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思路与基本框架.抓住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与关键点,构建流程为:培养方案制定、培养过程实施、培养条件建设、培养质量评价的人才培养体系.根据电气行业对毕业生能力与素质的要求,通过产学对接,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匹配度;通过产学联动,将电气行业的新技术与新产品的核心理念融入学生培养过程,提升培养过程的有效性;通过产学互补,将企业的技术环境和平台与学校的相应资源充分融合,优化培养条件建设;通过产学互通,充分利用从用人单位获取毕业生的相关评价信息来持续改进培养质量.在高校的主导下,以产教融合为动力,调动各方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人才培养的闭环迭代运行体系,才能更好实现产教的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图1 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框架

3 安徽科技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改革与实践

安徽科技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自2016 年开始,根据新时期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进行了产教融合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3.1 产学对接,提高培养方案的匹配度

通过产学对接,首先根据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来指引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培养目标的确立包含以下四个步骤:(1)对现在执行的培养目标进行评估.选择电气相关用人单位、科研院所和近三届有代表性的毕业生,对现在执行的培养目标进行评价,主要从合理性和适应性方面评价;根据第三方评估机构得到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对与培养目标相关的数据项进行分析.将上述两个结果综合可以确定下一步需要调查的方向与主题.(2)调查专业人才需求情况.采用与行业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人员访谈咨询、收集资料并分析等方法,对电气相关用人单位、科研院所和近三届有代表性的毕业生进行调查,结合对电气工程师职业认证要求和标准的分析,对电气工程全产业链进行分析,预测未来5~10 年专业人才大概需求情况.在此过程中,需对上一步确定的主要方向和主题进行较深入地调研.(3)确定人才培养定位.在完成上一步的基础上,结合安徽科技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如何调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4)确定培养目标.根据前面确定的人才培养定位获得相对应的培养要求,据此拟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的修订意见稿,邀请校外专家进行评价,得到评价意见并修改后,再组织安徽科技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两级教学委员会进行会议论证,最终确定培养目标:本专业基于安徽科技学院“基础知识厚、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强、创业能力强、敬业精神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电气工程及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有关的设计、研发、系统运行、设备管理与维修、工程技术管理等工作,富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与产业需求相对应.通过产学对接,将行业需要的人才能力与素质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其匹配度.

行业企业是专业人才需求方,理应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但实际是产教融合难以落到实处,其并没有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综上所述,要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顶层设计是关键,核心是促使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在培养方案编制过程中,行业企业人员要深度参与,双方以学生为主体、专业技能需求为主线,对毕业要求的合理性与适应性、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合理性与可实施性进行审定.最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与企业深度融合的课程如“电气与创新”“电气与创业”等.

3.2 产学联动,提升培养过程的有效性

通过产学联动,将专业技术与企业产品、设计方法与实施规范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提升培养过程的有效性.对培养方案的实施,采用基于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产出教育)理念的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体系,该机制分为六个阶段并形成闭环运行的课程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分别为课程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方案设计、教学条件建设、教学方案实施、教学产出数据的获得分析、教学质量评价.如图2 所示.

图2 课程教学主要环节与质量持续改进机制

在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的课程设计阶段,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这是所有课程教学的先导.由课程教师和企业团队共同规划课程体系,确定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定位和目标.例如“新能源发电技术”这门课程的课程目标具体如下:

(1)了解新能源发电的分类特征、经济意义、相关政策、知识产权、并网标准和行业规范;了解工程伦理和电气工程师的职业要求;了解新能源发电对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影响和责任;认识到新能源发电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是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具有新时代电气工程师的工作责任心、职业道德和使命担当意识;

(2)掌握风能、风力机、风力发电机及最大风能捕获原理;掌握太阳能、光伏电池及最大功率跟踪原理;掌握双馈异步风力并网发电系统、永磁同步风力并网发电系统和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工作原理、数学模型、工程实现及运行控制策略;具有对新能源发电系统方案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的能力;

(3)能够熟练查询和阅读与新能源发电相关的国内外最新文献资料,能够对国内外最新的新能源发电项目和产品方案进行书面表达、技术沟通、交流、合作.

教学目标确定后,由课程教师和企业团队根据学生学习课程后的预期效果来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案.组织协调教学管理人员和课程教师利用现有的学校资源建设满足课程教学的相关必要设施和条件.在教学方案的具体实施中,根据课程教学大纲,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达到课程教学目标预期的学习成果,在此期间还有学校督导和同行的教学督查,帮助达到这一结果.教学过程结束后,进行课程考试得到考核成绩,学生对教师教学过程进行评价,获得相应的教学数据.最终由企业团队、课程教师、学校督导共同做出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终结性评价,该评价结果可用于教学效果的持续改进.以上过程形成了课程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贯穿课程教学过程的闭环运行机制.

3.3 产学互补,强化培养条件的保障度

通过产学互补,将行业企业相应的资源(如环境与平台)融入人才培养建设中,来保障培养条件.梳理建设教学条件过程中的弱项(如专业教材和师资队伍等),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变弱为强.专业教材是课程教学的关键知识载体,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要求规定的相关工程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使用现代工具解决问题等指标的达成要通过专业课程来支撑.因大部分高校教师没有工程背景,自主编写的教学容易与工程实践相脱离,因此采用校企合作模式编写专业教材,基本流程如图3 所示.

图3 校企合作编写教材流程

采用产学合作的方式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同时,健全高校、行业企业和社会之间相互交流合作的制度与措施,增强相互合作的积极性,构建共建师资队伍的新模式.

3.4 产学互通,持续改进培养质量

通过产学互通,从用人单位获取毕业生的相关评价信息,利用此信息构成闭环,持续优化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改进人才培养体系的下一届产出成效.进一步明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主、客体,建立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完成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匹配度的精准反馈,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支撑.建立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要先按照培养目标要求对被评价的客体进行精准定位,一般包含专业技能、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等;评价主体选择应尽可能多样化,避免评价片面,一般选择家庭、教师、学生、行业、企业、社会机构等.对由上述评价体系获得的数据进行综合与分析,得出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相关的建议与意见.将获得的建议与意见用来优化培养目标、完善毕业要求、修订培养方案、改进培养过程和教学模式、强化培养条件和资源,构成人才培养的闭环运行机制,如图1 的底部所示.

4 实施效果

产教融合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改革实施以来,产学对接、产学联动、产学互补、产学互通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运行机制逐渐形成,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安徽科技学院2017 届、2018 届、2019 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均超过90%,其中2018 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6.30%,高出安徽省本科平均数6.04%.近4 届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均高于9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评价是:“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高、专业技能水平高、富有敬业精神、综合素质强.”这反映出社会充分肯定了安徽科技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5 结语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内容需要进行全面改革和创新,才能保持与现代产业发展同步,才能为其提供坚强人才保障.通过产学对接、产学联动、产学互补、产学互通构建了产教融合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通过该培养体系的实施提高了安徽科技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所培养的毕业生也获得了社会的充分肯定.

猜你喜欢
产学产教电气工程
戎子酒庄 搭起产学平台
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 06:54:16
基于产学协同的融媒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出版广角(2022年5期)2022-04-15 22:35:44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5:38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PLC技术的应用
电子制作(2019年22期)2020-01-14 03:16:40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6:56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商周刊(2018年22期)2018-11-02 06:05:30
人工智能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
民用建筑电气工程中的节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