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秀
目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因关节、腰椎间盘退变所致的腰椎退行性病变患病率逐年增高,对病人腰椎功能影响非常大[1]。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器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是治疗该病的重要方式,它可将神经压迫解除,通过椎间融合器实现椎体间融合,重建椎间隙高度,促进局部功能恢复[2-3]。然而,该术式的并发症不能被忽略,部分病人行手术后出现切口感染,影响疗效[4]。研究指出在初次行腰椎术病人中切口感染率高达8.5%[5],感染不仅增加病人痛苦,也会增加治疗难度。本研究旨在分析PLIF我院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预防措施降低感染率。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440例行PLIF术病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36例,女204例;年龄42~79(60.83±9.87)岁;体质指数18~24(21.29±0.97)kg/m2;吸烟史:有84例,无356例;糖尿病:有104例,无336例;高血压:有72例,无368例;固定融合节段:单节段272例,双节段128例,三节段以上40例;脑脊液漏:有108例,无332例;输血:有76例,无364例;术中出血量:<400 mL 272例,400~800 mL 104例,>800 mL 64例;手术时间:<90 min 256例,90~180 min 140例,>180 min 44例;术前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3分384例,≥3分56例;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3 d 392例,≥3 d 48例;术前住院时间:<3 d 372例,≥3 d 68例。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X线摄片、CT等提示为腰椎退行性病变;②无麻醉、PLIF术禁忌;③术前无感染性疾病;④未见脊柱结核;⑤凝血机制正常;⑧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腰椎新鲜骨折;②脊柱畸形、后凸;③恶性肿瘤;④强直性脊柱炎;⑤切口脂肪液化;⑥入院前有脊柱手术史。
1.3 方法
1.3.1 手术方法 均行PLIF术,术前根据CT、X线明确椎体前后径、椎间高度,并选取合适的cage。病人的主治医生、护士均为同组人员。选取俯卧位,以腰椎后路正中部位行切口,将融合节段间隙处作为中心部位。在C臂X线指导下确定手术节段,利用螺钉行局部固定,将所需椎间隙暴露。针对椎管部位行减压处理,操作时对神经根予以保护。将纤维环切开,取椎间盘予以刮除,针对终板软骨也行刮除处理。在明确cage植入路径后,将椎间隙撑开,取cage植入,术毕常规行负压引流。术后护士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分析是否存在脑脊液漏等不良事件。
1.3.2 分组方法 根据440例病人术后切口感染情况,分成感染组、非感染组。浅表感染评估[6]:感染仅累及浅表皮肤、皮下组织,筋膜层未受累及,大部分于术后1个月内发生,表浅切口可见脓性分泌液,伴有疼痛、红肿,细菌培养结果呈阳性。深部感染评估[6]:筋膜层受到累及,也包括椎骨感染、椎间隙感染、硬膜外脓肿,大部分病人于术后30~90 d发生。局部穿刺可回抽出脓液,将其切口打开,可见脓性分泌物,或伴有发热、压痛、疼痛等表现,再次行手术探查,提示存在感染证据。
1.3.3 临床资料收集 收集两组病人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吸烟史、糖尿病、高血压、固定融合节段、脑脊液漏、输血、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前ASA评分、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术前住院时间,分析术后切口感染发生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例(%)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经多因素Logistic对相关变量行量化赋值,分析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440例病人切口感染率分析 440例病人中16例(3.64%)发生切口感染,424例(96.36%)未发生切口感染。16例感染病人浅表感染9例,深部感染7例。
2.2 病人切口感染单因素分析 年龄≥60岁、手术时间>180 min、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3 d、术前住院时间≥3 d是病人发生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1。
表1 病人切口感染单因素分析 单位:例
2.3 病人切口感染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经多因素Logistic对各变量行量化赋值,见表2,提示年龄≥60岁、手术时间>180 min、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3 d、术前住院时间≥3 d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3。
表2 量化赋值表
表3 病人切口感染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切口感染是腰椎后路术后的常见并发症,既往研究报道这类病人切口感染率为0.7%~12.0%[7],本研究切口感染率为3.64%。通过分析切口感染的因素,提示主要与年龄、手术时间、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术前住院时间存在关联。
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60岁的病人更容易出现切口感染。研究发现老年人机体功能削弱,抵抗能力差,自我修复功能欠佳,易增加感染风险[8]。另有学者证实随着人年龄的增长,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发生较大变化,可能加重应激反应,引起切口感染[9]。感染发生实际上与单个核细胞的HLA-DR表达存在关联,其表达减少意味着感染风险增加,而老年人HLA-DR分子数量较年轻人明显下降,其表达相对较少,因此容易引起感染[10]。为了降低感染率,护理人员要将年龄≥60岁的病人纳入切口感染高危病例,术前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尽量行小切口,控制感染率[11]。此外,护士可于病人术前制订良好的膳食计划,做好营养管理工作,每日摄入足够的营养元素,满足机体代谢需求,有效促进蛋白质合成,保持营养均衡,有利于提升机体免疫,降低感染风险,提升术后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手术时间>180 min的病人切口感染率更高。手术时间越长,表明切口开放时间越长,长时间的暴露容易受到致病菌侵袭,引起感染[12]。这就要求在手术操作时尽量做到精准,缩短手术时间。手术室护士需提前备好各类器械与设备,为手术操作提供便利。手术室环境也会影响切口愈合[13]。因此,护理人员要合理调整空气湿度与温度,营造舒适的工作环境。相关科室间相互配合,若出现急会诊、输血等突发情况,巡回护士需及时告知相关人员,尽量缩短等待时间,从而缩短手术时间。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3 d的病人切口感染率更高。腰椎后路术通常需在全麻状态下实施,术后需要留置导尿管。然而,导尿管留置时间越长,则越可能破坏机体内环境稳定性,导致免疫能力下降,这可能是诱发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14-15]。因此,护理人员需合理控制导尿管留置时间,尽早拔管,降低感染率。此外,病人术后要尽早进行自主排尿训练,改善排尿功能[16]。在导尿期间护士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提高尿管留置规范化,避免致病菌侵袭局部皮肤,同时要保证尿管处于通畅状态,避免尿管受到压迫而引起堵塞,否则可能导致尿管留置时间延长[17]。建议病人增加饮水量,促进毒素排出。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前住院时间≥3 d的病人易发生切口感染。国外大量研究显示,医院其实处于易感环境,在手术实施前,住院时间越长,则会增加感染概率[18-19]。此外,病人在术前大多处于卧床状态,可能致免疫能力削弱[20]。为了减少这类病人的感染率,可尽量根据病情选择早期手术,控制感染风险。与此同时,护士需与病人家属沟通,尽量减少人员探视,控制探视时间,避免交叉感染。在换药时必须执行无菌操作,每日对病房进行消毒处理。
综上所述,PLIF术后切口感染主要与年龄、手术时间、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术前住院时间有关。护理人员需及时明确高危病人,密切观察病情,可通过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行小切口、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定期对病房消毒等方式,降低切口感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