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益维 马利亚 责任编辑/杨芝
(上图/刘玲)“我们的村晚”开场歌舞表演。
“过了腊八就是年。”1月20日18:30,2021年宁波市(慈溪)农村文化礼堂“我们的村晚”云直播热闹开演。村歌、村舞、村运、村秀,戏曲、小品、朗诵……来自宁波各区县(市)、功能园区的30多家农村文化礼堂的“民星”轮番登台,上演了一场充满“年味”“乡土味”和“时代味”的文化盛宴。
开场歌舞《乡亲们快快一起来》的音乐响起,男女老少打开文化礼堂院门,挂灯笼、贴对联。舞蹈演员们手持手龙、灯笼、绸带等欢乐起舞,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
俞桂芳来自象山西周镇,是手龙舞节目表演的领队。手龙舞属国家级非遗项目,动作主要是穿、躜、翻、转。俞桂芳说:“手龙舞的技巧性就在于‘动’,表演起来充满生机与神气,我们刚开始排练手龙舞的时候,村民都争相来围观,很多人跟着我们学。”
为适应疫情防控的需要,此次“村晚”前期在慈溪市宗汉街道百两村文化礼堂分批次录制。录制当天,正值降温,俞桂芳和舞伴们的心里却是热腾腾的。“我们的节目很接地气,在象山演出时就很受欢迎!没想到这次跳到宁波‘村晚’上去了。”
“西周36个行政村,现在村村有文艺队,各村的文化礼堂建起来后,大家的文艺细胞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西周镇文化站的姚琴琴说。这两年,村民们演出的积极性很高,看视频自学,请老师面对面教学。“以前是‘要我上村晚’,现在变成了‘我要上村晚’。”
作为这次“村晚”活动的东道主,宗汉街道百两村文化礼堂的村民带来了戏韵快板《叽叽喳喳六大嫂》。六位大阿嫂齐上台,以姚剧音乐为基调,用瓷盏、小鼓打击,说的是评选最美文化礼堂人的事儿。
50岁的胡浓珠平时最喜欢和姐妹们一起唱戏曲。得知要参加“村晚”,她们开始了“闭关训练”,用心打磨节目。“音乐快板节奏快,刚开始我们连台词都说不利索,只能用最笨的办法一遍遍练习,说得多了,感觉连嘴皮子都是麻的。”胡浓珠笑道。
在百两村,文化礼堂成了人气最旺的地方。“文化礼堂给村里带来了可喜的变化,已经成为群众‘身有所栖、心有所寄’的精神家园。”村党总支书记田力波说,老百姓多了一个展示才艺的舞台,才艺见长,眼界拓宽,人情味更浓,凝聚力更强了。
2020年,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村舞《大家一起来》在宁波市农村文化礼堂首届“最美村舞”云展演中荣获“十佳村舞”称号。
这些年,在宁波农村文化礼堂,特色传统文化大放异彩。鄞州区走马塘村文化礼堂带来的《非遗新姿》,以说书人的形象现场解说鄞州箜篌、余姚土布、象山竹雕、北仑水浒名拳等,让特色传统文化在舞台上“活化”再现。
箜篌演奏者陈莉娜从少女时代开始学习箜篌,大学毕业回到宁波发展。在她多年的努力下,箜篌艺术非遗传承基地落户走马塘村。“这次我们选择了《一眼千年》这首曲目登上‘村晚’,希望让大家感受到我们村的千年历史。”
如果说一曲箜篌贯穿古今,让乡土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那么一首村歌则是一个故事,承载着一个村的历史和民风。来自海曙、镇海、余姚、杭州湾新区等地的“民星”用村歌串烧讲述乡村生活的变迁,《最忆沙港》《十七房的月亮》《又见梁弄红》《幸福在山海间》《欢乐家园》,乡土味十足。
数说“文化礼堂”
这场云上“村晚”,草根明星们一招一式颇有专业范儿;互联网触角所及的地方,观众们同样看得津津有味。这背后,是宁波农村文化礼堂焕发的生机和活力。
截至2020年底,宁波市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2237家,提前实现应建村农村文化礼堂全覆盖,如期完成“五年计划三年完成”建设目标。2013年以来,宁波各地农村文化礼堂集中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约4.95万场,累计参与人数达615万人次。
近年来建成的线上文化礼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甬礼堂”,将市、县、镇、村四级供需服务纳入其中,实现“配菜”“点单”有效对接、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吸纳文艺团队6604支,专(兼)职管理员3800多人,使文化礼堂成为美美与共、美美相长的农村文化地标和农民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