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雄
(广东海洋大学体育与休闲学院,广东湛江 524088)
湛江与佛山两地人龙舞研究*
苏 雄
(广东海洋大学体育与休闲学院,广东湛江 524088)
为研究相似民族传统体育之间的区别和关联性,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对湛江与佛山两地人龙舞的产生历史、表演形式、保护与开发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通过两地人龙舞产生的历史对比可知湛江人龙舞起源于民间的游戏,而佛山人龙舞起源于南派武术和民间舞蹈,都是由于历史重大事件发展而成,而湛江人龙舞形成的时间长、题材相对丰富,它们都属于中华大地产物,有相同的“根”。通过其表演形式比较可知它们都极少借用道具、参与人数较多、结构非常相似,而它们组成的构造和表演程式有所不同,都体现出中华民族团结合力的精神内涵。通过两地人龙舞的保护与开发可知当地政府都比较重视,都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演的服饰、程式、道具不断得到挖掘和创新,表演时间拓展到大大小小的节日和喜庆的日子,而湛江政府支持相对较全面、到位,特别是人龙舞能与当地旅游业相结合、人龙舞走进大中小学校。
湛江;佛山;人龙舞;研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具有呼风唤雨、消灾保佑、降妖除魔的神通,代表兴盛、吉祥、发达、威力,是美好象征。舞龙运动已成为我国城乡广大地区重大节日必不可少的表演节目之一,是一种形式活泼、表演优美、带有浓厚民间舞蹈和音乐,同时集娱乐与体育融为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舞龙运动在今天更是成为表现世界华人民族团结奋进精神的重要方式,成为维持华夏民族文明的精神纽带[1]。人龙舞是以人的组成为特色的舞龙运动,是舞龙运动中的佼佼者,广东有两地区人龙舞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别是: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湛江人龙舞[2]和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佛山人龙舞[3]。本文对两地人龙舞具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之间的关联性作进一步研究。
1.1 湛江人龙舞产生的历史
湛江人龙舞产生于游戏,由一次偶然历史事件发展而成。据专门研究当地人龙舞的莫菲先生记述,东海岛的民间有一种说法:逢年过节看大戏或逛圩街,小孩都喜欢坐在大人肩头上,手拿零食或小玩具在老街一路招摇。艺术产生于游戏。农闲时为寻开心,大人便扛着小孩与另一对父子在康王庙前斗力斗智,谁先把谁拉倒就胜出。后经人点拨,围绕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做文章,“人龙舞”由此应运而生[4]。人龙舞产生于明朝,笔者走访了湛江人龙舞发源地湛江东海岛东山镇世代人龙舞的传人肖永光老人,据他讲述:明朝某年,明军打了败仗,撤退到雷州半岛的东海岛,适逢中秋,当地乡绅为了让士兵能够过中秋,庆祝佳节,鼓舞明军士气,就把流传于孩子中间的一种杂耍组织起来进行表演,从而形成“人龙舞”的雏形。传统的人龙舞演出时间主要为农历八月十五,演出场地集中在海边、圩镇小街等。后来,随着影响的扩大,人龙舞逐渐走出海岛,进入“广场”和“舞台”,演出时间也不再限八月十五,只要有节目或重大庆典就舞动起来。
1.2 佛山人龙舞形成的历史
佛山人龙舞在民间南派武术基础上产生,吸收民间舞蹈元素,由历史喜庆事件发展而成。据佛山杏坛镇文化站站长邓家声介绍:相传清朝同治年间,佛山杏坛镇光华村就已兴起人龙舞,距今近100多年,同治十年(即1871年),光华村人梁耀枢金榜题名,高中状元,乃广东历史上三大状元之一,为迎接状元荣归故里,林升辉师傅与村里的武功高手们发起180人表演的人龙舞[5]。佛山光华村人龙舞在每年春节、元宵、五月初八天后诞以及其他大大小小喜庆节日,都是必不可少节目,习俗世代流传。
1.3 湛江与佛山两地人龙舞产生历史的对比
通过对湛江与佛山两地人龙舞产生的历史对比,相同点有:第一,产生的历史都较长;第二,都因重大历史事件而产生并形成。不同点:第一,产生的时间、地点不同。湛江人龙舞要比佛山人龙舞形成的时间早;第二,形成的事件不相同。湛江人龙舞为鼓舞士气、庆祝中秋佳节,佛山人龙舞主要是迎接状元的荣归;第三,目的不一样。湛江人龙舞是为鼓舞斗志、振作士气,佛山人龙舞是为庆祝、贺喜。
1.4 湛江与佛山两地人龙舞产生的关联性
湛江人龙舞起源民间的游戏,而佛山人龙舞起源于南派武术和民间舞蹈,这都符合民族传统体育产生的规律,湛江人龙舞诞生于中国第五大岛东海岛,佛山人龙舞则起源于著名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之乡的光华村,素有“岭南周庄”美誉之称,大海韵、水乡情、人龙舞,皆和“水”有关。湛江人龙舞历史题材相对丰富。1938年粱久成、宋鑫编写的《海康县续志?风俗》就有对湛江人龙舞的记载:“载龙舞,舞龙艺人为龙头,后为龙尾,次一人,举手抱前者脚夹后者挨次递抬向街直走,则念日:骑龙头,龙头落下水;骑龙尾,龙尾竖上天。”据考察在湛江东海岛的东山镇一直流传“骑龙头,龙头落下水;骑龙尾,龙尾竖上天。”的民谣,而佛山人龙舞这方面就欠缺。早在400多年前湛江人龙舞已形成传统,比佛山的人龙舞早了200多年,湛江和佛山相距几百公里,佛山人龙的产生是否受湛江人龙舞的启发,有这种可能性存在,但目前没有这方面的证据,同时由于历史久远很难再考证。不管怎么样,人龙舞都属于中华大地上的产物,其“根”是相同的。舞龙运动作为一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产生之日起便深深植根于神州大地,并在传承与演变的过程中自始至终体现着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龙文化的文化价值功能,龙是华夏民族的徽号,是福佑百姓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的神灵象征,这种想象中的物种,反映了华夏民族对生命的无限向往和追求,中华文化的神异和灵迹,变易与周游,在它身上体现得最为透彻[6]。作为中国人都会自认为龙的传人,在世界各地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舞龙运动的传习,人龙舞对外弘扬了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世界体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表现出了显著的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功能,使世界人民对中国龙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
2.1 湛江人龙舞的表演形式
湛江人龙舞表演极少借用其他任何道具,“人龙”分“龙头”、“龙身”、“龙尾”3个部分。“龙头”是最重要部分,演龙头者必须身高力大,基本功好,表演技巧熟练。表演过程中,“龙头”除了双手握住两个盾牌,还必须同时身负分别饰“龙舌”、“龙眼”、“龙角”的三个孩童。“龙身”由精壮汉子和儿童按一定次序排列组成,并依靠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而构成“龙”形,龙是由人组成,人是龙,“人龙”的龙身巨长,人数可从几十人到数百人不等,气势雄伟壮观。“龙身”是龙的主体部分,每个大人肩上支撑着相继做俯仰动作的小孩,小孩身穿龙服,分节架接而成。“龙尾”的大人也肩负一个小孩,小孩头上戴有“龙尾”的饰物。“人龙”起舞时,由锣、鼓等敲击乐器有节奏地配合。而龙身左盘右旋,上下起伏,如泼逐浪。随着龙头缓缓前进时,龙尾亦随队形左摆右摇,整条人龙舞表演起来威武雄壮,气势宏大,场面热烈,充分显示出龙的威猛精神,也体现出不可战胜的群体力量和聪明智慧,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7]。传统的人龙舞演出时间主要为农历八月十五,演出场地集中在当地的海边、圩镇小街等。后来,随着影响扩大,人龙舞逐渐走出海岛,演出时间也不再限八月十五,只要有节目或重大庆典都舞动起来。而且,随着多年来政府组织人员对人龙舞的结构、舞步、舞姿态、乐风、节奏等方面进行挖掘、整理和改造,形成了现在湛江人龙舞独有的“起龙、龙点头、龙穿云、龙卷浪”等表演程式,其表演更加生动,具有浓厚地方特色。
图1 湛江人龙舞表演示意图
2.2 佛山人龙舞的表演形式
佛山人龙舞表演不需借用任何器物或媒介,而是由精壮汉子和儿童按一定的次序排列组成,并依靠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而构成“龙”形,人数由几十人可达数百人。人龙舞分为龙趸(底部)和龙身(上部)两个部分,饰龙趸的队员个个威武有力,饰龙身的队员,两手持红色绸带骑在龙趸队员肩上。龙头身上有两个或四个小孩(由于难度大,现多不采用),肩膀上的孩子是龙角,左右手臂上的孩子是龙腮(现一般不采用),而缠在腰部孩子则是龙头。演“龙身”的孩子们从前至后,个个后仰躺下,头靠着后一节“龙身”的肩上,节节紧扣,成了一条长长的“龙身”,人龙表演由“起龙”、“腾龙”、“盘龙”等多个部分组成。
图2 佛山人龙舞表演示意图
2.3 湛江与佛山两地人龙舞表演形式的对比
通过对比湛江与佛山两地人龙舞的表演形式,可以了解到其有如下相同点:第一,都是大型广场舞蹈,参与人数较多,从数十人到数百人不等;第二,所需道具很少,主要由人组合构成“龙”,表演时模仿“龙”的形态和动作,带有明显的图腾文化色彩;第三,结构非常相似,分别由“龙头”、“龙身”和“龙尾”构成;第四,都伴随锣鼓声和在“龙珠”引导下起舞。
不同点:组成的构造不同。首先,组成第一节的大人手握有所不同。湛江人龙舞第一节的大人两手分别握住两个盾牌,而佛山人龙舞第一节的大人两手抱住体前的小孩。第二,第一节大人胸前小孩所处的位置和功能不同。湛江人龙舞第一节大人胸前小孩是后仰的,主要依靠大人胸前挂红布肚兜把小孩兜在大人胸前,这样有利于大人的手能独立出来,小孩代表“龙”的舌头。而佛山人龙舞胸前小孩是用前倾的双腿夹住大人腰部,大人双手抱住小孩胸部保持其牢固,小孩代表“龙”的头部。第三,湛江人龙舞第一节大人身上还挂有“龙头”的道具,“龙头”内是饰“龙头”的小孩。而佛山人龙舞,没有“龙头”的道具,“龙头”就是胸前的小孩。第四,第一节和第二节连节点不同。湛江人龙舞第一节大人肩上坐有两小孩,其中一小孩代表“龙角”,另一小孩后仰在第二节大人肩上而和第二节连接起来。佛山人龙舞第二节的大人双手握住第一节大人胸前饰“龙头”的小孩双脚而连接起来。第五,湛江人龙舞“龙身”小孩的双手扣住后面大人的头颈,而佛山人龙舞“龙身”的小孩双手伸直张开。
表演的程式不同。湛江人龙舞经政府多年组织人员对人龙舞进行挖掘、整理和改造,形成了现在湛江人龙舞独有的“起龙”、“龙点头”、“龙穿云”、“龙卷浪”等表演程式。佛山人龙舞表演程式由“起龙”、“腾龙”、“盘龙”等多个部分组成。
2.4 湛江与佛山两地人龙舞表演形式的关联性
人龙舞以人为主组成“人龙”,表演时模仿“龙”的各种动作和神态,其表演形式在我国舞龙运动中非常有特色。通过湛江人龙舞与佛山人龙舞的表演形式对比可知它们具有关联性:首先,从形态上看,湛江人龙舞更像“龙”。最为重要的是湛江人龙舞第一节大人胸前挂有“龙头”的道具,使人第一眼就知道这是这是一条“龙”,而佛山人龙舞的“龙头”是第一节大人胸前的小孩,使人不能直观知道这是“龙头”,只有通过表演的才可感知这是“一条龙”。其次佛山人龙舞更具原生态。正因佛山人龙舞采用的道具更少,使人有更多的想象空间,更具原始味道。第三湛江人龙舞内容更丰富、多样。由于湛江政府对人龙舞不断进行系统的挖掘、整理和改造,已经形成湛江人龙舞独有的“起龙”、“龙点头”、“龙穿云”、“龙卷浪”等表演程式。其实作为两地人龙舞的表演形式,需要运用集体的合力来完成的,最重要是体现了民众的团结合作精神,这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钱其琛在2000年4月3日的人民日报中指出:从更为深层次的意义上,龙文化首先体现出中华民族团结合力的精神内涵,华夏儿女都能在龙的这种精神内涵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看到自己的前景,因此便共同赋予龙这种与天地沟通和统一的力量,龙的形象,就是中华民族团结合力的象征,龙是中华民族集体力量的象征,能够对中华民族团结合力做出贡献的带头人,就往往被看成龙的具体化身,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说中盘古、伏羲、女蜗、黄帝等代表人物,都是龙的部分或全部化[8]。
3.1 湛江市政府对人龙舞的保护与开发
湛江人龙舞原先只是每年中秋节期间在东山镇表演,表演时人们光着上身和脚丫,只穿短裤在东海岛东山镇东西两条街上连续演出3个晚上,尽情欢乐,以“庆盛世,迎丰收,娱佳节,乐民众”,吸引各村群众前来观赏,场面热闹非凡。直到1991年6月湛江市郊区(麻章区)文化馆工作队驻点东山圩村,由原馆长陈瑞组织对人龙舞进行挖掘,并邀请原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庞德宣进行艺术指导,并发动郊区各单位赞助资金制作服装、道具,人龙舞表演才有服装和道具。并于同年7月人龙舞才真正穿上“龙装”,首次走出东海岛东山镇,到广州东方乐园参加中国旅游艺术节暨广东欢乐节表演。特别是在1994年人龙舞应邀组团60多人到北京参加中央电视台“五一”晚会演出,并在该台《五月潮》节目现场直播,荣获了“演出优胜奖”和“纪念奖”,开始打响了湛江人龙舞的名声。1997年人龙舞被摄制成电视片《人龙魂》,获得第二届全国城市电视台音乐节目金奖、广东省第三届“五个一工程”奖和首届丽江国际电视音乐作品铜奖。2002年荣获广东民间表演艺术湛江邀请赛金奖。2005年荣获湛江市文艺精品奖民间表演艺术类一等奖。2006年7月经湛江市政府和村民多年努力,湛江人龙舞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使湛江人龙舞得到最好的保护。2006年11月20-26日,湛江人龙舞艺术团70多人应邀出团参加2006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开幕式和江门华侨嘉年华大巡游,分别荣获“特别荣誉奖”和“最佳表演奖”。随着湛江人龙舞不断取得佳绩,村民和当地政府以人龙舞为荣,不断加大力度对人龙舞进行保护和开发,使湛江人龙舞能更好地发展。
3.2 佛山市政府对人龙舞的保护与开发
佛山光华村人龙舞自同治十年(即1871年)为迎接状元荣归故里,林升辉师傅与村里武功高手发起180人表演的人龙舞后,光华村每逢春节、元宵、五月初八天后诞及其他大小喜庆节日,都会上演人龙舞,但解放后很长时间佛山光华村人龙舞一度停演,直到1994年元宵节人龙舞传人林普宣与杏坛镇文化站站长邓家声沟通后,邓家声意识到这是急需保护的文化遗产,他鼓励林普宣去挖掘和重组人龙舞。此后,在杏坛镇政府、港澳乡亲和本村企业积极赞助下,一批年轻的光华人龙舞队员脱颖而出,同时表演中加入新元素:对服装颜色有了要求,增加了表演程式。在1995年元宵节,光华人龙舞参加了杏坛镇元宵大巡游并进行了第一次表演,吸引了上万名乡亲观看,哄动一时。2005年11月底,光华人龙舞参加岭南民间艺术汇演,在广州上下九广场、英雄广场、天河体育中心南西广场进行表演,引起轰动并一举夺得汇演冠军,从此佛山人龙舞声名大振,名声在外。2008年6月佛山人龙舞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这是佛山政府与村民多年的心愿。
3.3 两地政府对人龙舞保护与开发的对比
通过湛江政府与佛山政府对人龙舞的保护、挖掘与开发的对比可以得知其具有一定的相同点:首先是当地政府都比较重视;第二,都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三,表演的服饰、程式、道具不断得到挖掘和创新;第四,表演时间拓展到大大小小的节日和喜庆日。
不同点:第一,湛江人龙舞从形成到现在经过400多年,人龙舞的表演一直不间断,所以对湛江人龙舞的保护、挖掘与开发相对容易,而佛山人龙舞从形成经过100多年,中间有40多年停舞,因而政府对人龙舞的保护、挖掘与开发相对较难。第二,湛江政府对人龙舞的保护与开发相对较早,容易抓住机会。湛江人龙舞于1991年当地政府已开始进行保护与开发,并于2006年7月湛江人龙舞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佛山人龙舞在停止舞动40多年的1994年才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挖掘与开发,于2008年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第三,湛江人龙舞已融入当地旅游业。湛江市旅游部门大力挖掘这项特色文化资源,每逢重大节日湛江市旅游部门都会邀请人龙舞表演,如2008年湛江举办人龙舞沙滩旅游文化节,组织1000多人合成5条龙,表演了“双龙出海”、“五龙戏珠”和“盘龙高塔”等新套路,场面极为壮观;第四,湛江人龙舞已走进了学校。2007年国庆期间,湛江东海岛举行首届人龙旅游文化节上表演的“九龙共舞”和挑战“最长人龙舞”的人员中有300多名来自东海岛10多所中小学生,2008中国湛江东海岛人龙舞沙滩旅游文化节表演的“盛世人龙迎奥运”由湛江少林武校1000多名师生组成,现在人龙舞也进了高校,湛江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健美操专业学生在吕继光老师的指导下也成立了湛江师范学院人龙舞表演队。
3.4 湛江与佛山两地政府对人龙舞保护与开发的关联性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开发和政府扶持分不开,只有政府支持才能利用行政命令和行政手段,动用各种社会资源进行更好保护与开发。通过湛江与佛山两地政府对人龙舞的保护与开发的对比可看出:当地政府对人龙舞的保护与开发都比较重视,而湛江政府支持相对较全面、到位,特别是人龙舞能与当地旅游业相结合、人龙舞走进大中小学校,这些都和湛江政府的扶持分不开。湛江与佛山人龙舞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是世界民族体育文化的瑰宝,因而保护与开发两地人龙舞,不仅是当地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湛江人龙舞与佛山人龙舞都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人龙舞这项民族传统体育得到更好的保护。但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特别经济全球化,人龙舞的发展遇到新的问题。
首先是资金问题。人龙舞的资金来源主要由政府支助、企业赞助、表演收入三部分组成,而目前人龙舞的资金中政府支助和企业赞助非常有限,表演收入只有在有表演时才有收入,同时人龙舞的表演所需人员较多,资金分配到每个人身上的数量较少;其次是人才问题。人龙舞表演时人数较多,表演时间不定,收入不多(有表演时才有收入),队员都是业余的,平时队员都有自己的工作,因而留不住人才,队员大部分是流动的,这些都限制了人龙舞发展。
人龙舞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要想得到生存、发展,必须具有发展的眼光,克服存在弊端,弘扬优点。人龙舞应围绕“龙”做文章,成为凝聚华夏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作为具有中国“龙”文化内涵的人龙舞,在自身特色基础上应该进一步融合“龙”文化精神,符合人龙舞表演时众人团结一心、高度协作、汇聚天地间的精气神,同时在结构、舞步、舞姿态、乐风、节奏等方面进行改造,以适应社会需要;其次,让人龙舞成为世界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人龙舞必须走出广东,面向全国,面向世界,抓住发展机遇,表演时间和地点与国际文化接轨,在发展中求生存,在发展中宣传自我,在宣传中得到发展,让世界认识并接受人龙舞,实现其应有的社会价值;第三,人龙舞在发展中应尽量保持“原始风味”。人龙舞的存在与发展必须适应两个规律:既遵循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又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这是人龙舞在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因而人龙舞在发展的同时,不能丢弃本质的东西,尽量保持人龙舞文化的核心价值;第四,两地人龙舞应多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发展。通过对两地人龙舞比较研究可知其都有自己的优势,使人龙舞这一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朝更好方向发展,两地应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1]吕韶钧,彭芳.舞龙运动的文化内涵与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9):1178-1179
[2]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OL].http://www.ihchina.cn/inc/guojiaminglufenlei.jsp?qmode=place&pm=020
[3]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OL].http://www.ihchina.cn/inc/guohiamingluer.jsp
[4]邓俭.顺德“人龙舞”是不是“国宝”[N].珠江商报,2006-01-25
[5]彭葵,黄鹤婷.佛山人龙舞舞出佛山魂[N].佛山日报,2008-11-24
[6]张远波,龚耘.舞龙运动的文化解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6):406-409
[7]苏雄.“人龙舞”的社会文化价值[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22(3):37 -39
[8]钱其琛.深刻开掘和研究龙文化的精神内涵[N].人民日报,2000-04-03:第五版
Study on Human Dragon Dance Between Zhanjiang and Foshan
SU Xiong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Faculty of Sports and Leisure College of Zhanjiang,Zhanjiang 524088,China)
In order to study differences and relev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national sports.This paper uses literature review,field trips,comparisonmethods to analyse the originalhistory,performance style,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ofhuman dragon dance.Foshan Human Dragon Dance comes from the South Chinese Wushu and folk dances while Zhanjiang Human Dragon Dance stems from folk games,which relatively has a longer history and abundant subject.Comparing the performances,there are very a few props,buta large number of participants.Their structures and composition of the performance program is different.The both local policies give strong backing to both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ragon Dance.So this kind of Human Dragon Dance has been selected for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With the constant developmentand innov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costumes,rich programs,colorful props and the Zhanjiang Government's support,this folk dance appears in happy occasion and festivals a lot,and haswalked into primary andmiddle schools.Combined with the local tourism industry,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ulture has created material wealth for the society.
Zhanjiang;Foshan;Human Dragon Dance;study
G811.4
A
1007-323X(2011)03-0070-05
2011-03-15
苏雄(1973-),男,广东湛江人,副教授,硕士
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
粤西地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价段成果(09N-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