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成效与模式研究

2021-03-12 09:53艾洪娟孟召娣蒋和平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科技园区园区农业

艾洪娟, 孟召娣, 蒋和平

(1.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 昌吉 831100; 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2488;3.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北京 100081)

农业科技园区是20世纪90年代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新时期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现代发展模式。关于农业科技园区尚未有明确的概念,但研究人员均认为,园区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其形成和发展是科技创新的结果。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将现代科学技术和农业产业高效结合,将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是我国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抓手,也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平台、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窗口。

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建立起包括假日公园、示范农场等在内的各类农业科技园区,当前已迈入规范发展的轨道[1]。我国自2000年启动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园区数量不断增多,队伍不断壮大。虽然我国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研究起步较晚、时间短,但对于农业科技园区的研究从多方面逐步深入,主要集中在五个领域:一是早期以单个或部分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案例,分析其发展状况、运作机制及现存的问题;二是近几年侧重于对园区创新能力或创新环境的研究; 三是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水平或示范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四是评估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影响[2]、产业集聚效应[3]、绩效水平[4]、核心区土地利用效率等[5];五是对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研究。

目前,有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五个研究领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园区的发展和演变趋势,但缺乏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20年来取得成效的总结以及对“十四五”期间发展思路的展望,本文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20年来取得成效进行了总结,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进行归纳,分析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取得的成效、典型发展模式,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的示范重点,对未来国家农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1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取得成效

2018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规划》指出,到2020年园区达到300个,截至2019年11月,全国共分8个批次建立了27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实现了31省(区)全覆盖(图1)[6]。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程的组成部分,20多年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为主导,功能不断拓展,成为集农业生产加工、农业技术培训、农业技术推广等为一体的农业综合体,影响力辐射范围不断拓宽至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等广泛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图1 不同批次园区建立个数Fig.1 Number of parks established at different time

1.1 园区建设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示范应用

2001年,科学技术部发布的《农业科技园区指南》明确指出,农业科技园区是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和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载体。具体来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可以吸引大量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入驻,并作为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聚合平台,使原本孤立的农业技术产生联系,形成有机整体,并以园区为载体,将科研成果由实验室转向田间地头,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事实也表明,目前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为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主体。2017年,全国各园区的科技特派员数量达到23 071人,较上年增长11.4%,创新创业的热潮在中国大地上涌动。截至2017年底,园区取得专利授权5 560项,同比增长15%。到2017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培育和推广新品种分别为4.09和1.46 万个,引进推广各类农业新技术达到2.2 万项[6]。同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坚持以创新驱动服务于农业产业、以科技服务于农村的原则,形成了包含星火基地、专家大院、星创天地在内的110多种多元化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实施科技开发项目860项。通过园区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支撑作用持续增强,园区已逐渐成为农业新技术组装集成、成果转化及现代农业生产示范的重要基地,也为园区蓬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2 园区建设促进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与壮大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与各类企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相辅相成。园区一般具有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氛围,加上政府的支持政策倾斜,使之成为农业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基地,也有利于各类企业优势互补、形成规模效应,实现规模经济。2017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的入驻企业数量达到26 370家 ,其中,园区中入驻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为1 825家,占企业总数的6.92%。到2017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引进培育的农业企业总数达8 700 多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 555 家[6]。发展壮大的龙头企业可以增加园区的社会资本,成为带动农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促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部“造血”功能不断增强,最终实现龙头企业与园区共荣共赢。这些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也大大加快了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3 园区建设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升级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突破传统农业思维,将园区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紧密联系起来,不断增强农业技术集成创新和产业融合力度。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依据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选择主导产业,依托自身的资本和技术优势,充分挖掘资源利用的潜力,逐步实现农业产业业态的多元化、价值最大化。首先,重视产品多样性,种养结合,生产加工与旅游休闲结合,同时也加快了社会资本向农业部门的转移,推动高附加值农业的产生与壮大。如北京昌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吸引投资约34亿元,形成林木种苗区、精准农业区、水产养殖区、农产品加工区、果品采摘区、休闲度假区、园林园艺区和籽种农业园的“七区一园”的格局[7],农、林、渔业全面发展。其次,重视农业产业的垂直延伸性,尤其是主导产业的园区更加注重围绕这种农产品打造全产业链条。重视农产品品牌化、绿色化,不断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2017年调研数据显示,全国园区当年总产值为166 883 900万元,增幅为1.06%,年缴税额总值为11 549 300万元,增幅为38.05%;全国园区土地产出率均值为1 363 872元·hm-2,增幅为22.95%;全国园区全员劳动生产率均值为 107 685.89元·人-1,增幅为0.12%。

1.4 园区建设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增收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力争建设成促进农民增收的科技创业服务基地,20多年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园区把农民受益作为出发点,使农民参与到园区发展与建设中,让更多农民共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发展成果。据2017年调研数据显示,已建成的246家国家农业科技园核心区面积82.8万hm2,引进推广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施共计33 560项,实现总产值166 880 000万元,带动就业人数886万人。全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带动农户总人数为13 181 575人,增幅为15.55%。全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值为19 354.89元,增幅为7.62%,相比所在地(市、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出23.30%。

综合来看,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带动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园区高新技术的推广和示范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使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条件转移到非农部门,不再单纯依附于土地获取收益。园区的三产融合也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周边地区农民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二是农民土地、劳动入股到园区,建立“保底再分红、二次返利”的利益联结新机制,使土地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如四川遂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鼓励农民土地入股至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柑橘产业,并采用“公司+农户”形式发展养殖业。调研数据显示,到2017年,遂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产值328 000万元,助农增收23 800万元,园区内农民人均增收高于其他地区2 800元[8]。三是通过农业高产高效技术培训,引导农民标准化、市场化、规模化生产,从而提升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如2017年江苏省的全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培训农民超过13万人次,园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所在地级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30%左右。

1.5 园区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园区用现代工业管理理念组织现代农业生产与经营,围绕主导产业,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三区”联动发展,功能互补,影响范围广泛,促进区域布局优化。园区成为所在区域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重要抓手和突破口。一方面,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具有虹吸效应,可以实现区域内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先进要素的集聚和组合,激发要素的活力,提升区域内要素配置效率,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另一方面,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具有强大的辐射和扩散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的综合水平提升。如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覆盖了4个县18个乡镇的175个行政村,总人口约50万人。园区充分发挥区域作为革命老区的政治优势、良好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和农业资源丰富的三大优势,据该园区2019年统计,园区已形成7个产业示范园,培育各类服务机构229个,累计培训农户16万人次,带动当地农民年人均增收800元以上。

2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五大模式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都遵循“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农民受益”的原则,推进规范化管理,虽建设时间长短不一,发展水平高低不同,但各有特色,都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本文根据园区带动主体、主导因素的不同,将各地运行较为成功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归纳为五种典型发展模式。

2.1 龙头企业带动型发展模式

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模式是指由龙头企业在园区建设中处于支配和优势地位,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形式,采用签订产销合同、订单农业、土地入股等多种运作形式,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运用模式是由龙头企业在园区建立生产基地,在基地进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产业化开发,带动农户参与市场化竞争。

浙江杭州萧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前身是2000年由传化集团建立的萧山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区,2010年成为第三批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是浙江省由民营企业投资运营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也是投资较多、科技含量较高的农业科技园区之一。园区以种子种苗为主导产业,有工厂化育苗、盆花栽培、无公害果蔬生产的各类智能化和全自控温室。调研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共引进农业企业310家、科技创业项目148个,实现技工贸总收入460 000万元。园区注重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设立了生态湿地、农科高地等多个景点和酒店、为游客提供游、玩、吃、住等全方位服务,日接待游客可达4 000人次。到2018年底,园区实现产值300 000万元,农业增加值80 000万元。园区内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22 000元,比全省农民人均年收入高出近30%。

2.2 特色产业带动型发展模式

特色产业带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模式是指园区找准产业定位,以某一特色优势产业为纽带,将小农户联合起来,由以往的分散化生产转变为统筹协作,由低效同质竞争转变为高效合作共赢,逐步将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构建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创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使特色产业成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一张“名片”,也成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增长点。这一模式的优点是注重内涵式发展,切实将资源比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

山东寿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国家首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之一,20年来一直以蔬菜产业为中心,以名优特新蔬菜品种的引进试验和种植推广生产,各类蔬菜、花卉的工厂化育苗和组培苗繁育生产,蔬菜保鲜加工、开发速成汁、蔬菜酱等产品深加工为主导产业。其以基地为核心,已经形成特色蔬菜产业化发展模式。重视会展经济,每年借助举办寿光国际蔬菜博览会的契机,畅通农产品与市场衔接的渠道。通过建立产学研平台,增加园区的科技含量。每年园区组织各类培训班150多场次共培训菜农9 000余人,推广了80多项国内外新技术和600多个蔬菜新品种[10]。 当前园区共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蔬菜品种64个,智慧农业技术覆盖率达到75%以上,农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山东寿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为全国样板和先进示范,在2019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综合评估结果中,山东寿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被评为优秀,这也是对山东寿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的肯定。

2.3 农业高新技术引领型发展模式

农业高新技术引领型发展模式主要是借助于雄厚的农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力量推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园区坐落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附近,能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不仅推动农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还可以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并发挥其展示和示范的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民,提高他们对农业高新技术的接受程度,逐步培养出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户和骨干力量。

陕西杨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首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具有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和雄厚的农科教资源优势。杨凌区内有两所大学、5个研究院所,3所中专,聚集了70多个学科、7 000多名农业科教人员。据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统计,2018年,园区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 700项,并在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建成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318个,年示范推广面积602.07万hm2(9 031万亩),推广效益达到2.3×1010元。自2005年以来,陕西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累计为100多个国家培训了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2 900多人。杨凌从一个偏僻小镇成长为知名的中国“农科城”,正是发挥了农业高新技术引领作用。“杨凌农科”和“杨凌农高会”的两大品牌价值均超过8 000 000万元,位居全国农业科技区域品牌价值前列。

2.4 农业技术推广创新型的示范模式

“农业技术推广创新”型的农业科技园区示范模式是指园区以科技发展为依托,以农业高新技术示范、推广为突破口,以龙头企业为经营主体,以农户参与为对接,通过技术引进和科技示范,综合组装运用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进行示范。这种园区模式的特点是对农业技术推广的科技承包进行机制创新,与引进的农业专家和技术推广专家签订技术承包合同,与企业和农民建立利益同享、风险同担的机制,明确农业专家的责任、权利和利益,农业专家与企业和农民组成农业经营生产组织共同体,进行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和开发,获取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甘肃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注重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辐射带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以航天育种开展特色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小机构、大服务”的运行模式,具备技术创新、科技示范、产业孵化、培训交流、辐射带动、旅游观光六大功能,已发展成为现代化、生态型、综合性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园区内共实施国家及省级科技计划项目46项,60多项新技术广泛应用,引进示范推广500多个国内外优良品种。引进培育15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个蔬菜产品获得国家级绿色食品A级认证。到2018年底,园区实现产值300 000多万元,农业增加值70 000 多万元。

2.5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发展模式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发展模式是指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目标,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服务对象,园区为其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和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出台优惠的政策和一系列服务支持,帮助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解决问题,助推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和壮大,使其成为带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力。

湖北武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立于2001年,是第一家国家级农业专业孵化器。园区涵盖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等产、学、研、推机构,实行“省市共建、企业管理、业主开发、市场运作、滚动发展”的运作模式。园区创业中心入驻企业具有投资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等特点。园区积极整合资源,帮助企业申请各级政府的惠农扶持资金,同时成立了注册资本为12 000万元的创投基金和10 000万元的中小企业贷款公司,有效解决了创业企业融资难问题。

创业中心还吸纳了一批具有一定专业特长,热爱孵化事业的优秀人才,实现了规范管理。作为湖北省首家以民营资本为主建设的农业专业孵化器,创业中心以农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武汉东湖高新区的产业发展环境,整合农业产业发展所必须的人才、技术、资金、信息、中介服务等要素资源,打造高科技农业企业孵化平台。先后被认定为市级、省级孵化器,2006年被科学技术部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018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600 000万元,共成功转化200余项农业科技成果,并在湖北省内建立了13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总面积达2.33万hm2(35万亩)通过示范推广,使示范基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20%,高于当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30%。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3 “十四五”时期国家农业科技园发展思路

“十四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第一个五年,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已经发生较深刻变化,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未来也面临着更多挑战和机遇。“十四五”期间,我国农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推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推动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都需要加强引导和示范。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农业科技和农业产业示范者及农业现代化引领者,应继续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企业的主体性作用和农民的参与性作用。 “十四五”时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示范重点如下。

3.1 由单一农业科技示范转变为区域农业技术集成创新的示范

目前,大部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的农业科技示范为主,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发展区域主导产业,区域农业集成创新机制不完善。“十四五”时期,园区着力由单一的农业科技示范向区域农业集成创新转变;由园区的自我循环向紧密结合区域发展的园区内外双向循环转变;由仅仅依赖引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向发展区域经济的农业产业的示范转变。今后国家农业科技园的科技示范要进一步突出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和数字乡村有机结合示范。随着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的普及,树立发展新农业理念,专注于智能化农业、生态观光农业、休闲农业、远程农技推广、远程农业教育等相关的软硬件设施开发,加大对病虫害防范系统、自然灾害预警系统的研发。 加强园区科技人才、信息培训交流基地的建设,使园区成为培养现代农业管理者、现代化农业生产者的教育培训基地,加速农民知识化的进程。实现农业科技园区带动区域农业集成创新和区域经济发展。

3.2 结合国家粮食保障目标实施,推进发展生态高值粮食产业的示范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稳定粮食生产数量、提高粮食品质、增加种粮效益,更需要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从“温饱型”粮食生产向“功能型”粮食生产转变,从“高产”粮食产业定位向“生态高值”粮食产业定位转变,从关注“粮食产量连增”向关注“粮食质量升级”转变。所谓生态高值粮食产业是指充分应用现代技术及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新型粮食产业,通过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和提高粮食生产管理水平促进粮食产业的高值化和功能化,大幅度提高粮食产业的生产能力、产业化水平、竞争力和比较效益,从而实现粮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17]。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要发挥好引领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精细瞄准多元化、个性化、特殊化粮食消费需求,重点培育和发展专用粮食、功能粮食和品牌粮食产业。专用粮食是指研发高产优质的强筋小麦、青贮玉米等专用品种、抗旱节水的绿色新品种。功能粮食是将粮食产业融入大健康产业,通过高科技育种方法培育出富硒、富锌、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的作物新品种,以及通过生物营养技术强化小麦、玉米等重要粮食作物吸收微量矿物质元素的能力,可以起到防治“三高”疾病和减少心血管病、糖尿病等疾病风险的作用,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品牌粮食则是增强品牌意识,将园区品牌与粮食产品品牌相结合,解决粮食品牌“小、散、乱”现象,打造一批信誉好、影响大的区域性粮食品牌。

3.3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进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的示范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产村融合的平台和载体,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是重点。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名优特产品不同,可以立足当地实际,抓住特色产业,点面结合,在农业产业新空间上取得新突破,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乡村产业发展网络。

东北地区的国家农业科技园要大力发展专用型玉米产业、优质专用水稻产业和高油大豆产业的示范。华北地区园区带动周边地区扩大优质小麦的种植面积,积极发展高蛋白大豆产业和肉牛肉羊产业;重点发展马铃薯和高粱、燕麦、荞麦等保健型杂粮作物的示范,增加我国居民主食消费品种的多样化。华中地区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优质水稻、油菜、油茶、特色渔业、水产业等示范。华东和华南地区利用自身的沿海优势,园区面向港澳台、日韩、东南亚和欧美市场,通过建立高标准设施化栽培和工厂化规模养殖为主的高科技农业示范基地,重点发展蔬菜、水果、花卉、名特优水产养殖等产业示范,促进其规模化生产。西南地区园区要改良品种,培育名牌,开展柑橘、蔬菜、花卉、中药材、茶叶、蚕桑等优势特色产业的示范,不断推动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和区域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形成。西北地区加快发展优质棉花、糖料、水果、中药材、牧草等具有传统优势的产品生产示范,实行原产地保护制度,加强市场营销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畅通运输渠道,提高西部地区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3.4 结合不同类型园区联动,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四级联动”示范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就开始现代农业园区的实践和探索,现已经形成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主体的园区体系,园区数量多、类型丰富。构建国家、省(区)、市、县梯次推进的现代农业园区“四级联动”建设体系。通过不断推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交流合作与协同发展,促进各方面效益最大化,实现产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双赢”。具体来说,一是加强产业联动,同一区域且主导产业相同的园区之间各自可以发挥好比较优势,各有侧重,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从而提升区域内的产业竞争力,并更容易形成有影响力的区域性品牌。二是加强信息和人才联动。切实加强园区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人才交流,建立平台,互相学习交流先进管理经验和理念。

3.5 结合培育新型农村科技示范户,推动园区进行农村双创示范

近年来,在国家支持农业农村发展政策拉动下,农民工、大学生返乡人数逐年增加。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底时,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累计超过450万,约占农民工总数的2%;截至2019年11月,全国农民工、大学生返乡创业创新人员达到850万,在乡创业创新人员共计3 100万。然而,在创业初期可能面临着创业资金不足、技能不熟练等问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可以拓展功能,培育新型农村科技示范户,将园区打造成农村创新创业的示范阵地,把园区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首先,提供优惠政策、技术帮助、市场信息、专家咨询、项目合作、销售支持等多方面服务,吸引农民来园区创业和学习各种农业技术。其次,集中培训资源,增强培训效果。切实了解农民的农业技术需求,完善培训内容,开展贴合实际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创新创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同时借助于园区具有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功能,培养既有丰富的农业技能,又有过硬实践经验的新型农村科技示范户。农业科技示范户回乡发挥骨干带头作用,积极传授学到的农业知识和技术,形成“科技带园区、园区带大户、大户带农民”的运作模式。

4 结语

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取得的成就及发展的五大模式,并提出了“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思路,以期把园区建设成为农业科技成果培育与转移转化的创新高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及其服务业集聚的核心载体,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阵地,产城镇村融合发展与农村综合改革的示范典型,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猜你喜欢
科技园区园区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走访申能集团和捷氢科技园区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陕西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成效显著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