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改政策推行力度逐渐加大,小学阶段应用的语文教学模式出现较大变化,对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的要求逐渐提高。阅读教学是小学生学习语句结构、词语搭配等语文基础知识的主要方式,而“经典诵读”教学方法则在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强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培养,因此,更适合于当前的教学发展形势。为深入探究经典诵读教学方法,本文从经典诵读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入手,详细分析经典诵读教学方法的主要作用,以期为一线教职人员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研究
语文是贯穿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核心科目,学好语文对提高学生的理解、沟通、表达、思考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过程中,不同年级的教学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学生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后,如何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便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关注的主要问题。为此,本文利用分析讨论法在明确经典诵读教学模式重要性的基础上,对经典诵读教学方法开展研究。
一、经典诵读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一)“内修于心”,提升小学生思想层次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内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各类新奇刺激的文化形式成为年轻人群追捧的对象。由于小学生的价值观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多数小学生缺少对新兴文化的辨别能力,导致其在价值观及思想形成过程中时常受到不同文化的错误引导。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好基础语文知识的讲授工作,更要关注小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及思想导向问题。利用经典诵读教学模式,教师可将我国优秀文学作品中正确的价值观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以达成深化学生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层次的目的,从而实现“内修于心”。
(二)“外修于形”,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础。在经典诵读教学中,文化内涵丰富、语句用法精练的优秀文学作品通常作为小学诵读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学习此类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可通过多遍诵读了解文学大师的遣词造句方式、语义表达形式以及文章的思维布局等,这对于提高小学生写作过程中的语言组织能力、文章逻辑结构严谨性具有重要作用。另外,在学习经典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从作者的生平中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进而在练习过程中学习如何将真情实感融入到自身写作中。
(三)“内外兼修”,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的起点,在此阶段打牢基础对于提高小学生学习兴趣、建立健全正确价值观、培养优秀的文化素养具有积极作用。在经典诵读过程中,教师可在经典作品的基础上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从而在实现基础技能与思维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优秀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艺术魅力。经典诵读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其不仅具有提高学生“基础技能”与“内在思想”的能力,其在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传承优秀文化传统方面也可发挥独特的作用。
二、經典诵读教学的教学方法研讨
(一)打造经典诵读环境,点燃学生学习热情
要在小学阶段实施经典诵读教学模式的前提是要打造良好的诵读环境,学校应结合多数学生当前的语文水平考虑,开展合适的语文诵读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具体落实步骤如下:第一,学校教务处可联合教师对各年级小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进行调查;第二,根据调查结果组织经典书目结伴朗读、经典文章朗读交流、经典作品研讨辩论会等难度从低到高的教学活动;第三,在校园宣传栏、班级学习园地、校园广播中加入经典诵读文章内容或开设经典诵读专栏;另外,在各类活动开展期间,教师要适当参与到活动中,与学生增进感情并适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经典作品内容,以此加深学生对不同类型经典作品的认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科学设置诵读活动时长,提高诵读教学效率
科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第二信号系统的抑制作用有限,其注意力集中时间无法与成人相比较,多数小学生的注意力保持时长在20分钟左右,部分高年级小学生保持注意力的时长可达30分钟。由此可见,在开展诵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控制时间。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在教学初始阶段,教师可利用5~10分钟带领小学生预习经典诵读文章,将剩余的20~25分钟用于开展经典诵读教学;第二,在经典诵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小组诵读、结伴诵读等形式进行诵读以提高学生诵读效率;另外,教师还可发动学生与家长进行合作诵读,以巩固当天的诵读教学知识内容。
(三)优化经典诵读教学方法,深化学生语文思维
在经典文学作品中,意象描写是常用的写作手法,也是文章突出情感表达、传递情感共鸣的主要方法。在经典作品诵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朗读形式体会文章中的意象表达方式,引导小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而深化学生的语文思维。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应用如下诵读方法深化学生的语文思维:第一,表演诵读。教师可要求小学生自行选择经典诵读作品,并根据作品内容进行表演诵读,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与体会,进而实现深化学生语文思维的目的。例如,在诵读杜甫的《夜宿山寺》时,教师可协助小学生根据诗句设计对应动作,以突出诗句的情感表达,使学生与诵读作品间产生情感共鸣,深化小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识。第二,对比阅读。教师可对现有的经典诵读作品进行细分归类,并要求小学生进行对比阅读,进而了解不同类型作品的视角、词语搭配以及文章思路的差异,以扩大小学生的知识体系。例如,明志诗中具有代表性的《竹石》、以友情为题材的《送元二使安西》以及侧重景物描写的《望天门山》等。通过作品分类,并要求小学生按类型进行对比阅读,对于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第三,情景导入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根据诗词题材及内容进行场景搭建,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小学生创造合适的诵读场景,以帮助小学生快速进入诵读作品中。例如,在诵读《敕勒歌》的过程中,教师可选取带有蒙古草原特色的背景音乐以及视频短片进行情景搭建,以帮助小学生与诵读作品产生情感共鸣,加深小学生对作品的认识,以达到深化学生思维的目的。
(四)合理选择诵读作品,提高诵读活动质量
合理选择诵读作品是提高经典诵读教学活动的质量的基础,因此,教师在选择诵读作品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需求与教学大纲规范,在难度方面应做到循序渐进、宁缺毋滥。例如,在小学一到三年级,教师可将《弟子规》《三字经》《安徒生童话》等基础性读物引入到经典诵读教学中;在三到六年级,教师可将四大名著、古诗词、现代美文、《论语》等读物引入到经典诵读教学中,以拓展高年级小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小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作品的认识,激发学生对优秀文化作品的兴趣,进而提高经典诵读教学活动的质量,达成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活动是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对于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学作品的认识、拓展小学生知识面、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开展经典诵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教学核心原则,在诵读作品选择、教学方式设计、教学内容引导等方面须根据小学生的综合水平以及实际需求进行合理规划,以达成经典诵读教学的预定要求。本文对经典诵读教学的重要性展开研究,并据此提出“打造优秀教学环境”“科学设置诵读活动时间”“优化经典诵读教学方法”“合理选择诵读作品”等教学方法,以期为小学经典诵读教学活动开展提供相应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婷婷.以经典诵读提升学生人文底蕴的实践研究[A].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第十六期“成陶开讲”暨首届“立德树人 铸魂育人”中青年教师报告会论文集[C].成都: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2020.
[2]张晓帆.借书香阅读之梯 谱书香教研新曲——中卫六小校本教研探索与实践[J].宁夏教育科研,2020(2).
[3]黄静敏.根植经典 润泽生命——浅谈小学阶段古诗文经典诵读培养[J].新教师,2020(4).
[4]解文平.实施国学经典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N].语言文字报,2020-02-14(3).
作者简介:覃礼欢,女,1981年生,壮族,广西象州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