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西林
光阴荏苒,转眼又是辛丑牛年了。佳语贺岁,妙语连连,我最喜欢其中的“牛转乾坤”四字,藉牛抒怀,谐音转义,牛气人性尽在其中。于是想起了潘天寿的《春塘水暖图》。
《春塘水暖图》曾经两度付拍西泠拍卖,第二次是2008年下半年的秋拍。我因为参与其中,画牵情怀,这是一幅将永垂画史的作品,令任何一位了解潘天寿艺术的人都怦然心动。
2008年,金融风暴让整个世界惊现恐慌,记得为了配合《春塘水暖圖》二度付拍西泠拍卖,我以《站得更高,所以看得更远》为题写了一篇短文,开篇即借《春塘水暖图》出谜打字:“假如用潘天寿的《春塘水暖》作谜面打一个字的话,我相信很多人一定不会猜谜底是‘鸭而会猜‘牛,因为《春塘水暖图》是潘天寿著名的山水花鸟画巨作,代表了潘天寿此类题材的最高水准,它的知名度太高了。”我的用意是借牛眼看世界,借画中之牛鼓舞艺术市场,祝福来年中国经济牛气冲天,所以结尾写道:“看世界,看经济(市场),我们不但要选择角度,更要占领高度,有角度才会有判断,有高度就会有世界。”写完之后,浑身舒坦,许多朋友还为我的激扬文字“点赞”呢。
潘天寿是一位十分严谨的艺术家,作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但是令人扼腕的是,在他生命力和创作力都极其旺盛的75岁时,这位才华与学养并举,且继续在向高峰登攀的大艺术家在“文革”期间去世,以致现代大师级画家中潘天寿的存世作品最少,据有关专家估计,大约在干幅左右。当然,潘天寿的存世作品少原因并不止此。他一生致力于美术教育,将自己生命的大部分时间倾注其中,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并且取得了很大成就。他创作态度严谨,绝不粗制滥造,敷衍绘事,大画自然就更少了。据资料统计,他一生所作大画(尺幅在20平方尺以上)不过数十幅。其中《春塘水暖图》作于1961年,纵248.5厘米,横102厘米,几近八尺整纸,约合23平方尺,是潘天寿大幅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以目前所知,潘天寿存世的画牛作品一共是三幅:一幅是《夏塘水牛图》,现藏于潘天寿纪念馆;一幅《耕罢》,现藏潘天寿老家浙江临海市;再一件就是这幅《春塘水暖图》。三幅作品,两幅横构图,一幅竖构图,都是水墨设色,其中的牛大致相同,但并不重复。横构图的牛在水中裸露大半个身躯,占去了画面的一半,画幅横展,水墨淋漓。而这幅《春塘水暖图》以竖幅构图将牛推向近前,从而留出空间,让巨大的“潘公石”营造背景,是独特的潘氏构图。“潘公石”以赭红铺染,赋予全图暖色基调;再绘“雁荡山花”,盛开石上,醒目而养眼;匐水小憩的牛两角横犄,睁着目光温存的大眼,眼神里流露出劳作后获得歇息的满足,令人望而心生爱怜之情。
此画有双题,一为行书竖题,在画幅右腰问;一为古隶横题,在画的左顶端。竖题说此画系指墨所作,横题则纠正此说,是笔墨而非指墨。然后潘天寿说自己老了,健忘特甚云云,十分有趣。此题潘天寿所署时间为“六一年初暑”,查1963年7月第一次印刷的《潘天寿画集》,此图收录其中,但尚未有此题,左下方押角印“知白守黑”也未钤(见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7月版《潘天寿画集》第三图)。由此可知,“古隶横题”是潘天寿后来补题的,非作画同时所题,所以“六一年初暑”是追记作画时间。此画“文革”中险遭厄运,牛的背脊上有白色粉笔“3”(“3”外面有圈)的印迹,就是那段特殊年代留下的。
潘天寿《春塘水暖图》102厘米×248.5厘米1961年作
诸乐三治“潘天寿印”此印钤于《春塘水暖图》。
当年吴昌硕为潘天寿写下“天惊地怪见落笔,巷语街谈总入诗”的诗句时,潘天寿还是一位27岁的年轻人,吴昌硕惊叹的是他的才华,但是并没有看到他后来的艺术成就,吴昌硕的眼力我们领教了。潘天寿是浙江临海人,曾任浙江美院(今中国美院)院长,西泠印社副社长。他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的艺术成就已经载入中国美术史,随着中国国家地位的提升和中国文化的传播,潘天寿这位大艺术家必将与中国书画艺术一起载入世界美术史……
这是当年写在《西冷通讯》上对《春塘水暖图》的介绍文字,十余年过去了,有几点需要补充。
其一是上述文字中提到,“以目前所知,潘天寿存世的画牛作品一共是三幅”。就在我写下这段文字、西冷拍卖将要举槌潘天寿《春塘水暖图》的时候,新情况出现了:上海朵云轩先于西冷拍卖也推出一幅潘天寿的大幅绘牛作品,并且不在上述三幅绘牛作品之内,名称也是《耕罢》。也就是说,这是新出现的潘天寿绘牛巨作,令业内许多人感到惊讶。记得有一天卢忻老师给我打来电话:“西林,潘老的第四头牛出现了!”这幅作品后来被我熟悉的一位收藏家朋友竞得,还带来杭州给我看了原作。其竖幅直构,作于1958年。较之《春塘水暖图》,此幅《耕罢》墨、色稍淡,但画得一样酣畅淋漓。显然面目清楚,与潘天寿另三幅绘牛巨作一脉相承,是潘天寿绘牛作品的又一变体。
如此,目前所知的潘天寿大幅绘牛作品由三幅变成了四幅:两幅横构,两幅竖构,横构的皆为指墨,竖构的则为笔墨。创作时间分别为:《耕罢》(横幅)1949年、《耕罢》(竖幅)1958年、《春塘水暖图》1961年,《夏塘水牛图》未署作年,大致判断与《春塘水暖图》相前后。
其二是《春塘水暖图》的钤印。
《春塘水暖图》是潘天寿绘牛题材的代表作品,关于它的赏析、评论已有多位专家作过专门文章,但是对于这幅作品的潘氏用印鲜有谈及。潘天寿是一位非常严谨的艺术家,这份严谨当然包含他画上的钤印。可以说,画上钤印不仅体现了他对作品整体构成的安排或者说补充,还是他藉印言旨、抒发情怀和伸张美学主张的手段,不是可有可无,更不是随意用印。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印章的选择和钤印的位置。
《春塘水暖图》共钤三印,一朱二白:右边行书竖题下钤白文“潘天寿印”,上面古隶横题下钤白文“潘天寿”,左下押角则钤朱文“知白守黑”印,左右分布,停匀工稳,钤印顺序依次为“潘天寿印”“知白守黑”“潘天寿”。其中竖题下的“潘天寿印”最大,3.4厘米见方。因为“雷婆头峰寿指墨”的“雷”字较大且字形夸张,钤一方大印不仅能收获平衡,也促成款识上下呼应。这是潘天寿最有特色的署款和钤印形式,堪称经典。
余任天治“知白守黑”印此印钤于《春塘水暖图》。
潘天寿治“潘天寿”印此印钤于《春塘水暖图》。
然后钤朱文押角印“知白守黑”,此印也大,3厘米见方,顶着角边钤。这样做一是為了充实左下角,呼应右边竖题款印;也是为了防止装裱乃至将来递藏过程中遭人裁切,损害画面。
至此一幅作品完成了,疏与密、点与面、墨与色、节奏与气韵、乃至一花一草甚至一个苔点都无不合心,美轮美奂。但是潘天寿发现题错了,笔墨题成了指墨。至于怎么题错的,可以二说,即无意题错或者有意题错。如果是无意题错,可以挖补重题,潘天寿有这样的先例;如果是有意题错,那就是潘天寿对这幅作品在结构布局上认为还没有尽如其意。无论哪种情况,关键都在如何处理。审视的结果是在左上方作补题,于是奇迹出现了:潘天寿以古隶小字先横再折缓缓题来,古隶小字与行书竖题不仅形成呼应也构成对比,而横折的书写与巨大的“潘公石”在平行中形成同构,太妙了!我们不妨对补题前后作一观照,如果说补题前已让我们无可挑剔,补题后则让我们齐声赞绝!这就是潘天寿的严谨,小细节,大手段,极高明,放光芒——然后取来印盒,为这幅得意的作品钤上最后一枚印章。
如此需要对这方印章再作些补充。三方印中前两方分别出自诸乐三和余任天之手,都是大家,而且两方印分属二位各自的代表作品之一,钤于画上,锦上添花。那么最后这方呢?读者或许有所不知,其出自潘天寿手刻。
潘天寿不仅擅画,也擅诗文书印,他主张“一个画人不必以诗、书、画‘三绝,但必须诗、书、画、印‘四全”,可见他对“印”在书画中作用的重视。篆刻本是他教学画画之余的“日课”,但因为“一九五八年后担任中央美院华东分院院长(今中国美院),任务太重,常要为公共场所画大画,顾及不到刻印,加之精力不济:‘自己要画画、写字、作诗、刻印,又要教书、研究史论,还要写书。精力太分散,时间也不够用,决定放弃一些项目。中年以后,主攻绘画,刻印较少。但潘老师在一九六0年前后,常受政府委托画大画作布置用,‘画完后,常缺少与画相配的内容与较大之印,请人刻一时也来不及,于是抽空又自己动手刻了几方以补画面之需。”(刘江《潘天寿印存序》)
这方白文“潘天寿”印即为其中之一。此印潘天寿晚年多有钤用,以笔者所知,最早所钤恰好也是辛丑年,即钤于1961年所绘《梅花夜色图》轴之上,是图款题“辛丑腊梅开候”,也就是1961年春节前后,那正是前一甲子牛年之尾。今天,我作此补充在后一甲子牛年之首,首尾相衔,兆吉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