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直面人生

2021-03-11 02:57晶晶
莫愁·智慧女性 2021年3期
关键词:伦纳德伍尔夫小说

晶晶

19世纪末,弗吉尼亚·伍尔夫出生于英国伦敦的重组家庭,父亲是著名的传记作家与文学评论家,母亲也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在贵族男孩才能享受优渥教育的年代,伍尔夫得以在家里学习希腊文与英国文学,转而滋生出强烈的女性意识,以致时隔多年还“耿耿于怀”没能享受学校教育,甚至拒绝了来自曼彻斯特大学、利物浦大学的荣誉学位。

父母相继去世后,伍尔夫被莫名的不安感包围,更对母亲“相夫教子”的人生哀婉不已。在姐姐凡妮莎的庇护中,伍尔夫将对心灵的敏感投放于文字。在戈顿广场46号高高的书桌旁,伍尔夫每天以站立的姿势持续写作两小时。

自1905年起,伍尔夫成为《泰晤士报》文学副刊的专职撰稿人。每周四晚上,“布鲁姆斯伯莱文人团体”来此聚会。精英云集的现场,伍尔夫總能恣意而睿智地主导关乎哲学或美学的话题。她有时乔装成阿比西尼亚的门达克斯王子,有时穿上奇装异服斜靠在躺椅上,为争取妇女的选举权而喋喋不休……傲慢、前卫的种种特质组合成一名饱受争议的“文化激进者”。

“怪诞主义”的《尤利西斯》横遭抵制,伍尔夫却与众不同地捕捉到其中“叙述”的必要性。她在写作《狭窄的艺术之桥》时大胆设想未来小说的综合化走向,在《论现代小说》一文中坦白小说需要记录“用锋利钢刀深深铭刻在心头的印象”。而在第一部典型的意识流作品《墙上的斑点》中,伍尔夫开始放肆地思考。

与伦纳德结婚后,他们置办了一台二手印刷机,在家中的地下室创立了霍加斯出版社。用日记呈现日常的同时,伍尔夫冷静而疏离地进行文学创作。“达洛维夫人说要自己去买花”,小说《达洛维夫人》的开头语猝不及防地推捧出一个掌控爱与情感的自由女性。应邀在剑桥大学发表“妇女与小说”的主题演讲时,伍尔夫无所顾忌地指出:女性要有充裕的经济保障以挣脱脚镣,要用伟大的写作去探求生活的意义;但她也倡导发掘两性的不同以满足世界发展的多元性。当这些观点整合在《一间自己的房间》时,仅仅一百多页却震撼了整个学术界。时至今日,伍尔夫的“那间房”仍被视作女性独立意识与自由思潮的宣言。

凭借《达洛维夫人》的稿费,伍尔夫在东萨赛克斯郡蒙克屋的花园深处修建工作室:四面留有大块玻璃,常有人从外面的小路经过,要用不透光的窗帘遮挡和躲避。尽管如此,相对宁静的空间与姑妈去世后留下的丰厚遗产,仍能保证伍尔夫潜心写作。伦纳德客观公正的阅读和评价则令她心安。此后十几年,《到灯塔去》《奥兰多》《海浪》《岁月》等作品相继问世。

写作事业蒸蒸日上,伍尔夫的精神状态却每况愈下,深爱她的伦纳德只能暂时帮她延缓那些难以名状的“濒危情绪”——许是源自童年,许是源自二战。别墅和印刷厂毁于一旦,身边的许多人不幸倒下,伍尔夫再度陷入精神危机。1941年3月28日,痛苦不堪的她给丈夫和姐姐写下短信:“要直面人生,永远直面人生。了解它的真谛,永远了解。爱它的本质。然后,放弃它。”然后,伍尔夫匆匆走进冰冷的欧塞河。

伍尔夫在最后的作品《幕间》中提到有人溺亡过的睡莲池:池水清凉美好,鱼儿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摇头摆尾。好友克莱夫·贝尔坦言,不堪世界折磨的她不如“挣脱”……

但伍尔夫的文字永不过时,那些不退缩、不妥协的主张犹在。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年),英国女作家,20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先锋。

编辑 王冬艳 437408345@qq.com

猜你喜欢
伦纳德伍尔夫小说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卷首语
倾斜(小说)
只有一个人的聚会
只来了一个客人
To the Light House—A Journey of Life from Moments to Eternity
文学小说
不在小说中陷落
与伍尔夫相遇
科怀?伦纳德:圣城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