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设计中的叙事性理论研究

2021-03-11 02:23杜文超DuWenchao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1年1期
关键词:叙事性流线空间设计

■杜文超 Du Wenchao(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建漳州 363000)

罗兰·巴特指出,叙事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里,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分布于不同的材料和时空里,它见证了人类活动发展的历史,叙事见证了人类发展每个过程[1]。叙事存在于人类的行为和意识中,潜藏于不同的空间设计中。空间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空间的序列、空间的主次等,这些空间设计手法的背后是空间叙事在起着重要的作用。媒介材料、样式表现、科技手段等按照语法规则进行提炼、组合、转化,最终将空间中叙事主题中的三指(能指、所指、意指)功能作用表现出来,形成完整统一的空间设计环境。空间设计叙事性表达主要是融合设计符号和设计师不同理念,在一个特定的语境环境中进行信息的加工和传递,使设计主题扩展化,社会化[3]。

1 叙事性理论的概况

空间中的叙事性设计主要以空间室内设计作为主要载体或者平台,依托于叙事学方面的研究,在进行空间设计表现中,运用叙事思维和叙事手法,将叙事形式、叙事语法、叙事元素等结合起来,营造一个基于空间设计为主的空间设计作品,诠释作品的设计主题,促进设计师和空间体验者的记忆融合。

日本建筑大师原研哉认为,真正的设计应该努力去触摸人类生存环境中储藏着的人类睿智[2]。空间叙事主要是针对空间的功能定位进行场景的物、事、人等设计,通过各种材料、设备等进行表现,运用叙事的手段将不同的叙事节点联系在一起,形成一条叙事完整的流线,使空间体验者在空间中能够全方位地体验空间的效果。

叙事性设计包括形式语言和表现语言,两者融合为一体,形成空间设计的主题,将主题所包含的文化意味很好地表现出来。空间设计中的叙事语言,需要遵循相应的语法规则,将形式手法、

2 国内外空间设计叙事性研究现状

从20世纪80年开始,国外在叙事学的基础上开展了专门针对空间设计中的叙事性的研究,国内针对空间设计开展叙事性的研究大都开始于2000年前后,研究的内容是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的空间类型进行的中国特色式的深化研究,例如,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空间设计等领域[4]。

国外对空间设计的叙事性研究主要侧重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设计等3个方面。针对建筑设计中的叙事性研究的有阿尔多·罗西、伯纳德·屈米、约翰·海杜克等建筑师[5],罗西侧重于从建筑所在的地理、历史、特色文化、生活方式、民俗等方面进行分析,目的在于通过建筑的叙事唤起当地人们心中沉睡的记忆;伯纳德.屈米和约翰·海杜克在具体的设计案例中,运用叙事学理论手法进行空间的设计,扩大某个特定事件,将这个事件作为空间叙事的立交桥,连接着整个空间中的不同节点,屈米认为空间可以诉说故事,成为空间的主体。

针对景观设计中的叙事性研究的有马修·波泰格、杰米·普灵顿、简.塞特斯怀特、鲍特格等。马修·波泰格、杰米·普灵顿探讨了文化和自然中的叙事元素,提出了“景观文化叙事化”的结论,认为景观叙事的基础在于当地的历史事件、深化传说等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叙事策略(例如重命名、序列设计、暗示等)唤起景观的主观能动性,使景观主动去讲述故事,达到景观“活化”的目的[6]。简·塞特斯怀特对景观设计中的叙事理论进行分析,总结出了三大叙事策略,并提出强调强化自然、城市、居民三者的关系。鲍特格提出将景观设计进行分层处理,创造富有多层意义的可以主动讲述故事的景观空间。针对城市设计中的叙事性设计研究有芭巴拉莫斯、罗斯福兰格、凯文·林奇等,芭巴拉莫斯提出居民日常生活的叙事过程化,认为居住空间就是要满足人们的不同行为习惯,空间必须使人们感觉到享受,居住空间需要通过不同的叙事性故事吸引人们,这才是一个出色的设计。罗斯福兰格认为城市规划设计的叙事需要从城市使用者的角度出发,需要准确掌握城市定位、城市文化等。凯文·林奇通过对物质空间的分析,提出了“城市印象”“认知地图”等概念,并提出了城市叙事意向中五要素。

■图1 第一单元“古朴典雅米黄釉”

■图2 漳州窑瓷器鉴赏触摸屏

国内对空间设计叙事性的研究主要是在国外的研究基础上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例如张斌从城市广场的叙事角度进行解读[7],边永艳从城市历史景观的角度进行叙事性研究[8],马辰龙以叙事空间理论分析博物馆建筑设计,提出以文学叙事的手法作为展示陈列空间的主体[9]。张楠教授在凯文·林奇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空间中的物质要素与事件要素进行重新分析归纳,目标是形成多层次的叙事空间。刘慧利通过对VR技术的研究,提出将VR技术引入到空间设计叙事中去,提升空间的体验感。苏镜科,张俊竹通过对李小龙主题乐园的功夫形象进行叙事性设计的研究,将叙事手段和设计主题相结合[10]。

表1 模糊印象体验和真实体验值对比分析表

3 叙事性技法分析

在对空间的流线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根据空间的定位、功能分类等对流线进行设计,流线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空间体验者按照既定的路线进行体验。在进行流线设计的时候,需要根据叙事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设计。空间的视觉扩大化设计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将流线中的场景节点进行放大化设计,依据空间体验的特点,参照视觉设计的法则,对流线上的场景节点根据有效化的特点进行优化设计,使局部的场景节点呈现最优化的叙事效果。空间流线和空间叙事作为空间功能分区的两种依据,针对着不同的形态发挥着各自的作用,空间流线侧重于空间动静线的划分,空间叙事主要是针对空间对于参观者的角度进行分析并划分。空间叙事的场景化可以通过对叙事场景的优化,进而对场景节点的氛围进行重新塑造,最终形成场景节点的交互,带给消费者不同的体验。

3.1 叙事事件的扩大化

叙事设计包括不同的叙事技巧,将叙事空间扩大化是其中比较行之有效的办法。“叙事事件扩大化”,是对整个场景故事进行分析、提炼、归纳,将故事中的碎片化的知识点进行糅合,进而形成独特的场景元素,这个场景元素包含着整个故事的内容,是对场景故事的高度浓缩化。对场景的高度浓缩化,最终体现在空间叙事中包含着更多的想法、感受,能够唤起人们更多的记忆。空间叙事的目标就是在于营造一个以事件为中心的全沉浸式的空间场景,进而引起强烈的空间情感体验。场景叙事通常按照叙事的方式分为开始、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从马斯洛提出的巅峰时刻到汤姆金斯对场景的总结,无一不是对场景具体化的表现。这些场景的叙事情节会与空间体验者头脑中的场景元素进行呼应。在空间叙事设计中可以借用园林设计中的“巧与因借”的手法,将场景的“借”的思维发展开,扩展开,形成不同的借的叙事,包括借物、借景、借人等。空间的叙事大多采用的是“借物”的手法来营造氛围,随着VR、AR技术、投影技术的发展,设计师开始借助于科技手法进行场景的氛围叙事。

3.2 场景叙事化和叙事场景化

场景叙事化和叙事场景化主要是针对设计对象的空间,进行共鸣场景的设计的,在叙事化的过程中,需要运用空间组合的各种手法(例如穿插、交集等)、造型语言等形成特定的艺术形象,为作品提供全新的空间设计。

通过对场景元素、场景表现符号的再设计,为场景设计出展示、创意所需要的空间氛围。场景的叙事化为空间表现提供了更好的基础。场景的叙事化可以从时代背景、受众人群、情感定位、场景记忆等出发,找到可以与场景设计相吻合的碎片点,并通过这些碎片知识点激发受众者的内心情感。场景的叙事化会将观众内心的场景通过设计手法来表现出来,充分体现设计叙事化的魅力。正如詹姆逊所描述的那样,通过设计使人们理解了自身的无意识的欲望,满足了自身的设想。

4 叙事性情节设计

4.1 情节设计的“曲径通幽”性

空间设计情节的叙事化、戏剧化有助于空间体验者对空间叙事节点的了解。当空间体验者在体验空间设计剧情的时候,会根据场景的特定剧本进行参观和体验,并进而诱发自身的情绪体验。运用叙事情节的“曲径通幽”设计,可以在空间设计效果的基础上加上些许的夸张叙事,使体验者产生既熟悉又陌生的审美叙事体验。空间叙事设计的“曲径通幽”化,可以在三维空间的设计方面,也可以在场景空间审美设计方面,更可以在空间设计中的认知设计方面。这些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吸引空间体验者的注意力,进而增强空间体验者的情感认同度,从具象的空间设计引发到抽象的心理空间里。

空间叙事设计的“曲径通幽”化除了在空间造型、材料、照明等方面进行设计之外,还可以从空间与人、事物与人、虚拟人与真实人的交互方式上进行创新。通常的空间与人的关系在于空间静止、人在移动,这种叙事设计方式会根据人的移动,根据眼前景象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观感效果,这种方式是被动式的,随着4维技术的运用,在设计过程中,可以根据场景叙事的要求,使空间动起来,人是静止的,这样会带来更不同的体验感;物与人的设计方面,传统的空间叙事方式是物为静止,人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进行感悟,现在虽然增加了3维投影技术,但是交互的效果不是特别理想,需要再出奇招,吸引体验者,AR技术和VR技术的发展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使人与物能够很好地进行沟通,互动;虚拟人和真实人之间的互动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依据光影成像技术,将AI图像化,更加适宜于和人们进行互动沟通,这种模式目前还在研究阶段,目前已经解决了AI通过声音方式和人们进行简单的互动,光影成像技术会使这种互动更加贴近现实化,更好地服务于人们。段云侠、赵启明认为互动式体验设计让参观者能够主动探索,达到室内空间、陈设品、人之间合作共同完成室内陈列信息的传递[11]。

4.2 情节设计的“矛盾冲突”性

剧本的设置往往会设置对立双方,双方围绕着一个目标去发生争夺,这个目标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或者是地位等。这是剧本叙事化常用的手法,而在空间设计中,如何营造这种目标,形成矛盾冲突双方,这就需要理清目标的定位,矛盾的定位。空间设计的目标在于吸引大量的受众者,到特定的空间中,进行特定的体验,进而理解空间中所要表达的意味。矛盾冲突的双方主要为甲方或者设计者,和空间受众者。空间受众者在进入一个空间之前,通常会根据空间的定位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模糊的印象,这种模糊的印象会与受众者的体验相对比,并形成相应的体验效果。本文为了便于研究分析,将模糊的印象定义为A,将受众者的体验定义为B,将与模糊印象相关联的体验值定义为TA,将真实的体验定义为TB。因此,整个的体验内容可以出现如表1所示的效果。

4.3 空间叙事情节设计的“顺理成章”性

空间叙事情节设计的“顺理成章”中的“理”可以引申为对空间功能的整体定位,例如博物馆的“理”在于通过陈列品的设计来叙说历史,历史的再表现和再体现成为了博物馆空间设计的整体定位;“章”可以理解为空间叙事节点的定位及侧重点,每个空间在大环境“理”的背景下,开始了“章”的叙事空间设计,这是对空间设计的深化和细化,这就需要对“理”进行概括归纳,形成独居特色的“章”的叙事内容[12-13]。

例如:漳州市博物馆在“漳州窑”展厅设计中,叙事的“理”是漳州窑的前世今生,漳州窑的发展、漳州瓷器的特点等,这是展厅设计的大的背景;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又分为了前言、第一单元:“古朴典雅米黄釉”(图1)、第二单元“幽趣湛蓝绘青花”、第三单元“鲜艳明快画五彩”、第四单元“沉静含蓄颜色釉”、第五单元“精巧象生素三彩”第六单元“漳州窑瓷器鉴赏”。整个漳州窑展厅的设计以瓷器表面的图案和颜色作为叙事的流线,物如其名,给体验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第六单元“漳州窑瓷器鉴赏”通过屏幕的互动(图2),在巩固参观印象的基础上,既加强了对参观知识点的学习,也增强了空间的互动性[14-15]。互动性场景设计在明确用户的心理喜好,将用户的感性特征转化为材料的设计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空间设计[16-17],这会使得设计方案更加的具有体验性。

5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空间设计中的叙事手段和叙事方法会越来越丰富,对空间的设计互动会更加场景化、沉浸化。随着空间设计手段和技法的多样化发展,有关叙事思路和描述方式也要进行相应的变化,以适应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空间体验的需要,最终使体验者在潜移默化的空间体验过程中,不知不觉间进入到空间设计叙事所描述的故事中去,以达到人景合一的要求。

猜你喜欢
叙事性流线空间设计
叙事性景观中植物的特点及配置形式研究
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忱意空间设计办公室
多元·开放·激活: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几何映射
居住空间设计《啁啾》
任意夹角交叉封闭边界内平面流线计算及应用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
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流线组织设计
CO2混相驱五点井网流线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