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学者明清家具研究百年历程脉络梳理:西学与中学

2021-03-11 02:23董玉库PengLiangDongYuku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1年1期
关键词:古典家具凯特家具

■彭 亮,董玉库 Peng Liang & Dong Yuku

(1.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学院 广东中山 528400; 2.日本中国木材株式会社 日本大阪 5320011)

作为一本完整的世界家具艺术史,有必要将中外学者对中国明清家具研究的百年历程脉络进行一番梳理,以其对中国明清家具的学术研究及其未来的推陈出新有所启迪。

1 明清家具研究:西学

从20世纪初到1980年代,中国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阶段的中国传统明清家具研究基本以西方学者为主,他们对中国传统家具的研究不仅起步早而且成果丰富,热衷于中国木制家具的收藏和研究,并有一系列著作出现。

1.1 早期三杰

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英国人谢思齐(Herbert Cesinsky,1875-?)于1922年最早出版了《中国家具》(Chinese Furniture),成为中国家具走向西方的肇始之作。同年,法国人罗奇(Odilon Roche,1868-1947)的《中国家具》(Meubles de la Chine),以及其后杜邦(Maurice Dupont)的续篇《中国家具》(1926年出版),三者各收录了法、德等国收藏的五十余件明清家具。这些著作中的家具以清代早期家具为主,多是当时出口到欧洲的贸易品,也不乏珍贵的明代制品。历经沧桑,这些家具除了部分保存在博物馆外,大多已散佚无存,这些图片资料尤显弥足珍贵。

罗奇在书中陈述道:“艺术领域的最新发现则要数中国古代家具。当然,精美的大漆屏风在欧洲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物品,但其来历一直不为人知,人们只是将它称为“科罗曼德屏风”(Coromandel)。”由此看来,在很早的时候,中国家具已经传到了欧洲,但人们却不知道他们来自中国。

上述三人都没有到过中国,真正对中国家具进行实地勘察的是活跃在20世纪中期的德国人艾克以及美国人凯特。

1.2 凯特

凯特(George Norbert Kates,1895-1990)是美国研究中国古典文化和装饰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图1)。

凯特于192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后来辗转于欧洲及美国,1933年来到北京。凯特由于过人的语言天赋,很快就和中国老百姓打成一片,得以更深入地体察中国的民众生活。凯特还喜欢收藏中国古典家具,研究这些家具所使用的木材,以及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方式。

1941年,因为日本侵华战争的战乱,他带着收集的家具以及古董回到了美国。战争结束后,凯特开始撰写文章,回忆他在中国的这段经历。凯特自己承认,他离开中国是一个痛苦的抉择,回到美国后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只好把时间花费在研究中国的主题上。1948年,凯特出版了《中国家用家具》(Chinese Household Furniture),书中收录了112件家具,对其尺寸、材质、年代等情况进行详细描述。1946年2月,布鲁克林博物馆举办了中国明清珍贵家具展览,这些家具大多都是凯特及其在京友人的个人藏品。

在1940年代末至1950年代,凯特通过《美好家园》(Home and Garden)杂志发表了一些研究中国硬木家具的文章。1952年,他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在华回忆录《丰腴年华》(The Years that Were Fat:Peking 1933-1940),凯特将自己亲身体验到的真实中国介绍给西方世界。

凯特的《中国家用家具》及《丰腴年华》这两本书的插图,基本上都出自女摄影师赫达·莫里逊(Hedda Morrison,1908-1991)之手,她的《洋镜头里的老北京》一书已经有中文版发行。

凯特的著作激励了许多后来的作家和研究者,他们积极投身于对中国古董的研究工作。传记作家包德维奇(Fergus Bordewich,1947-)和罗特(John Roote)还出版了关于凯特的传记。莎拉·韩蕙女士还在著作中详细介绍了凯特在北京的收藏作品。

1.3 莎拉·韩蕙

西方写中国家具最多的人,应该首推莎拉·韩蕙女士(Sarah Handler)。她是前美国加州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馆刊《中国古典家具学会季刊》的主要作者,也是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赏》英文版的主要译者(图2)。

她出版的《中国古典家具的光辉》和《中国建筑中的明代家具》,被西方学者誉为“生动地引导我们穿过中国宅院、花园、文学和诗歌,完美地讲述了审美的过程。”韩蕙在著作中阐述,从席子到椅子是中国家具的革命,明式家具中充满了包豪斯精神。

韩蕙认为:艺术作品丰富了西方人的生活,给人们带来了快乐,同时也开拓了人们的视野。明式家具是特别的,因为它是功能性的艺术,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你不仅仅可以凝视它,而且还能和这些艺术品直接接触,就好像它们是有生命似的。

1.4 安思远

安思远(Robert H. Ellsworth,1929-2014)的收藏涉猎广泛,包括中国家具、文玩、书画、瓷器、玉器、珍本书籍以及日本、印度、东南亚等地的艺术品收藏。安思远与中国家具结缘,主要有两个因素:

其一,他在1946年前后结识了庞耐女士(Alice Boney,1901-1988),在庞耐的提携下,安思远走上了艺术品收藏的道路。庞耐还推荐安思远到旅美学者王方宇(1913-1997)那里学习中文,安思远的中文名字就是王方宇给起的。

其二,安思远于1950年到夏威夷服兵役,适逢艾克夫妇刚从中国回到这里任职,并于1952年举办了中国家具展览。安思远后来曾在著作中感谢艾克多年来的提携。另外,夏威夷还是近代中国人移民海外的主要目的地和中转站,是美国汇集中国家具的一块宝地。

1960年代,安思远不断扩充自己的私人收藏,很快就成为西方世界收藏和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品的领军人物。1971年,安思远结合多年来对中国家具的研究,继艾克之后出版了《中国家具:明清硬木家具实例》。

与艾克的著作不同,安思远在书中从艺术的角度讲述了中国家具的发展历史,并对明朝之前家具的“潜行”阶段加以讨论,认为宋代的文学与绘画对这一时期的家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书中梳理了坐椅的演变过程,认为佛教中国化对中国椅子和床的演变起到了推动作用。安思远还提醒我们,家具用木材需要纳入一个更大的文化视野去考察。因所用木材种类的不同,家具产生了不同的制作风格及人文情怀,其次才是后面收藏市场的价格问题。他认为,美感或价值并非取决于木材,有远见的藏家购买的是家具,不是木材。

美国收藏家柯惕思(Curtis Evarts)评价说,安思远的眼光、热忱、不懈努力与大方贡献,成为中国家具鉴藏界今后继续发扬光大的基础(图3-图5)。

今天,中国古典家具的收藏在国内外已蔚然成风,在热热闹闹的市场背后,业内学者更应该以安思远作为榜样加以自省,从中国哲学的源头和灵性的角度去寻找家具之美,使家具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1.5 柯惕思

美国人柯惕思(Curtis Evarts)的中文名字拜受于王世襄。他从1990年代开始专事中国家具的研究、收藏和经营,在1990~1996年任职于美国加州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馆长期间参与策划了中国古典家具的收藏。美国加州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由罗伯特·伯顿(RobertBurton)创立于1990 年,对中国家具进行了认真、系统的研究,发行了十六期《中国古典家具学会季刊》,1994年博物馆闭馆,馆刊停刊,藏品被拍卖。

柯惕思与世界各地收藏中国古董家具的博物馆、国际拍卖行、收藏家、学者多有接触及交流,再加上自己勤奋钻研,累积了深厚的经验和资讯。此外,他还一手创立了国际性的中国古典家具网站,传播中国古典家具文化(图6-图7)。

■图1 凯特先生

■图2 莎拉·韩蕙女士

■图3 安思远先生

■图4-5 安思远位于曼哈顿第五大道的私人寓所,实际上就是一座中国明清家具博物馆

■图6 美国加州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

■图7 柯惕思先生

■图8 古斯塔夫·艾克先生

■图9 明清家具研究著作《中国花梨家具图考》英文版,1944年出版

■图10 古斯塔夫·艾克先生与其中国太太曾佑女士

■图11 杨耀先生

■图12 陈增弼先生

2 明清家具研究:中学

如果说20世纪中叶前中国明清家具的研究中心在西方,那么20世纪80年代开始则逐渐转向中国。从1980年代到21世纪初期,中国明清家具的研究角度更加多元且成果丰硕。自1980年代以来,对明清家具的研究与收藏成为中国传统家具研究领域最热门的焦点之一,也是海内外中国明式家具收藏研究的“黄金时代”。从学者到收藏家纷纷出版学术著作与鉴赏收藏画册,创办明清家具博物馆,明清家具从过去的宫廷王府与大户人家走向了已经逐步富裕起来的中国普通大众消费人群,并且受到了国际艺术品收藏界的追捧。

2.1 早期研究学者

纵观中国明清家具的研究历程,20世纪有三位学者的贡献具有里程碑意义,他们是古斯塔夫·艾克、王世襄和陈增弼。这三位学者分别从不同学术角度将明清家具研究推向深入。艾克主要从西方汉学与构造工艺美学入手,王世襄主要从鉴赏工艺方面去总结归纳,陈增弼则更多地传承了艾克与杨耀学术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借助新的考古材料去研究与开展设计实践。他们呈现出两种不同的传承方式,艾克、杨耀、陈增弼是学术的代际传承,王世襄、田家青是亦师亦友的师徒关系(图8-图18)。田家青设计的龙韵钢琴,将琴的谱架改为中国的扇面造型,琴凳则采用了板足式古琴桌的造型(图19)。

此外,当代中国明清家具研究领域的南派与北派的代表性人物如苏州的濮安国、北京的朱家溍与胡德生也是非常重要的学者(图20-图22)。

此后,一批学者也崭露头角。例如北京的马未都与天津的马可乐,香港的伍嘉恩与赵广超等。

早在1940至1950年代,香港就因便利的国际交流渠道成为中国古典家具研究者的聚集地(图23)。

1987年,伍嘉恩(1949-)创办了嘉木堂博物馆,延续王世襄的明式家具收藏文脉,专门收藏黄花梨明式家具,同时建立修复工厂。伍嘉恩与工匠们每天面对明式经典家具,历经多年研习和不断实践,从藏家逐步演变为学者,开始著书立说。近年来,她出版了《明式家具二十年经眼录》《木趣居——家具中的嘉具》等数部著作,成为新一代的明式家具专家。

赵广超是另一位研究明清家具与建筑的香港学者,从《国家艺术—— 一章木椅》到《不止中国木建筑》及《大紫禁城》,以图文互动、雅俗共赏的视觉风格成为中国传统家具与建筑研究中别具一格的著作(图24)。

■图13 陈增弼为钓鱼台国宾馆设计的明式架子床

■图14 陈增弼著《传薪—中国古代家具研究》

■图15 王世襄先生

■图16 王世襄著《明式家具研究》

■图17 田家青先生(左)与王世襄先生

■图18 田家青设计家具作品集《明韵》

■图19 田家青设计的龙韵钢琴

■图20 濮安国先生

■图21 胡德生先生

■图22 朱家溍先生

■图23 明清家具研究学者与收藏家伍嘉恩

■图24 赵广超著《国家艺术—— 一章木椅》

2.2 中生代研究学者

近年来云南昆明的沈勤(1958-)从明式家具文化特质的角度进行研究,著有《明式经典家具文化研究》,通过探索明式家具如何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逐步演变为明式经典家具的过程,揭示明式家具的文化特质。

江南无锡的乔子龙(1964-)作为一个出生于造园木匠世家的建筑设计师,则通过个人的设计实践潜心研究明式家具的构造,用大量的精准手工制图分析明式家具的构造原理,探讨合于道统的木作构造之法——“家具文法”。他把王世襄对明式家具的“十六品”用形象精准的三维立体图表现出来,编写出版了《匠说构造:中华传统家具作法》与《匠意图制:传统家具标准制作图稿》,把明式家具以现代工艺标准绘制成等大图纸,从样形、榫卯、尺寸等角度进行图析,填补了明清家具研究领域的空白(图25)。

2.3 新生代研究学者

在新生代学者中,广东中山的马书(1980-)从明清家具的驻厂职业设计师起步,2005年创立了个人工作室——跳雨山房,2006年设立“桐荫余地”中国古代家居艺术空间。他的作品由道入器,仰望古逸,各式各样的当代中式椅子陈列在工作室内,每一把椅子的诞生,都离不开马书对古典文化的感悟,每一个名字都美得像首诗。他将自己设计的家具定义为“器”,而非“具”。每项设计限量生产十件,主要定位于收藏级的精品。他所设计的中式家具,散发出古典意韵,却属于当代时空。他师法宋、明,摒弃清代的精细雕刻和浮夸风格。马书设计的每一把椅子,都离不开他对古典文化的感悟,宋韵椅就是一件代表作品。他特立独行地在“坐观”系列中呈现了他对文人家具的解读。他说,不同的个人审美观将导致其对实体根据偏好进行改动,然而材质、色泽、粗细等“失之毫厘”的变化,都可导致整体气质“谬以千里”(图26-图27)。

3 中国传统家具博物馆的创办

在国际收藏家惊叹中国古典家具之美并蜂拥收藏过后二十年,中国国内明式家具的收藏界才逐渐苏醒,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都陆续专门开设了明式家具展厅。同时,一批民间私立明清家具博物馆也在在1990年代后纷纷创办,经典的明清家具再次回到国人的视野。对中国古典家具研究来说,终是一件大喜事。

马未都(1955-)于1996年创立的观复博物馆,设有陶瓷馆、家具馆、工艺馆、门窗馆和油画馆,常年举办各类展览。观复博物馆家具馆分六个展厅,陈列了明清珍贵家具共一百多件(图28)。展厅按照家具的材质划分,设红木家具展厅、紫檀家具展厅、黄花梨家具展厅、鸡翅木家具展厅,并设有古代书房“渠清书屋”实景陈列。

马可乐(1948-)于2011年建立的可乐马古典家具博物馆,是国内首家以中国古典漆木家具为收藏主体的博物馆。在展馆中可以看到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家具珍品,其中不乏孤品。展出的古典家具大致分为椅凳、台案、床榻、屏风等种类。整个展厅以家具的时代为线索,充分展示了漆木家具在不同时期造型、雕刻、绘画等方面的差异,直观反映了时代风貌和审美取向(图29-图30)。

此外,浙江宁波的何晓道(1963-)于2004年创办的宁海十里红妆博物馆,专门收藏江南婚嫁家具与民间家具。北京的刘传生(1961-)于1997年创办的万乾堂古典家具博物馆,专门收藏中国大漆家具。2011年3月,由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戴向东教授主持设计、东莞诺华家具有限公司出资创建的诺华·中国家具博物馆,是中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含括“商周秦汉、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直到当代”各个历史时期家具藏品的大型家具博物馆,目前已经成为广东省的5A级旅游景点(图31)。

这些博物馆都对中国传统家具的研究与展示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图25 乔子龙著《匠说构造 中华作法传统家具作法》

■图26 马书设计的“宋韵”椅

■图27 马书著《坐观》

■图28 明清家具研究学者马未都

■图29 宋元明家具研究学者马可乐先生

■图30 宋式壶门式直掌条桌:马可乐收藏的这件作品,最早可追溯至宋元时期

■图31 诺华·中国家具博物馆陈列的明清家具

4. 明清家具研究的推陈与创新

通过对中外学者明清家具研究脉络的梳理,在前辈专家们的学术成就基础上,拓展新的研究方法,注重“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依然非常重要。在当代中国家具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有很多人在著书立说时,仍然倾向以文人的雅玩赏析的眼光,用文学词汇来描述家具,侧重古典文献的考订、简单器物的比较、雕刻装饰图案的分析,这些无疑是不够的。我们不能停留在对明清古典家具玩赏的层面,那种仅说明某件家具年代、材质、样式、工艺、纹饰装饰等的具体描述,不是学术研究的全部。

清代山水画家石涛(1642-1708)有一句名言:“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他还在《画语录》中提出“借古以开今”。因此,对中国古典明清家具的研究必须对当代中国与世界家具设计创新有所推动。我们必须“法古创新”,走出思维定势,开拓视野。中国古典家具体系对20世纪世界家具的发展起到过非常关键的作用,以中国古典家具作为原型进行再创造的西方建筑师与设计师不胜枚举,这些也应该对当今中国的家具创新设计有所启迪。

我们可以预测,未来中国明清家具的研究必然会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一些新的课题,如民间民俗家具、软木家具、竹藤家具的研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家具之间的风格与工艺的研究;中国传统家具的传承与当代中式家具创新的研究等课题会不断出现。另外,传统家具研究的一般规律更加明确。把不同国家博物馆与个人收藏的明清家具进行全方位系统地整理,建立一个更加全面、完整、科学的中国明清家具大数据库,有利于研究、保护与再创造。保护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工艺是每一位研究者的责任,现代科技发展一日千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对中国传统家具在当代的设计方法、生产方式、审美倾向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只有采取与时俱进的态度,才能够在解决理论研究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艺术美学、科学技术、材料工艺,设计制造出符合时代特色、有当代中国气度的家具,开创现代中国家具艺术风格的新时代,在21世纪世界家具艺术史中重塑中国家具的辉煌。

猜你喜欢
古典家具凯特家具
凯特数码印花
凯特数码印花
凯特数码印花
家具上的“神来之笔”
现代家具创新化研究
凯特的小店
向日常生活敬:2018danishdesign MAKERS家具展
中国古典家具赏析
传统茶文化对古典家具艺术形态的影响
古典家具融入现代生活的理念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