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浸濡活动课程开发

2021-03-11 06:02
未来教育家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基地课程

课程开发背景

2005年,新智读书会开展《走在行知路上》新书导读,并邀请杨瑞清校长赴新加坡讲学,由此行知教育在新加坡广为传播。受其影响,2005年5月,新加坡南洋小学王梅凤校长带领46名小学五年级学生来行知小学开展17天的文化浸濡课程。这给了新加坡学生深刻的文化体验,新加坡培群学校退休校长陈经源全程亲历,盛赞“这是令新加坡学生大开眼界的真正意义的文化之旅”。

此后,行知小学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形成了目前比较成熟的“融进行知文化、亲近乡土文化、触摸南京文化、领略长江文化”的课程架构,吸引了美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的青少年来此开展文化浸濡活动。

课程开发理念

(一)让教育回归生活

生活是教育的根本,教育应回归生活。中华文化体验课程其服务群体主要为境外学生,在中国学生除学习常规课程外,还要生活在行知基地,因此,衣食住行的安排与保障尤为重要。陶行知说过,“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学生在基地的衣食住行皆是课程,生活即教育。

(二)注重体验,文化浸濡

中华文化体验课程,不仅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提升实践能力,更要用中国文化的精神去影响和感染学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中国文化之博大与深远。

(三)弘扬主体,自主建构

强调把受教育者当作主体,唤起受教育者的主体意向,激发受教育者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浸濡活动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成为主体自主建构的实践活动。

课程目标与内容

(一)课程目标

中华文化体验课程,紧扣“三维目标”,根据课程要求及学生学情,设置合理恰当的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和感知中华文化,提升汉语口语表达和写作水平;

过程与方法:完成课程提出的各项任务;学习小组合作、实践创新等探究方法,学会自理生活的技能。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境外学生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改变对中国固有的、片面的印象;感受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学习中华文化的兴趣;享受小组合作的成果,分享快乐;感知和平的意义,促进国际交流。

(二)课程结构与内容

中华文化浸濡课程,立足于中华文化,以“融进行知文化”“亲近乡土文化”“触摸南京文化”“领略长江文化”为课程开发思路,共分为传统技艺、传统游戏、文化体验、校本课程四大模块二十余门课程。

中华文化浸濡活动课程

1.传统技艺类

《篆刻》:制作一枚属于自己的印章。

《再生纸》:学习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动手制作一张再生纸。

《捏面人》:学习中国非遗项目之一——捏面人,了解其历史及基本技法,并捏出自己的作品。

《剪纸》:学习对折剪纸的方法,剪一副作品。

《葫芦画》:学习中国非遗项目之一——葫芦画,通过在葫芦上作画,了解其历史及基本技法,制作一个创意葫芦画。

“寻根之旅”夏令营在行知苑举办留影

《画脸谱》:了解京剧脸谱的人物代表及特征,根据自我特点为自己画脸谱。

《风筝》:学习风筝的制作,自主涂鸦并放飞。

《书法》:了解中国书法艺术,学习毛笔的握法和使用,练习简单的汉字书写。

2.传统游戏类

《滚铁环》:感受中国学生的传统游戏,学习滚铁环的方法。

《陀螺》:感受中国学生的传统游戏,学习陀螺的花式方法。

《功夫扇》:感受中国功夫的魅力,学习功夫扇的标准动作,打一套功夫扇。

《翻花绳》:感受中国学生的传统游戏,感受一根绳子的花式变化。

3.人文景观类

古韵江苏:前往距离行知基地20多公里的乌江霸王祠堂,了解2200多年前楚汉争霸的历史风云, 再前往无锡三国城,置身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的情景之中,感受1800多年前的三国文化。

古都南京:(1)伟人足迹——中山陵;(2)探秘之旅——南京博物院;(3)和平之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4)考场风云——夫子庙科举博物馆。

浩瀚长江:走近长江,漫步长江边;捡一枚鹅卵石,留下对长江的记忆——《石头上的长江》。

大美浦口:(1)青奥文化——漫步南京眼。(2)美丽乡村——探秘不老村。

4.民俗文化类

荷文化:《砂纸画荷花》——艺莲苑赏荷花——品读叶圣陶先生的文章《荷花》。

陶文化: 制作青瓷、紫砂陶艺。

茶文化:茶园采茶、观看人工炒茶、学习茶艺、品茶。

节日文化:《“粽”情端午》学习端午节的历史来源,体验包粽子、制作香囊,体验南京端午的“五红”饮食文化。

汉语言文化:(1)《成语故事》:学习成语故事的由来,根据成语制作服饰道具,编一出故事剧;(2)《生活汉语》;针对汉语水平低的学生,从每日活动及生活中中提取出词语,每日学习。

(三)开发校本教材

1.出版文化读本《小朋友·小先生·小主人》。

2.策划编辑出版《中国寻根之旅活动课程指南》,杨瑞清任执行主编,江苏少儿出版社2020年出版。

3.编辑印刷《接龙成语三千条》《中华成语经》《最常用汉字成语经》文化系列读本。

课程资源整合与利用

(一)资源整合

1.自然资源: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历史人文荟萃,名胜古迹众多,是学习中华文化的优势资源。行知基地周边5公里范围内的艺莲苑、农户、长江、老山等是颇具特色的校域资源;南京周边的城市,如苏州、无锡、安徽和县等地,也是课程的区域资源。

2.社会资源:行知基地与周边九华茶厂、西江村社区、艺莲苑、星甸青瓷文化体验基地保持长期合作关系,是中华文化体验课程的社会资源。

3.基地资源:行知基地园内,行知幼儿园、小学、中学也为不同年龄段的国外学生提供了华文交流的资源;基地内部环境优美,8亩茶园、15亩果园以及陶艺、书法、篆刻等教室为课程实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保障。

4.教师资源:行知基地教师来自不同专业且多才多艺,基地根据教师特点和兴趣,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和考核。基地还外聘中华文化传统工艺传承人、非遗传人、民间艺人等作为教师进行授课。

(二)资源利用

1.分析学情

中华文化体验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境外新加坡、马来西亚、澳洲、美国等境外学生。大部分学生可能是第一次来到中国,他们对于中国的印象都来自非亲身经历,可能存在片面的认识,学生的汉语水平也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要提前准备,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开展不同的活动。例如,新加坡五六年级学生汉语水平较好,多增加实践类和探究类课程;澳洲学生汉语水平较弱,多增加语言类课程。

2.资源合理配置

中华文化体验课程,针对不同的学生,每期体验时长7-23天不等。基地本着充分利用资源的原则,根据时间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恰当的课程,以达到课程的最优效果。例如新加坡卍慈学校体验期为23天,便以深度浸濡中华文化课程为主。

3.持续开发课程新内容

中华文化内涵丰富,浸濡课程还有极大的开发空间。持续整合和挖掘基地内外的课程资源,以及中华文化相关的课程资源,我们可以不断开发出新的课程内容,如2017年开发了《“粽”情端午》《石头上的长江》和《我是小药童》等。

课程实施与管理

(一)团队保障

1.基地共20多位教师,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4名教师为硕士学历,具有坚实的教科研素养。

2.由外聘专家团队手把手教教师写文章、做科研,安排教师参加各类培训,以此提升教师上课水平、论文撰写能力。

(二)规范实施

根据课程模块的不同,在教学形式、课时安排、课程要求和课程保障等方面都做了明确的规范要求。

(三)课程管理

1.三级分层管理模式

第一级:行知集团

行知集团成立对外交流中心,主要负责与新加坡等国家教育部、国际友好学校、省侨办等单位对接,确定本年度来行知学校进行中华文化体验的学校名单。

第二级:行知基地、行知小学

行知基地活动部和对方学校共同商定活动计划。确定计划以后,由行知基地后勤部根据学校要求,负责学生宿舍安排和管理、就餐服务、车辆管理等。

第三级:各学校负责教师

基地教师负责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切事宜,包括课程安排、生活所需等。对方学校教师协助基地教师做好学生生活管理,纪律管理等。在体验中国课堂等课程上还有行知小学的教师们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2.课程小组管理模式

成立课程小组,确定负责人,定期开展教学经验总结分享、研课磨课、课程开发等教科研活动。

(四)科研引领

1.行知集团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当代生活场景下的“教学做合一”新探索》为中华文化体验课程建设和评价提供了理论指导。

2.与境外学校开展课程方面的交流与研讨,探索教学方式革新。洪楠楠、朱云勇撰写的《中澳文化碰撞下的“教育火花”——兼谈基地活动教学方法革新》荣获江苏省教学改革案例一等奖,并在《综合实践研究》杂志发表。

3.改变以往所有教师集体教研的模式,根据教师特点和兴趣,划分若干课程小组,由课程组长负责、以课程小组形式,定期开展教科研活动。鼓励一线教师深度挖掘课程内涵,多总结,多反思,加深对课程的理解,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内容、方法等多方面的革新。

(文字整理:张文佳)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基地课程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我的基地我的连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