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俏蓉,李雷勇
(1.太原市中医医院肛肠科,山西 太原 030001; 2.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山西 太原 030001)
功能性便秘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排便周期延长、排便次数明显减少、粪便硬结、排便困难等,为老年群体的多发病、常见病,对老年患者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困扰。老年患者机体功能随年龄增长而逐渐衰退,对于老年人而言,饮食量减少、活动量及体力劳动减少引起胃肠道分泌消化液减少、肠管张力与蠕动减弱、胃结肠反射减弱、直肠敏感性下降等均可导致便秘的发生[1]。研究发现,便秘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还会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严重者可能诱发颅内压升高、心脑血管疾病等[2]。因此,积极治疗老年性便秘非常重要。穴位埋线是传统针灸疗法的延续与发展,利用置入穴位的可吸收性缝线对穴位产生持续性刺激,可以起到调节人体脏腑气血,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3]。采用穴位埋线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的方案,操作简单,疗效持久,近年来逐渐受到患者的认可。本研究对比了中药口服和穴位埋线在老年功能性便秘中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1 一般资料 72 例患者均来源于太原市中医医院肛肠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6例。对照组中男12 例,女24 例;年龄最小51 岁,最大82 岁,平均(69.2±5.6)岁;病程最短8 个月,最长2.8 年,平均(24.9±6.8)个月;排便间隔时间最短3.2 d,最长7 d,平均(3.9±0.9)d;每次排便时间(30.2±5.9)min。治疗组中男13 例,女23 例;年龄最小54 岁,最大86 岁,平均(71.6±3.9)岁;病程最短6 个月,最长2.5 年,平均(23.6±5.4)年;排便间隔时间最短3.1 d,最长7.1 d,平均(4.0±0.8)d;每次排便时间(31.3±5.2)min。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每次排便时间等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实施。
1.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4]中相关内容进行制定,年龄≥50岁;主要症状:排便次数减少,每周排便次数少于3 次或长期无便意;大便干结、多块;排便费力;排便不畅;有排不尽的感觉;需手法辅助排便(如用手按压腹部协助排便等)。伴随症状:面色萎黄无华、眩晕、心悸,少腹冷痛、神疲乏力、胃纳减退、小便清长等。以上主要症状至少具有2 项,且持续时间超过6 个月即可诊断。
1.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症状发作期;未经其他药物、推拿、理疗治疗,或已停止;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能按照要求完成治疗;年龄在50~90 岁之间,性别不限。
1.1.4 排除标准 全身感染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继发性便秘;合并有严重心、脑、肝、肾等脏器疾病;体质虚弱、情绪紧张不能耐受治疗者;有精神病史者;年龄在50 岁以下或90 岁以上。
1.1.5 剔除标准、脱落标准 非治疗原因而未按试验方案完成治疗;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恐惧心理、晕针等或其他原因,自行要求停止治疗;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观察期间出现其他严重疾病无法继续接受治疗或转入其他医院治疗。
对照组给予中药口服治疗,药物组成:黄芪15 g,升麻8 g,当归15 g,党参15 g,陈皮15 g,柴胡10 g,生白术30 g,肉苁蓉15 g,厚朴12 g,杏仁12 g,火麻仁30 g,紫苑15 g,甘草6 g,桑葚子15 g。1 剂/d,分早晚两次服用,每周服用5 d,休息2 d,共治疗4 周。治疗组给予穴位埋线治疗,穴位具体的定位方法参照2006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针刺具体操作方法参照《经络腧穴学》[5]及《刺法灸法学》[6]的操作方法。选穴:天枢(双)、腹结(双)、大横(双)、中脘、肾俞(双)、大肠俞(双)、足三里(双)、上巨虚(双)、支沟(双)。2 周1 次,每次选4~5 穴,共治疗2 次。针具:格兰斯一次性无菌穴位埋线针,赣食药监械(准)20162270287,规格为:0.9×65 mm。可吸收性外科缝线(山东博达医疗用品有限公司,国械准字20173654597)。治疗期间要求患者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1.3.1 症状评分标准 便秘症状评分参照文献[7],排便费力、排便时间、大便性状、排便频率、排便下坠及不尽感、腹痛,每项评分为0~4 分,得分由低到高提示病情由轻到重。
1.3.2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4]制定。有效:用药后2 周内开始正常排便,1~2 次/d,大便软润,排便通畅不费力,伴随症状消除,停药后无复发;好转:用药后2 周至4 周内开始正常排便,1~2 次/d,大便质地软润,但排便时稍有不畅,伴随症状轻微;无效:用药4 周后仍未正常排便,与治疗前比较无变化,甚至更为严重。总有效=有效+好转。每周自发完全排便次数(SCBM):患者认为完全排空的自主排便,正常为≥3 次。
1.3.3 血清肠神经递质 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第2 天采集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5 mL,使用ELISA法检测血管活性肠多肽(VIP),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5-羟色胺(5-HT)。
1.3.4 随访 两组病例治疗后2 个月、3 个月后采用电话随访或门诊复查,统计复发率。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治疗2 周后有效率为77.78%,治疗4周后有效率为77.79%;治疗组治疗2 周后有效率为75.00%,治疗4 周后有效率为94.44%。两组病例治疗2 周后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4 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表2。
表1 两组病例治疗2 周后疗效比较 [例(%)]
表2 两组病例治疗4 周后疗效比较 [例(%)]
两组病例治疗后便秘症状积分中排便费力、排便时间、排便频率、大便性状、排便下坠及不尽感、腹痛及总症状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组治疗后排便费力、排便时间、排便频率、大便性状、排便不尽感、腹痛及总症状积分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3。
表3 两组病例治疗后症状积分评定比较 ( )分,±s
表3 两组病例治疗后症状积分评定比较 ( )分,±s
组别 例数 时间节点 排便费力 大便性状 排便时间 排便频率 排便下坠及不尽感 腹痛 总症状积分对照组 36治疗前 2.82±0.31 2.68±0.69 2.92±0.62 2.76±0.56 2.88±0.32 2.69±0.36 22.26±0.69治疗后 1.89±0.12 1.92±0.35 1.72±0.36 1.80±0.36 1.81±0.26 1.79±0.29 11.25±0.52 t 值 16.786 5.894 10.043 8.652 15.571 11.681 76.458 P 值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治疗组 36治疗前 2.86±0.42 2.71±0.58 2.86±0.56 2.88±0.49 2.91±0.46 2.72±0.29 22.56±0.58治疗后 1.20±0.23 1.22±0.36 1.28±0.42 1.18±0.21 1.23±0.36 1.12±0.35 6.22±0.23 t 值 20.8 13.096 13.543 19.133 15.571 21.121 157.131 P 值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t 值两组治疗后 15.959 8.365 4.772 8.926 7.837 8.844 53.078 P 值两组治疗后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两组病例治疗后血清VIP 较本组治疗前降低,5-HT 水平较本组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治疗后血清5-HT 水平高于对照组VIP 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4。
表4 两组病例治疗后血清肠神经递质水平比较 (±s)
表4 两组病例治疗后血清肠神经递质水平比较 (±s)
组别 例数 时间节点 5-HT(ng/L) VIP(μmol/L)对照组 36治疗前 79.26±10.26 43.26±3.26治疗后 96.13±11.38 34.26±2.18 t 值 -6.606 13.769 P 值 0.001 0.001治疗组 36治疗前 80.21±11.33 43.18±2.98治疗后 120.09±12.68 29.62±2.06 t 值 -14.072 22.458 P 值 0.001 0.001 t 值两组治疗后 -8.438 9.282 P 值两组治疗后 0.001 0.001
两组病例治疗2 周、4 周后每周自发完全排便次数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明显增加(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2 周后每周自发完全排便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61,P=0.055),但两组治疗4 周后每周自发完全排便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18,P=0.001)。结果见表5。
表5 两组病例治疗2 周、4 周后每周自发完全排便次数比较 (x ±)s
2.5 两组病例治疗后2 个月、3 个月后随访复发情况比较
两组病例治疗后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治疗2 个月后复发5 例,复发率13.89%;3 个月复发5 例,累积复发率27.78%。治疗组治疗2 个月后复发2 例,复发率5.56%;3 个月复发0 例,累积复发率5.56%。两组病例治疗2 个月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24,P=0.233),但治疗3 个月后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χ2=6.4,P=0.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中医学对便秘的认识由来已久,古籍中记载的“大便干”“大便难”“阴结”“阳结”“脾约”等均属“便秘”范畴。历代医家对于便秘病因病机的认识大多集中在胃肠积热、气机郁滞、阴寒凝滞、气虚阳衰、津亏血少。《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上受胃家之糟粕。”历代文献记载“夫肾主五液,……津液亏少,故大便燥结”“肺移热于大肠则便结,肺津不润则便结,肺气不降则便结”“诸气怫郁,则气壅于大肠,而大便乃结”等,指出了虽然便秘的主要病位在大肠,但与其他脏腑关系密切。老年人特点为脏腑渐衰,功能减退,气血两亏,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血虚则津枯肠道失润,甚则致阴阳俱虚。阴亏则肠道失荣,导致大便干结,便下困难;阳虚则肠道失于温煦,阴寒内结,导致便下无力,大便艰涩[8]。譬如《景岳全书·秘结》中提到:“秘结证,凡属老人、虚人,……多有病为燥结者,盖此非气血之亏,即津液之耗。”针对老年便秘,历代医家更是根据其病程长短、虚实主次及自身特点,创立了大量有效方剂及针灸、贴敷、药摩、熏洗等多种治疗方法,同时强调治疗上需认清老年人体质病机特点用药,不可妄用攻伐之药,以防闭门留寇。
穴位埋线具有治疗间隔时间长、治疗次数少、远期疗效佳等特点而为广大患者所接受,已成为针刺疗法的进一步延伸。埋线使用的线体为胶原蛋白材质的可吸收性外科缝线,线体埋入穴位后,经过软化、分解、吸收等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对机体发出各种能量和信息刺激,这些信息主要通过经络系统来传递,最终发挥对便秘的治疗作用[9]。埋入穴位的线体最终代谢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对人体组织无毒性作用,但过敏体质及瘢痕体质者禁用[10-11]。天枢为大肠募穴,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配背俞穴大肠俞疏通大肠腑气,腑气通则大肠传导功能正常。支沟宣通三焦气机,三焦之气通畅,则肠腑通调。腹结穴有理气行血、行郁破结之功效。大横穴为足太阴脾经与阴维脉之交会穴,具有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背俞穴是脏腑气血汇聚之处,具有补益肾气、强腰健骨、延缓衰老的作用。中脘为胃之募穴,胃气所聚;又为小肠、三焦、胃经、任脉交会穴,小肠分清泌浊,三焦为水液通道,胃经多气多血,任脉总调一身阴经气血;中脘还是腑会,六腑精气所会。中脘与脾胃系统联系密切,为脾胃系统疾病治疗之要穴。正如《循经》一书对中脘功效的总结:“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足三里为胃下合穴,为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常用于治疗胃痛、恶心、呕吐,以及腹胀、腹痛、便秘、腹泻等。《素问·针解篇》说:“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研究证实,刺激足三里穴可以提高胃肠动力,刺激胃肠蠕动,促进肠道的节律运动[12]。
本研究结果发现,两组病例治疗2 周后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4 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病例治疗2 个月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3 个月后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两组病例治疗2 周、4 周后每周自发完全排便次数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明显增加,两组治疗2 周后每周自发完全排便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治疗4 周后每周自发完全排便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治疗后便秘症状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组治疗后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穴位埋线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远期疗效优于单纯中药口服。本研究结果还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后5-HT 升高、VIP 下降,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提示穴位埋线可有效升高肠道兴奋性神经递质5-HT 表达,促进胃肠道运动功能的恢复,下调抑制性肠神经递质,减少其对胃肠道运动功能的影响。
综上所述,穴位埋线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不仅可以提高其临床疗效,有效减轻患者的便秘症状,还可以调节肠道神经递质表达水平,疗效显著,复发率低,值得进一步临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