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静
(东北育才学校)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使命和任务在于提升和维持学生积极发展的环境,使广大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使其内心世界的丰富、精神生活的充实、潜能的发挥与人生价值的树立。从目前的整体状况来看,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的问题,很大一部分是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发展性问题。如学习能力低引起的学习困难,挫折承受力低而导致的情绪易波动等,属于学生正常心理发展中有可能出现并可以被理解的问题。
针对学生的这些共同成长课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重点。而团体心理活动课程以团体动力学、社会学习理论、人际交互作用分析理论、人际沟通理论等为理论基础,强调体验式、互动式学习,感悟式成长,重视在团队人际互动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成长,非常适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需求。
团体心理辅导种类繁多,依据成员构成及活动目标的不同可分为辅导与心理教育团体、咨询与人际问题解决团体、心理治疗与人格重建团体、任务完成与活动体验团体等。一般中小学的团体心理活动课程多属于辅导与教育或任务与体验类团体活动,其成员人数较多,所选择的主题倾向于发展性或共同性的内容,有针对性指向个人的部分涉及较浅,且活动时间和团体持续的长短受多种因素制约。
在学校组织的团体活动中,就其目标及所针对的学生群体可分为以下三种。
这类团体活动是用来处理学生在校生活情境中所出现的公开冲突、恶性事件、应激反应等情况,如特殊学生相处、自伤自杀事件、灾后救助等。通过组织以友好相处、适应调节为目的团体活动,来促进沟通、化解误会,提升信心与抗挫力,平稳过渡,重建和谐安全的心理环境。
这类团体活动是用来帮助学生面对个人所面临的困境,如被孤立、抑郁焦虑、学业成绩差、父母离异等。通过让同学之间分享彼此相似的处境、澄清及修正错误的想法或扭曲的认识,借助正向的认知行为模式演练,帮助特殊学生减低孤单或悲伤自责的情绪、改正偏差的信念,学习适应的行为,增进生活适应能力,以克服所面临的个人困境。这类活动的不同在于团体成员具有特定性,针对个体内在领域接触较深,根据学情状况配合个案辅导会有更深入有效的帮助。
这类团体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增进学生的个人和社会发展,引导学生针对日常生活事务中的某些方面,探讨自己的感受、想法和行为,如社交技巧、学习适应、青春期情感、理想信念等内容。运用预演、教导、示范、反馈、个别指导、作业、奖惩等技巧帮助学生排除情绪困扰、增进适应能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助力学生个体成长。
团体辅导是一门专业的知识,在理论依据、逻辑关系、科学评估等方面有着自己的专业理念和操作技巧。团体心理活动课程的主要受众群体是普通学生,在主题导向、活动设计、训练指导、讨论分享等方面要充分考虑学情特点、认知发展、教育环境等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有效的规划与实施。
游戏作为中小学团体辅导活动的载体,深受学生的喜爱与认可,以至于很多人片面地认为“团体辅导就等于玩游戏”,这有悖于团体辅导的初衷与理念。团体心理活动要遵照团体动力学原则,选择恰当的主题,同时活动设计要有明确的理念、清晰的目标,还要考虑应用途径与效果评估等方面,科学合理设计实施方案,时长控制在90分钟。
不同学段的学生认知发展与成长需求不同,同一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的团队氛围,即使同一班级也会在共同特点中存在个性差异。所以,不同受众对象的学情分析很重要,在辅导方法、活动方式、发展过程等要做到因材施教。这就对授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提出了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基本功、学科素养、辅导经验、活动能力等方面不断精进。
促进教师全人发展的有效路径是:营造群体共振的文化场域,即通过名师工作坊、研修共同体、创新实验区等形式,实现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与自我反思的深度融合。我们曾力图从实践—反思理论、阶段发展理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成人学习理论、培训经验圈等经典理论中寻找教师发展的理论基础与解释框架。事实上,任何一种理论都难以全面、明晰地回应教师发展的诸关系、诸要素、诸情境以及诸动力。法国学者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惯习”论在当代社会学理论中独树一帜,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它为教师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具有很好的解释力。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团体心理活动首要在意的是学生的体验,活动侧重在通过小团体的互动体验,觉察个人的长处、弱点、偏见以及他们可能对他人产生的影响,在交流与分享中促进个体的学习和成长,学会了解、悦纳自我,学会欣赏、尊重他人,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团体心理活动课程是系统的,不是经验的。活动中团队氛围的创建、团体历程的推进、辅导理念的优化巩固等都需要教师具备丰富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结合自身优势特点与实践经验,在观察、引导、评估等各环节中恰当选择并整合运用多种心理学专业技术。
团体心理活动课程对授课教师个人素养、专业能力、教学水平的要求是较高的。教师需要接受专业系统的团辅培训,熟知必备的理论知识,掌握基本的领导才能与专业技巧,具有参与团辅、深入体验的丰富经历。
团体辅导需要安全、稳定、彼此信赖的心理环境,教师的亲和力、凝聚力、课堂驾驭能力等对于创建信任和谐的团队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的个人魅力与专业素养有赖于个体的自我觉知与成长意愿,需要教师个人有着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健康的自我形象、敏锐的自我意识和终身学习的反思能力。只有对自己的身体、心理和精神等各个方面有着清晰的知觉,才能对学生的状态做出准确的判断、给予恰当的回应和专业的引导;只有教师具备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才能够认识、理解、悦纳、相信、完善自己,适时有效地推进个体交流与分享,增强学生的自觉和自信,促其实现自我成长。
作为团体活动的领导者,教师需要时时涵养自我、提升内在修为,明确自身的角色界定与职能取向,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灵活运用领导策略,通过引导、激励、催化、整合等手段,帮助学生实现良好、正向、适宜的成长转变。
首先,教师是课程的经营者。团体心理活动课中,塑造一个开放、温馨、自然、无压力的活动氛围,才能实现关系的建立、情绪的表达、领悟的形成。教师与活动、活动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等都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细心经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需求不同,规范和标准的维系、运作和动力的发展都需要教师提供适时的刺激与必要的信息来促进和推动;活动中的生成事件、突发状况、学生的状态反应、主题理念的导向等等,一切人事物的各种环节、各种细节的洞察与运作都是需要教师用心打磨、仔细盘算。
其次,教师是活动的协调者。每个年龄阶段、每个班级群体的学生在态度、个性、行为方式与价值观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性、复杂性,集体凝聚力、学生开放度、讨论分享的争执、关注焦点的偏离等都需要教师的适时介入与调和。例如:“甲同学是这样想的,而这位乙同学有不同的意见,经过刚才的讨论后,我发现大家的想法很接近,就是……,不知甲、乙两位同学觉得如何?愿不愿意再说说看?”诸如此类,打破僵局、化解冲突、达成共识,促进人际情感、发展和谐氛围,鼓励个体多元、弹性的成长。在团体活动中,学生能否意识到他人对其行为的期待和标准、学会克制自己不适宜的欲望需要教师的引领与指导,通过活动体验自我与他人协调整合的社会化过程,学习利用成熟的被接受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习得社会生活能力与技巧。
最后,教师是信息的捕捉者。学校团体心理活动课程与其他类别团体辅导的区别在于,教师在课堂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一般不配备协同领导与观察员。对于教师而言,既是指挥官也是体验者,还要练就从多种途径收集信息、评估效果的本事,保障心理辅导的针对性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前的主题设定、活动的选择与设计、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课后意见的反馈与效果的追踪等,从计划、执行到检验,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教师有据可依、有理可讲,这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细致的觉察力、通观全局的驾驭力和逻辑严谨的综合分析能力。教师可通过自我反思、学生反馈、同行听评课、问卷调查等途径来评估一节团体心理活动课;通过活动后记对课堂氛围、教学环节、技术运用、学生表现等加以观察、记录、反思及分析,如学生的发言频率与次数、发言的内容、言语与非言语的表现等,掌握团体活动的各种发展因素,务必使每个学生、每个过程都能被有效关注。
教师既是团体活动的指导者,也是学生群体活动的成员之一。作为重要的引导者、催化者,教师在积极参与、有效互动中要清楚地履行规范性、协调性、评价性、整合性的功能职责。
团体心理活动课程中,教师需要有效鼓励学生参与体验活动并积极分享交流,还需要观察辨识课堂中生成的动态事件,注意并描述学生的行为、澄清及摘述学生的观点,灵活运用自我表露、共情、开放式的提问等咨询与辅导的心理学技术。此外,实际操作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细节。
一是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时,要积极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需要关注班内一些特殊学生,认真观察他们的活动表现与心态变化,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启发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看法,开发自我、积极讨论,激发其对团体辅导活动的兴趣。
二是适度参与并引导活动氛围的创设,教师要以一个成员的身份参与活动,做出榜样的同时也要注意冷静观察与细心体会,避免过度的自我开放而混淆角色。还要避免规定动作太多或事无巨细地包办代替,否则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与活动感受。
三是当学生对某些现象难以把握或对某个问题分歧过大时,教师适时提供恰当的解释和想法,不过要避免长篇大论或过多说教。对于活动中产生的冲突要当场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不留隐患。
四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分析总结成长提升的阶段要对事不对人,避免对号入座、贴标签,教给学生正确面对问题。
团体心理活动课程是触及学生心智成长的重要载体,面对着个性、能力、表现、需求各不相同的学生,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提高能力,努力成长为一名学习型、发展型、智慧型的专业教师。
相对于个体咨询而言,团体心理活动课程能够有效地克服耗时多、受众面窄、解决问题单一等弱点,并且能够充分地利用各种资源,通过设立特定的场景活动,利用学生群体间的互动达到集思广益、互帮互助、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同时具有普适性、预防性、发展性、教育性、游戏性等优势,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
团体心理活动课程既可以针对专项问题的社团活动小组,又可以针对几十人的班级群体,使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弥补了学校需求多、专业教师少、个体辅导有限的不足。
团体心理活动课程形式多样、生动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参与热情,减少抵触情绪,也降低了面对真实问题时所产生的压力,使学生更愿意积极、主动、自然地展现自己。
团体心理活动课程有理论、有实践、有体验、有分享,互动中不但有效地影响或改变个体的认知或想法,还可以协助解决原本在同学之间难以解决的问题。每名学生既是受助者也是助人者,在有相互引导的相互影响中多视角地学习,借助群体动力获得成长,提升适应能力,加快个体发展。
班级群体如同一个小社会,有着自己的凝聚力、行事规范、价值遵从等,易于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同学生个体在兴趣爱好、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以及个人心理特征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团体心理活动课程则可以模拟很多生活经历甚至是矛盾冲突为学生提供发展成长的机会,进而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不断累积这种持续终身的社会化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