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雄伟 朱亚峰 张浩
(1. 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人民医院影像科,陕西 延安 716100;2.兴平市人民医院影像科,陕西 兴平 713102)
腕关节由桡骨远端、掌骨近端及腕骨组成,是骨骼最多且活动最频繁的人体关节,且腕关节组织解剖结构复杂,导致损伤后的临床诊断难度高,损伤后如未进行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可在病情延误后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1-2]。本研究分析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在腕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腕关节损伤患者120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疼痛、畸形、关节功能性障碍等症状表现,患者均知情同意。患者男78例,女42例;年龄23~52岁,平均(32.64±4.51)岁;腕关节损伤左侧56例,右侧腕64例,交通事故伤45例,跌倒伤37例,钝器击打伤13例,坠落伤25例。
1.2方法
1.2.1多层螺旋CT扫描方法 采用荷兰飞利浦公司生产的64排多层螺旋CT机扫描,额定电压为120 kV,电流200 mA,扫描时间0.5 s,原始层厚5 mm,重建层厚1 mm,重建间隔0.2~0.5 mm,获取扫描数据后上传至工作站进行图像处理,借助多平面重组、表面成像显示、容积显示、曲面重组方法获取最佳图像效果。
1.2.2核磁共振成像方法 仪器为美国GE公司生产的1.5T超导型核磁共振成像仪,扫描参数设定:层厚5 mm,间距0.1 mm,矢状面选取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2WI参数设定为2 000/80 ms(TR/TE),冠状面选取抑脂技术序列,参数设定为2 200/28 ms(TR/TE)。获取图像后均交由我院3名5年工作经验的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审阅,对比分析多层螺旋CT、核磁共振成像及联合诊断结果。
2.1腕关节损伤检出率 核磁共振成像检出93例(77.50%),多层螺旋CT检出85例(70.83%),联合诊断检出120例(100.00%)。联合诊断腕关节损伤检出率高于核磁共振、多层螺旋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骨折及关节脱位检出情况 联合诊断骨折及关节脱位检出率均高于核磁共振成像及多层螺旋CT。见表1。
表1 三种诊断方法的骨折及关节脱位检出情况对比[n(%)]
2.3移位碎骨折片、隐匿性骨折检出情况 联合诊断移位碎骨折片、隐匿性骨折检出情况高于核磁共振成像及多层螺旋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种诊断方法的移位碎骨折片、隐匿性骨折检出情况
腕关节损伤后可引发关节疼痛及功能活动受限,考虑腕关节损伤情况下多受背伸方向力、尺偏方向力、旋转分力等三维方向力的共同作用,多数腕关节损伤患者表现为混合型损伤,存在着发生腕骨骨折、关节脱位、软骨损伤、移位碎骨折片或隐匿性骨折的可能性[3-4]。临床常用X片平片操作诊断骨关节损伤[5],但不能广泛适用于腕关节损伤患者,特别是对于被动体位者及复合型损伤患者正侧位摄片难度大且腕关节骨性结构发生重叠情况下,不能准确呈现骨折部位和骨折程度[6]。
多层螺旋CT是基于常规CT检查基础上的无创、立体医学影像技术,在循环系统、骨关节及心脑血管疾病诊断中普遍应用[7]。多层螺旋CT扫描在腕关节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可准确反应腕关节损伤后的脱位和腕骨骨折情况,但单一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时,并不能准确发现细微骨折,易导致腕关节轻度损伤患者的误诊和漏诊[8-9]。核磁共振成像及技术属于断层成像方式的一种,可通过磁共振现象获取人体电磁信号并进行人体图像重建,同CT扫描具有共同点,均可显示物理量的密度空间分布情况,可获取任何方向的断层图像[10]。核磁共振成像可通过腕关节受损骨骼组织和周围组织的对比而进行病灶位置及相关信息的提升[11]。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可清晰显示患者骨折线,利于发现多层螺旋CT不足检测出的细微骨折情况,从而获取更佳的腕关节损伤诊断结果[12]。单一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于移位碎骨折片的检出率不高,且核磁共振成像属于二维成像方法,成像质量并不高,可能造成细微碎骨折片和隐匿性骨折的漏诊[13]。而借助于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腕关节损伤,有效弥补了核磁共振二位成像的不足并通过多层螺旋CT的三维立体重建获取更为全面的影像资料,在对细微碎骨折片进行准确显示的同时,可获取更为全面的损伤病灶位置信息,降低漏诊率[14]。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诊断腕关节损伤检出率、骨折、关节脱位、移位碎骨折片、隐匿性骨折检出情况高于核磁共振、多层螺旋CT(P<0.05)。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用于腕关节损伤的应用价值高,且可对骨折、骨关节脱位、移位碎骨折片、隐匿性骨折情况进行准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