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胱抑素C预测脑血管介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价值

2021-03-11 00:40:18韩慧刘亚民
贵州医药 2021年2期
关键词:植入术脑血管病二聚体

韩慧 刘亚民

(1.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介入血管科,陕西 西安 710043;2.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科,陕西 西安 710000)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是因为循环障碍,而循环障碍与颈椎动脉闭塞、狭窄相关[1]。介入疗法由于微创、痛苦小、康复快等优势,在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备受青睐[2]。但介入术后脑血管再狭窄十分不利于患者远期预后。胱抑素C、D-二聚体与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后再狭窄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有关,本研究探讨分析D-二聚体、胱抑素C预测脑血管介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我院实施脑血管支架植入术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0例,其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50~77岁,平均(60.2±8.8)岁;血管狭窄60%~95%,平均(75.6±11.5)%;脑梗死5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0例、椎基底动脉狭窄10例。纳入标准: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经DSA造影检查,按照诊断标准[3]确定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有介入治疗指征;依从性良好且配合随访观察12个月以上;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冠心病、糖尿病、恶性肿瘤、血液疾病、术前7 d用过抗血小板聚集或者抗凝药。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第2天以及血管介入术后第3天,采集5 mL空腹静脉血,分别置于柠檬酸钠真空采血管内(离心10 min,3 000 r/min,分离血清,并在2 h内进行全自动凝血分析,测定D-二聚体水平,检测方法为乳胶免疫比浊法,参考范围<300 μg/L)、促凝剂加分离胶真空采血管内(离心10 min,3 000 r/min,分离血清,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胱抑素C,检测方法为颗粒增强透射免疫比浊法,参考范围0.5~1.0 mg/L)。

1.3观察指标 介入术后按时复查,经颈动脉血管超声提示为疑似再狭窄的患者,结合DSA造影予以进一步证实,若支架内狭窄超过50%,则视为术后再狭窄。统计术后12个月内再狭窄的病例数,分析未狭窄者与再狭窄者的D-二聚体、胱抑素C水平。

2 结 果

2.1脑血管再狭窄发生率 所有患者脑血管支架植入术治疗后12个月内血管狭窄14例(14.00%)。未狭窄患者男42例,女44例,年龄(60.1±8.9)岁;脑缺血发作史7例,脑卒中病史1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5例,脑梗死42例,椎基底动脉狭窄9例;血管狭窄程度(75.4±10.6)%,BMI(25.5±3.6)kg/m2。再狭窄患者男10例,女4例,年龄(60.3±8.5)岁;脑缺血发作史1例,脑卒中病史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5例,脑梗死8例,椎基底动脉狭窄1例;血管狭窄程度(75.7±10.9)%,BMI(25.6±3.7)kg/m2。两组术前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D-二聚体、胱抑素水比较 术前,未狭窄与再狭窄患者D-二聚体、胱抑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未狭窄患者D-二聚体、胱抑素C变化不明显(P>0.05),再狭窄患者D-二聚体、胱抑素水平均上升(P<0.05),且高于未狭窄患者(P<0.05)。见表1。

表1 未狭窄与再狭窄患者D-二聚体、胱抑素水平对比

2.3多因素分析 术后脑血管再狭窄的独立高危因素为术后3 d的D-二聚体、胱抑素C水平过高(P<0.05)。见表2。

表2 介入术后再狭窄Logistic多因素分析

3 讨 论

再狭窄一般为脑血管支架植入术后3年内,再狭窄风险大约为10%~30%[4]。本文研究结果发现,介入术后再狭窄率为14.00%。说明脑血管支架植入术后具有较高的再狭窄率,十分不利于患者预后。脑血管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血栓形成、高凝血;(2)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严重、增长过度[5];(3)炎性反应[6];(4)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增殖过度,并最终转移到支架之内,加之血管收缩强烈,使得新生内膜快速过度增生,最终形成血栓[7]。诸多因素共同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介入术后再狭窄风险。

二聚体主要被临床用来评价纤维蛋白溶解情况[8],一般情况下健康人血清D-二聚体水平偏低,一旦血液之中的D-二聚体水平升高,则说明人体纤溶亢进、纤溶活性不断加强,极易引起血栓形成[9]。而胱抑素C是一种蛋白质,稳定表达于人体组织中,一旦胱抑素C水平紊乱,就会引起表达失衡,对于细胞外基质而言,就会打破其降解与生成之间的平衡性,导致血管壁重构,诱发冠脉粥样硬化[10]。所以临床实践认为胱抑素C水平紊乱是诱发冠脉粥样硬化的主因,而冠脉粥样硬化又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11]。在冠脉粥样硬化进展过程中,胱抑素C还参与了炎症因子的释放,加重了炎性物质对血管平滑肌的不良刺激,进而大量分泌半胱氨蛋白酶,使得血管壁外基质严重受损,加快动脉硬化进展[12]。本研究结果发现,术前,未狭窄与再狭窄患者D-二聚体、胱抑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未狭窄患者D-二聚体、胱抑素C变化不明显(P>0.05),再狭窄患者D-二聚体、胱抑素水平均上升(P<0.05),且高于未狭窄患者(P<0.05)。术后脑血管再狭窄的独立高危因素为术后3 d的D-二聚体、胱抑素C水平过高(P<0.05)。提示介入术后脑血管再狭窄与D-二聚体、胱抑素C水平的变化具有密切的关系。

综上,对于实施脑血管支架植入术后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建议临床加强观察并密切测定其胱抑素C水平以及D-二聚体水平。但本次研究样本量偏少,需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植入术脑血管病二聚体
翼突种植体植入术的研究进展
口腔医学(2021年10期)2021-12-02 02:08:06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伴随疾病心理疏导
不同超乳切口联合IOL植入术后视觉质量的比较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中外医疗(2015年16期)2016-01-04 06:51:50
超声扫描心脑血管治疗仪治疗急性脑血管病50例
哈尔滨医药(2015年5期)2015-12-01 03:58:09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两种试剂D-二聚体检测值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值的相关性研究
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植入术治疗青光眼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