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KM 混合教学法在中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研究

2021-03-11 16:01
科技视界 2021年2期
关键词:中医药教学法计算机

白 晶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医学信息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0 引言

高校大一新生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在学生的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对逻辑思维能力、程序设计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培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我校作为全国八个高等中医药大学之一,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鼓励学生积累科学的学习方法,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1]。

我校传统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教师课堂讲解时,大部分内容似乎都能听懂,但课后分析实际问题却无从下手的情况。 目前,亟需帮助学生梳理无序知识点,边点连线形成知识网络,以此提高学习效率。

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我们提出了KM 混合教学法,即将KM 教学法和微课、微视频、慕课等结合, 既能够在宏观上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整体逻辑架构, 又能在微观上针对某一典型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从而在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创思维能力。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KM 教学法是一种将“知识逻辑结构”与“思维形式注记”相结合的教学法[2]。 KM 教学法突出立体化的优化教学内容结构——塔式分层递阶结构, 生成的KM 图,可以有效整合碎片化知识,提升知识结构。

微学习指的是针对某些教学疑重难点内容或教学过程,以短小视频为载体积聚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这种学习内容组块,利用时下多种媒体介质,能够被轻松掌握、存储以及传递[3]。 微学习模式下,学生可随时随地开展学习[4]。

KM 教学法在《结构化学》和《离散数学》等课程中不断总结实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已有的研究仅用于课堂环节,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尚未形成有效的支持,较少站在实践层面系统的展开研究。

国外基于微学习所进行的研究相对较早。理论探索从概念、内容、环境和载体等方面进行。 国内方面,基于我国国情,针对微学习主要从地域特质、资源分类及效果方面展开研究。

2 KM 混合教学法的特点与优势

KM 教学法整合教学内容, 从全局视角建立知识网络,打破传统的按章节平面铺展的演绎结构,使学生即能够在宏观上把握整体知识体系,也能从微观上描述思维的逻辑过程。

微课或微视频是针对某个知识点,以教学视频为主结合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它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通常10 至15 分钟时长,教学内容短小、目标明确,突出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疑点,或反映课题的某个教学环节,集中说明一个问题。

KM 混合教学法将KM 教学法与微学习结合,既可通过KM 教学法的知识逻辑图和思维形式注记图帮学生从整体上厘清计算机基础课各章脉络,又可结合微视频等, 将重难点及一些细节进行针对性讲解,从而将计算机课程中数据模型和算法等知识融合贯通, 即充分发挥KM 教学法的形象性体系结构的优势,又凸显了微课的突出重点解析的长处。 二者优势互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3 教学实施

3.1 研究课程:中医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承担着培养中医药院校学生计算机技能和信息素养的重要任务。怎么打破教材中固有的思路进行自主创新, 培养医药学生计算思维,需要深入思考。

3.2 研究对象:中医药院校本科学生

我校本科学生,大多数是00 后,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是第一代移动互联网原住民。 他们是接收新事物的佼佼者,追求自由、个性独立,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希望被约束,在新媒体冲击下不断创新,得到发展。学生电子媒介使用率高达100%。在这一过程中当然不可避免地对其学习方式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为我们开展移动微学习提供了可行性。

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公共课性质,学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学习的态度和行为都有所偏离,很容易出现懈怠现象。

3.3 实施过程

在中医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指导下,结合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 在深入分析受教群体特征与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基础上, 构建基于KM 教学法的移动微学习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实践,以实验组和对照组多角度评价,验证KM 教学法应用模式的教学效果,以期提高中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水平。

(1)在碎片化学习背景下,把KM 教学法和微视频等新兴教学模式联系起来,在我校计算机基础课大纲的指导下,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VB 程序设计教程》为参考教材,对每一章进行KM 图开发。 同时进行课前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的研究。根据抽点、连线、成网、扩展、概型的教学步骤,对全部知识和每章知识进行架构。例如,对过程分为事件过程和自定义过程,事件过程针对控件对应的事件,自定义过程分为函数和子过程,它的知识逻辑结构图(K 图)。 函数过程中,涉及声明关键字、返回值类型等知识点,函数过程的思维形式注记图(M)。 这样进行知识归纳,以一点带多点,便于学生记忆与应用。

(2)利用c#.net 技术实现KM 教学法的辅助教学平台建设。 用平台呈现整门课的KM 图,通过链接功能,学生可以24 小时通过移动终端使用,展现知识点的逻辑结构路径和知识点。 同时,可以把每个知识点与对应的微视频等资源链接,便于学生实现碎片化时间下和碎片化视域下的微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效率。

(3)应用KM 混合教学法,构建在线预习-课堂教学-在线复习和提升的教学实施过程。 首先利用KM图和微课资源进行在线预习。 课堂教学中,结合课前预习的问题与教师进行交流探讨。 其次,教师讲解重难点,进入分组讨论。 最后,教师再次展示KM 图进行课程总结。 课后教师在教学平台上上传作业,教师提供的资源应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

3.4 教学效果

实践表明,应用KM 混合教学法的学生无论在课堂教学方面还是考试成绩方面,思考更积极,理论知识掌握更扎实,动手时间能力更强,为学生今后展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4 结语

新时代新技术, 使得学生学习行为发生着变化,如今,移动通信如此发达,移动电子设备使用如此普及,只要基于微视频和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的KM+微学习模式的合理设计,教学组织得当,就能更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KM 教学法+移动微学习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融合了碎片化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通过移动微学习的形式获得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突破了教师和学生之间面对面的学习方式,学生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在现代信息和大数据背景下,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实现终身学习的重要保证。KM+移动微学习模式将会不断地完善,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发挥巨大的功能。 KM 混合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的成功实施,对中医药院校理工类课程开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中医药教学法计算机
计算机操作系统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Fresnel衍射的计算机模拟演示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