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问题探究与经验总结
——基于H省试点经验

2021-03-11 01:0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财会学习 2021年7期
关键词:审计报告审计工作资产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引言

自《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方案》颁布以来,H省各级审计机关积极参与,试点工作在全省范围内逐步推进。各地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却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审计项目的绩效,也阻碍了地区自然资源保护以及生态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一、文献综述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一种跨学科的审计类型,主要包括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与领导干部责任审计。其审计内容主要是审计对象的履职情况以及审计覆盖范围内自然资源的资产价值。对于审计对象,部分研究者认为应将地方党政领导作为唯一审计对象,另一种观点则把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主要领导人员也列入其中。过去主要采用观察、询问、查阅记录等传统审计方法。为实现审计全覆盖要求,审计方法也逐步向现代审计方法转变,其中大智移云信息技术以及遥感技术得以广泛应用。例如,通过卫星遥感数据接收系统,能够获得更多的数据,使审计全量分析成为可能。依托智能化系统,根据审计项目特征提取相关领域专家信息,通过互联网进行面谈,使得审计工作的开展更为科学全面。2019年,李兆东从审计主体界定、审计目标选择、审计范围划分、审计人员素质要求等方面较为全面地概括了当前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一些问题。而更多学者们着眼于研究某一特定自然资源的专门审计,根据该项资源特征探究其在审计实施过程中的改进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现有研究多为主要是基础理论框架研究,提出的建议缺乏实际操作性。即使基于某一特定的自然资源审计项目的,也多以理论阐述、规范分析为主,缺乏案例支撑。鉴于此,本文通过对H省2017~2019年的实践工作进行分析,探究其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总结经验与教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我国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工作的对策建议。

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问题与经验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省审计厅先后调派骨干审计人员,深入各市、县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试点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果,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将根据H省试点地区的审计公告以及省审计厅2017-2019年度审计工作报告从审计内容、审计方式、审计公告、审计结果等方面进行加以分析(见表1)。

表1 关于试点区域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实施统计

(1)审计内容因地制宜,但全面性稍显不足。综合多地审计报告发现,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更侧重根据地区自然资源特征进行专门性审计。例如针对矿产资源较多的区域,重点审计矿产开发区域的资源利用以及资金管护情况;针对濒临湘江、水源丰富的市镇,则主要关注河湖水资源管理保护及污染防治情况。总体看来,各地主要审计自然资源管护工作的完成情况,对于自然资源资产本身变化的审计稍有欠缺。同时未能对自然资源资产实现全覆盖审查,侧重点的选择多依靠经验判断,可能会漏审。

(2)信息技术助力审计实施,审计效率大幅提升。自然资源的特殊性要求各审计主体必须创新探索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新方法。基于此,省审计厅定期举办“大数据应用培训班”,提高审计人员大数据分析能力。此外,作为自然资源部贯通部——省——市——县(乡)卫星遥感应用技术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区域,H省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了遥感技术,借助卫星数据同步核实资源量变化情况,审计数据更加全面。专业无人机也被广泛应用于审计调查,既减少了实地调查带来的时间损耗,也延伸拓展了审计抽样范围,为审计组提供了更为可靠的技术参数。

(3)审计覆盖逐年扩大,审计效果显著。通过查阅近三年全省审计工作报告可知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覆盖区域由市逐步向乡镇拓展,审计力度显著增强。凭借审计技术的优化升级,多地隐藏的违规问题得以及时发现。在此前提下,违规事件的类型保持了稳定减少的态势。经对具体事项查询发现,以前年度查处的违规行为在下一年度均得到了极大改善(见表2)。

表2 2017—2019年H省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审计结果

(4)审计公告披露不足,时效有待提高。在H省审计厅官方网站上进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公告检索,尚未查询到公开发布的审计报告,相关内容仅在财政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有所涉及。县市方面,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报告披露平台不一,部分在本级财政部官网披露,部分在本级自然资源部对应专栏披露,但大多数地区选择不披露。审计报告大多采用工作简报形式,报告内容笼统、模糊,社会民众较难接收到准确的信息。

三、启示

(一)优化审计内容,提高审计效用

自然资源的减值风险一般有两个来源,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人类活动带来的风险可通过领导干部的责任审计进行有效控制。主要是考察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包括自然资源的管护、相关资金的管用和对相关政策的执行等。在执行过程中应注意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选择重点审计对象。而自然灾害方面,要想实现事前防控,一方面应实时监控自然资源的存量以及变量,做到应审尽审;另一方面,将生态系统稳定性纳入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范畴中。结合多学科研究成果,确立生态稳定性衡量指标,并根据实际情况在每年年末进行复核与调整。

(二)借助遥感技术,实现动态审计

设置各类自然资源资源的存量红线与变量边界。借助遥感技术、生态资源卫星、智能检测设备等实时监控各类资源的存量、变量以及生态指标情况,并通过可视化程序进行比对分析。但应注意在红线与边界的设置上,既要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要尽可能确保生态经济效益的实现。此外,利用投入产出法计算当地主要产业的生态足迹,合理制定土地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分配规则,定期复核,根据区域内产业结构变化,及时纠正调整分配标准,真正实现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的常态化。

(三)利用信息化技术,创新审计方法

大智移云信息化技术已经在一般性资金审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也应紧跟时代变革,创新方法,做到人机交互。一方面,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挖掘数据的常规趋势和相关性指标,找出隐藏的关联数据,进而追根溯源,找到问题关键,精简审计分析程序;另一方面,借助智能化工具配合审计工作,提高审计效率。首先,根据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相关指标的历史数据建立大数据共享平台。其次,审计人员利用互联网平台收集调查问卷、专家打分等数据,再通过智能化系统对数据进行初步的筛选与整理。最后将现行数据与历史数据、既定指标进行比对和分析,形成审计结论。在智慧审计系统中录入关键信息,生成统一格式的审计报告。

(四)综合运用结果,增强监督质效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存在许多数据的共通之处。为提高审计结果的利用效率,应推行3+1+1模式,将经济责任审计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结果加以融合,构建统一的审计数据库平台,实现审计结果共享。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离不开监督。但在我国多数民众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感到陌生,监督实施缺乏群众基础。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加强监督体系的构建:借助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传播工具增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普及宣传;在中国审计报等相关报纸、杂志上增设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专栏,分享各地审计经验;审计部门门户网站设置专门板块,负责相关政策解读以及审计报告的发布,强化审计监督。

结语

我国自然资源离任审计起步较晚,属于近几年才兴起的审计新领域。本文通过对H省试点区域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分析,为其他地区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借鉴依据。但同时地区之间在技术背景与地域特征上均存在差异,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结合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取舍。相信随着审计工作的全面铺开,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将逐步实现常态化、规范化。

猜你喜欢
审计报告审计工作资产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长文式(军队)审计报告改进探索
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审计工作思考
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提升审计报告质量的创新对话
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现状研究
资产组减值额确定方法探讨
做好企业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
我国拟推行新的审计报告模式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