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永清
2016 年11 月,我被组织派往平顺县马塔村,满怀激情、无限荣光地加入到“第一书记”队伍中,开始与这个有着美丽传说的村子结下不解之缘。
马塔村位于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的地方,村子坐落在半山腰,背倚王帽山,面迎佛头山,浊漳河从村下的河谷流过。第一次到这里的感觉是:村子周边的风景美不胜收,但进村道路凹凸不平,村子里卫生环境也不好,垃圾乱倒、柴草乱堆现象随处可见。
进村当晚召开的支部会议令我印象深刻。全村共有党员39 人,到会的却只有13 人,会议室里桌椅破旧,灯光昏暗,还有墙上那年久掉色的宣传版面,让人看了很不是滋味。座谈中大部分党员认为,这个村子,谁当村干部都一样,不会有发展。并说我“不用干活,把挂职当成是镀金就行”。这种状况无疑给充满激情的我泼了一盆冷水。当记者时,时常把建好组织发挥作用写在纸上;任职第一书记后,置身实践时才发现纸上写的和现实中做的是两码事。于是,我开始思考并投身驻村工作。
“打铁必须自身硬”,要担负起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支部必须切实提升组织力。针对村里部分党员宗旨观念淡薄、利己思想严重、年龄结构偏大等问题,我从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入手。首先争取资金修缮了会议室,设计制作新的墙面宣传栏,完善党员信息档案,建立相关规章制度,规范会议决策程序,用“三会一课”制度凝聚人心,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政治觉悟。此外,通过粘贴公告、喇叭广播、微信推送、入户走访等方式详细讲解申请入党程序和要求,还及时组建“党员之家”微信群,吸收入党积极分子和群众代表,依托“互联网+党建”模式,实时推送微党课和微视频,随时随地组织大家在微信群里学习交流,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筑牢决胜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
一个多月后,张玉广和张晓蓉两名30 岁左右的青年就向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表达自己对党的认识和加入党组织的愿望。每月的支部会议广大党员也都积极参加,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文件精神。流动党员主动汇报交流思想心得,为村里的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出谋划策。
针对村里遗留大量垃圾的问题,经过支村两委会议讨论,在上级环境整治资金的支持下,党员和群众代表主动加入保洁队伍中,对路边、山脚和居民集中点等卫生死角的垃圾进行清理,在比较突出的地点设置警示牌,增强大家的公共卫生意识,确保生活场所的干净卫生。
马塔村面积8000 多亩、800 多口人。为了吃透村情,摸清民意,我坚持走访入户,倾听群众的建议反馈。每天早上5 点多起床,很晚才睡,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
张云和是村里一位年近七旬的五保户,也是村里生活最困难的群众之一。居住在不足10 平方米的土石结构房子里,房顶漏水严重,一到雨季,经常是外边大下,家里小下。由于经济困难,老人无法重建新房,也没有能力改建旧房。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立刻向镇政府反映情况,核查房屋险情等级,帮助申请危房改造救助资金。经过一年的努力,老人的住房进行了危房改造,他本人也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到了相关帮扶政策,更有帮扶责任人定期到户走访,帮他解决生活中的困难,确保了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马塔村耕地面积569 亩、林地面积232.9 亩。传统农作物是玉米和小麦,主要物产有花椒、柿子、黑枣,虽然每家每户都有,但产量不高,种植也没有形成规模,销售自然就成了难题。要发展好产业就得看清市场,选准产业、科学规划、用活政策,方能脱贫致富。经过走访调研、多方比较,结合自然环境和土壤条件,在干部和群众广泛商讨后,将花椒种植作为村里脱贫致富的主打产业。因为当地自然条件种植的花椒色泽红、颗粒大、麻味足,是一种很好的调料。
但在村民代表会议上,发展花椒种植却遭到了部分群众的反对。“我们几代人种了上百年都没种成个啥,几年时间更不可能了。”村民张全定嚷嚷道,随即几名村民代表纷纷附和。支部书记张联堂在稳定会议秩序后说:“现在只是扩大种植面积,免费发放树苗,完全可以和玉米套种,原有粮食产量不会受影响。”听到解释后大家逐渐认同这个观点,纷纷报名参与到扩大种植队伍中。实施免费技术培训、发放有机肥料等一系列措施后,花椒遍布村里的耕地和林地,种植面积达到700 多亩,每家每户都参与其中,每年的8 月份,村里村外的角落都遍布着花椒采摘队伍。
为保证销路,通过开办个人微店、淘宝店等方式将农产品搬上网络,开始电商销售,实现供求信息适时推广发布,并及时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刊发信息,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最终实现助农增收的目的。同时,村里成立农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协议,提供统一的施肥、销售和技术服务,免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
鉴于村下河谷水利资源丰富,2002 年村集体出资建了一个水电站,当时装机容量小,经过十几年的运营,设备老化严重,经常需要停产维修,村集体收益并没有多少。2017 年初,村里争取到专项资金对水电站原有设备进行改造,使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750 千瓦,实现扩容增效。2018 年正式投产后,当年就为村集体创值40 万元。
产业扶贫是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经济发展,群众富裕,全村群众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是支村两委的共同心愿。经过四年多的全力发展,花椒产业成了既稳妥又高效的致富产业,每年户均增收5000 多元,群众既增强了增收致富的信心,又坚定了脱贫攻坚的决心。
青壮年劳力抓住农闲时节,纷纷加入到外出务工大军的行列中,增加家庭收入。党员张俊红带着村里十几名青年远赴山东务工,而且务工队伍逐年壮大,很多群众跟着受益,人均年增收5000 元左右。张俊红自豪地说:“让更多的群众有收入的门路,是我作为一名党员的心愿,更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通过典型带动,群众的观念慢慢地发生了变化,自觉性也提高了。村子面貌焕然一新,越来越多的群众有了新的精气神,大家纷纷表示要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奔小康。
由于村子周边自然风光秀丽,也有不少历史传说和典故,发展乡村旅游可以让群众就地脱贫致富。在村民代表会议上,大多数人提出的发展乡村旅游建议,正好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
为了吸引更多游客关注村庄,推动村里旅游发展,我们鼓励河谷两边农户种植油菜,增加观赏性,让更多游人体验水涧春色的景观,带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高农户收入。同时,我多次和山西省摄影家协会协调,于2018 年4 月邀请近30 名摄影家到村里开展“走进美丽乡村”创作活动,依托村里“三月三庙会”,拍摄创作了大量反映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的图片,不仅在群众中广泛传播,提升大家的自豪感,还通过各级媒体宣传,有力地推动了村里的旅游发展,带动了农产品销售。
现在,陆续有骑行者和摄影爱好者慕名而来,他们看中的就是村庄周围迷人的风景和朴素的民风。村民张显民把家里闲置的五间空房收拾出来,发展起了民宿。他和媳妇积极报名参加乡村旅游培训,系统学习了民宿餐饮、接待礼仪和旅游安全等乡村旅游知识。
幸福因奋斗而难忘,扶贫因精准而精彩。当前,脱贫攻坚已到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参与其中的每个人只有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才能打好脱贫攻坚战。希望自己能在这场人民利益至上的战役中贡献出一份力量,也希望有一天回望过往,我能不负这段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