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强
摘 要:一个合理贴切的教学情景,一组高效有序的课堂流程,一缕水到渠成的思想渗透,是课堂教学高效益低负担的重要保障,是我们孩子在课上习得快速,课后巩固轻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我们教学的真谛。
关键词:有效性;情景;过程与结果;体系
一、创设一个情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奠基之座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实施建议之一。理想的教学情境对儿童而言具有较强的情感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这一心理特征,创设与学生所要探究的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情境,增强他们参与探究活动的激情,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时,针对四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了让学生更清晰的理解“同时、相对、相遇”这三个比较抽象的数学术语,可设计如下教学情景。“昨天老师到同学家作客,回到家才发现有一件贵重物品忘在同学家了,老师家到同学距离是3000米,老师的步行速度是100米/分,同学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00米/分,为了让老师能最快拿到这件物品,你有何高招?”此景一现,立刻就调动了同学们的思维,小组1:让老师在家里等,因为同学骑车速度快,小组2:让你们两人一起出发,老师往同学家里走,同学往老师家里走,小组3马上补充道:要在同一条路上,两人才能以最短的时间碰面,小组4的代表说:还不如老师也骑车来得快。众生云云,热而不乱,到处是真知灼见,创新许许。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到位而不越位”的教学情景,紧紧围绕教学的重难点,把握好“生活意味”与“数学原味”的一致性,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创新火花,迅速让学生从自身的知识体系中抽出学习本课内容的相关知识点,直达学习主题。
二、力求一个和谐——过程与结果的完美统一
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其获得良好的数学体验,更要关注其获取知识习得技能,从而达到科学平衡的状态。笔者基于《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开展了对比性研究。
《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教学内容,从知识与技能这个维度来看,有两个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2、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把一个分数化成用指定的分母或指定的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为学习通分和约分打基础。同个教学内容同一老师教授,不同的分别是常规课和公开课。在公开课中,教师把过多的精力花在了推导过程上,忽略了第二个教学目标(至少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作业反馈中发现了问题,经统计得如下表格: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结果”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收获,它能使学生提高学业成绩,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功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在数学上获得更好的发展,由此来看教学结果比教学过程更为重要。在追求深度学习的今天,由重结果向重过程倾斜本身是无可厚非的,如果我们矫枉过正,一味地追求教学过程,不计课堂教学的成本与效率,忽略了教学结果,会给班级中后20%学生带来学习阻力,丧失学习兴趣,对数学产生害怕情绪。是否让人感觉从一个极端又走向另一个极端。
三、把握一个体系——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渐进论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突出数学本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如数形结合、转化的思想方法都是学生发展思维,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
纵观整个小学阶段,我们会发现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材体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教学有关形体面积、体积时,根据“形体教学中的形变积不变的现象”,可以有意识地渗透转化思想,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中,学生将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长方形,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得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再由教师抛出“这些拼出的长方形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点”这个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分析与概括,实现由“每排平方厘米的个数×排数=长方形的面积数”向“长×宽=长方形面积”的转化。有了上面的学习经验,对于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会比较容易想到: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包括圆形的转化,立体图形的体积与容积的计算等。在上面的学习过程中,主要训练学生基于转化思想,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同时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而形成有活力的知识体系。在数与计算中,當学生熟练地掌握整数四则计算的意义与计算方法后,就可以有意识让学生利用转化思想,通过探究来理解和掌握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意义与计算方法。
综上所述,面对课堂教学我们只有认真完成对前一节课的反思,切实提高对现一节课的把握能力,基于情景教学,落实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关注思想方法的有序渗透,从而创造出更完美的“明日之课”,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显我家之长,为众人所择,人人建构,时时创新,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简约,学生的思维更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