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浸润思政课堂 践行立德树人目标

2021-03-10 20:17陆瑜朱彩虹
教育界·A 2021年1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诗词

陆瑜 朱彩虹

【摘要】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更蕴含着丰富的教学智慧。将诗词引入高中政治课堂,既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了家国情怀,让学生感悟到“小我”与“大我”的紧密联系,也使学生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增强使命意识,把握当下,铸就未来。

【关键词】诗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立德树人;思想政治课堂

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赴一场时代之约

2017年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思想政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这是时代赋予的思政学科新内涵。笔者在教学实践和观察中发现,广大思政教师的讲授重点仍然放在对既定概念、原理照本宣科地讲解上,且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语言艺术匮乏、教学内容枯燥、教学过程不够美等方面的问题。这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缺乏兴趣,认为晦涩难懂且与实际生活脱节,缺乏实际意义。如此下去,不仅知识目标难以达成,思政学科的核心素养无法落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无法得到落实。

当今世界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比从前来得快,来得多,但也随之带来一些问题,如网络语言盛行,不雅词汇肆虐,文化恶搞现象层出不穷。青春期的学生身处这样的大环境,如果缺乏核心价值观的引领,难免迷失和浮躁。如果思政教师能借这样的时代发展之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诗词文化中的传统智慧和美德浸润自己,丰富精神世界,将使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染下樹立正确的“三观”,从而激励学习初心,珍惜时光,追求理想,实现全面发展。

新高考秉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育人导向”的理念不断改革创新。近年来,江苏高考卷常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背景,将诗词穿插于背景材料和知识考查之中,如2018年用传统智慧“义利观”考查国家利益,2019年考查皮影等传统手工艺的价值,2020年考查了“诗经美育”课堂。高考这根指挥棒给我们高中思政教师以一定的方向引导,借力诗词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将德育美育价值认同贯穿于思政教育的过程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和风雨巨变,沉淀出最优秀的文化基因和思想精华。今天,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了涅槃重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折射出意蕴深远的时代价值,指引着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奋勇前行。

因此,作为思政教师,我们深感肩上所负时代重任,应积极探索如何应时代之约,将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和道德资源运用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当中去,丰富德育思想,强化育人效果。

二、“春风化雨润心田,润物无声添魅力”——用美拨动师生心弦

诗词与高中思政课堂相结合,将焕发出它的独特之美,成为浸润师生心灵、增强文化自信的美好契机。

(一)意象之美

诗词内容深刻,意境高远,含蓄优美,形象直观,寥寥几句,极具意象之美,更有深入浅出的传统智慧。因此,将诗词引入思政教学过程中,将难懂的概念形象化,将复杂的道理浅显化,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利于知识的掌握,增强思政课堂教学有效性。如在教学“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时,笔者引用南朝诗人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诗句,给学生勾勒出创设出“林静山幽”的美好意境,用“蝉噪”反衬“林静”,用“鸟鸣”凸显“山幽”,从而让学生理解矛盾既对立又统一,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二)凝练之美

诗词是凝练的语言艺术,在教学中渗透诗词文化,有利于凝练教学内容,提升课堂魅力,使学生在诗意课堂中徜徉,也符合新课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要求,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笔者曾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一课中,以电影《攀登者》为背景,用三句诗词引出三个子议题:“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引出“为什么要攀登珠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引出“如何登顶珠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引出“如何传承精神,续写传奇”,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思考层层深入,既达到了知识的目标,又实现了核心素养的引领,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三)智慧之美

我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更蕴含着丰富的教学智慧。这里面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之美,更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达开朗,这都是我们中华文化特有的智慧传承。学生通过学习、理解、体会这些中国传统诗词,有利于开阔视野,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促进了解,树立家国情怀,完善人格,陶冶情操,从而更好地促进自身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四)“成人”之美

思政教师首先具有传授书本知识、答疑解惑的功能,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诗词文化,如能恰到好处,方法合宜,会有效地加深学生对课本的理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记忆课本重难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诗词的巧妙渗透也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上课兴趣和热情,并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思辨意识,拓宽学生知识面,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思政教师更是学生第一任人生导师,有“立德树人”的重任在肩。很多诗词名篇不仅有很深的艺术造诣,而且承载着优秀的民族精神,具有强烈的人格感召力。将优秀诗词文化引入思政课堂,将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教师在创新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以德化人,以德感人,成为学生“信服”的人,更让学生成长为“幸福”的人。

(五)“达己”之美

课堂教学应该是有生命的。如何丰富课堂内容,让课堂变得有生命力,这需要教师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改进教育教学方式。“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诗词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展示了古人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理解与感悟。思政教师通过了解、诵读、研究、运用这些诗词,会逐渐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开阔视野,丰富内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欣赏到诗词的美丽,爱上、乐上多姿多彩的思政课,思政教师也会提升自己的涵养和人格魅力,“腹有诗书气自华”。

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与未来同频共振

诗词文化对学生的渗透和影响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是一所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四星级高中,以“至诚无息”为校训,着重学生的素质培养,注重教科研氛围创建。近年来学校更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正在研究中的“书信+”文化课题,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融合的课题,校本课程和资源的研发,给诗词文化进入思政课堂创设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班级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更为直接和重要,每月不同主题的黑板报文化、教室内的诗词警句,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通过形式各样的主題班会、诗词吟唱鉴赏社团、诵读经典、诗词创作等活动,促进师生共同反思。

思政课近年来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活动型课程、小组合作、综合探究、议题式教学等形式多样化。课外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亲身走访相关部门、参与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艺术节、汉服文化活动、模拟联合国大会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悟优秀的文化活动给自己带来的变化,从中吸取养分,对思政学科核心素养落地也能产生积极影响。

而此时,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朗读者》为代表的综艺节目,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它们以诗词为媒,为时代而歌,用诗词立德树人,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给思政教师以重要启发,如何创新诗词引进思政课堂的形式,浸润师生心灵,这是应时代之约,更是与未来同频共振。

泱泱中华,诗书万卷,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经历沧海桑田、时间洗礼后的精神瑰宝。将诗词引入高中思政课堂,既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了家国情怀,让学生感悟到“小我”与“大我”的紧密联系,也使学生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增强使命意识,把握当下,铸就未来。

【参考文献】

马瑞杰.中国古典诗词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研究[D].淮北:淮北师范大学,2018.

林瑶林.关于传统诗词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研究(上旬),2018(06):3-5.

赵帆.古诗词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的运用[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

邱斌.古典诗词在高中哲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9):116.

江流芳.让思想政治课多一分灵动和诗意[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07):32-33.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诗词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