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下中国当代女性影视探析

2021-03-10 03:47甘政钦
艺术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社会性别意识

摘要:2020年,《三十而已》《乘风破浪的姐姐》等女性题材电视节目的热播引起各类媒体的广泛关注与讨论,也引发了大众对两性的思考。从社会建构主义视角出发,社会性别由社会建构,女性主体建构与女性影视相互影响。本文从该视角对中国当代女性影视进行探析,梳理对背后的理念及影响因素,旨在加强对女性影视与社会性别的认知。

关键词:社会建构;女性影视;社会性别;意识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2-00-02

1 社会建构主义

1.1 社会建构理论

社会建构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股重要思潮,强调个体与社会的互动,认为个体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符号等各类工具与社会互动协商,从而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与知识,最终达成意识的建构。社会建构理论强调个体认知受到社会历史与环境因素影响,即个体或群体的认知会因时代的改变而有所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是进步或退步。从社會建构理论的角度来看,想寻求进步,就需要深入探析,进行批判性思考,从社会与个体的互动上创造有利于正向社会建构的环境。

1.2 社会建构下的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主要是指自身所在的生存环境对其性别的认定,主要体现在性别角色上,是一种文化构成物,不仅因时间而异,而且因民族地域而异,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构成。从社会建构视角出发,环境与个体认知密不可分,社会建构对社会性别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区别于社会性别的是生理性别,生理性别即出生时与生俱来的性特征,不因种族、民族、地域或国别所转移[1]。由此可见,生理性别由基因决定,社会性别则被社会所建构,被附加的是特定的社会角色、社会期待与社会规范。

社会性别体现社会对该性别群体的期待与性别角色,从中国传统乃至当代的观念来看,男性与女性均被赋予了特定的期待与角色,男性被要求具有阳刚特质,女性则被默认具有阴柔特质,在偏离这种设定时则会让大众认为不具有本身生理性别应该具有的特质。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出发,社会性别被社会建构,受特定文化背景因素的影响,这意味着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社会性别的含义随之变化。在当代的文化环境之下,大众对男性或女性不再仅仅是一些传统的刻板印象,性别背后的含义正在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女性与男性的性别界限在某些方面正在被消除,这是社会、媒体、个人等多方主体为两性争取正当权益的过程。

2 中国女性影视传播现状

2.1 女性影视的类别

本文认为女性影视是以女性为主角,思考女性主体性的影视节目。从该定义出发,本文对女性影视的类别进行梳理划分,试析各类女性影视的特征与逻辑,进而深入认识中国当代女性影视。笔者梳理后将女性影视分为以下4种类别。

第一,反映现实中性别不平等的讽刺类影视作品。此类影视作品通过编写拍摄女性在社会中的现实写照,反映所处社会现实处境,最终多以悲剧收场。此类影视以真实处境为核心,阐释现实中女性的弱势地位与不平等的两性关系,强调社会环境的阻碍,倡导社会对女性社会地位与角色的反思。该类影视整体基调多消极,认为社会处境改变存在重重障碍,对现实状况及女性地位感到失望与无力,期望为女性权利的争取而发声。

第二,“大女主”影视作品。“大女主”影视作品的出现大约是在2010年后,此类影视以女性角色为核心,围绕女性成长、争斗、谋略等要素,主角往往有超越个人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此类影视通常以女主人公获得较高的地位圆满结局。“大女主”影视在女性独立的社会呼声中成长起来,实际上背后体现的是女性的需求,女性将现实中存在的两性不平等与内心的不平衡转移到影视中,体会拥有权力与地位的满足感。此类影视追求女性的主体性,其方式是将男女角色调换,形成“女尊”,将女性主体的建构置入男权秩序中[2]。在社会大众对此类影视的偏爱下易带来消费主义倾向,为达到女性观众的心理满足而创造幻想式的影视。这种途径难以从本质上完成女性主体建构。

第三,新时代独立女性影视节目。此类影视通常以现实为背景,通过讲述女性角色在追求目标中的成长过程,体现新时代女性人格独立的思想,其中的目标可能是职业、家庭、爱情等等。该类影视中的女性追求与男性平等的地位,不依附男性,同时不追求控制男性,不被社会的固有思维束缚,追求自主与自由。在笔者看来,此类影视较其他类型能够让社会大众认识男女平等的状态,不仅是对女性,也是对男性的一种启发平等意识的方式,核心思想在于鼓励所有社会中被认为不符合期待的人,摆脱社会对某类群体具有偏见与刻板印象的束缚。

第四,女权主义影视。女权主义强调女性权利,追求性别平等、机会平等,通常代表着站在争取女性权利的一线。女权主义影视的关键词通常为反抗、叛逆、大胆、永不妥协[3]。此类影视极其直白地表现出女性对自身权利的不满与对男性统治社会的厌恶,多出现在国外影视中,通过展现女性对男性统治环境的反抗体现女性对社会环境不公的抗议,引导社会对女性弱势地位的关注。女权主义影视下的女同性恋题材直接断绝的是与男性之间的联系,展现的是女性永不妥协的叛逆精神,表达对男性统治社会的失望以及对现实处境的抗议。

2.2 中国女性影视的传播现状

2020年热播的女性电视剧《三十而已》和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备受大众关注,数次在微博、微信、头条等媒体中占据热搜,足以说明其传播的广泛程度和讨论热度。本文认为这在近两年是女性影视中最新且最具代表性的影视节目,关键词为女性独立、不被定义、摆脱束缚。《三十而已》讲述的是3位当代女性在各自的经历中保持思想独立,不依附于他人,在爱情、事业、家庭中成长,越加成熟,逐渐找到自己的过程。《乘风破浪的姐姐》通过30岁以上女性参加的唱跳选秀节目表现大龄女性撕掉标签、摆脱束缚、不被定义的理念。

这类女性影视引发广大网民与媒体的讨论,一方面是对女性年龄的讨论。从传统观念来看,女性在30岁以上被认为重心在于家庭,生活围绕丈夫与孩子,一旦在这个年龄之上没有一个和谐的家庭,或将重心放在除家庭以外的事物上,则会被周围大多数人认为是不靠谱、不应该的。从大众与媒体的讨论看来,30岁女性是否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意识,是否依附男性,是否必须以孩子、家庭为生活重心等都是需要反思的问题,这类影视鼓励的是让女性拥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不依附于他人,不被外在所束缚。另一方面是关于社会标签的讨论。在此类影视中,30岁女性被注上婚姻、生育、安于现状等标签,她们迫切想要打破社会给予的期待和角色,这代表的不仅仅是30岁女性,也是社会中所有被标签化的群体。这类影视体现的是寻找自我和独立,摆脱世俗眼光与束缚的过程,对于很多人来说具有一定的共鸣,因此引发了一系列讨论。

在笔者看来,此类影视能够造成较大的反响在于背后理念带来的影响。第一,此类影视代表两性平等意识,对于女性群体来说,此类题材能激发其对现状的反思。第二,代表自由,此类影视表达的是不被社会期待所束缚的理念,激发各类人群的思考。第三,代表尊重,在讨论此类影视过程中能够让各种想法共存,尊重个体的选择与追求。第四,代表个性,此类影视展现的是各类女性的魅力,任何人都是独特且具有魅力的。第五,代表勇敢,展现敢于做自己、打破固有思维的女性,鼓励大众不惧标签、寻找真我。

此类影视在讨论中也存在批判,但在批判中才能获得女性影视的进一步发展,总体来说对社会认识两性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对女性主体的建构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3 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当代女性影视

3.1 女性主体的建构影响女性影视

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下,社会性别在建构中形成,女性影视在性别角色建构的影响下产生,同时是女性主体建构的一种形式。

本文认为女性影视的形成由社会要求的女性角色期待和摆脱社会标签的女性主体意识构成,两者间的冲突与对话就是当代女性主体建构的过程。从传统社会延续至今,女性被赋予的特定角色与期待已扎根于中国文化之中,难以被轻易改变。自中国女性意识解放,社会开始关注女性权利与两性关系,性别的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主体建构逐渐完善,性别的内涵将持续不断地丰富。中国当代女性影视在女性主体建构的过程中形成,本文从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来探析其影响因素。

从宏观层面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第一,经济的发展。中国整体经济水平的上升使建设社会精神文明的要求随之提升,为形成自由平等的社会氛围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为女性主体的建构与女性影视的发展提供了土壤。第二,网络的发达。网络发达带来的是更开放透明的舆论环境与更自由的言论环境,大众与女性主体建构的对话更加直接,两性内涵的变化更加迅速,从而影响女性影视的内容。第三,世界文化交流的增强。全球化的局面使各国文化融合,促使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与学习,与他国交流过程中,人们逐渐受到开放自由思想的影响,对于个体幸福的需求提升,从而影响了女性独立意识与女性影视的内涵。第四,女权主义的传播。女权主义者追求两性平等,为女性争取合法权益,鼓励女性独立、摆脱传统标签,加深社会两性平等的观念,进而对女性主体的建构产生重要影响,对当代中国女性影视产生直接影响。第五,相关影视的传播。有关女性题材的相关影视广泛传播,对女性主体的建构产生影响,据其反思与改进,对当代女性影视的创作具有参考价值。

从微观层面来看,有以下几个影响因素。第一,大众对两性关系的思考。在自由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大众越发关注两性平等,反思性别角色与性别标签,摆脱不合理的社会期待,促进女性主体的建构,形成大众对女性影视的批判性思考,对女性影视提供反馈有所进步。第二,个体平等与尊重的需求。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下,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开始有了精神需求。马斯洛需求理论中尊重的需求就是精神需求之一。要实现尊重需求,就要追求自由平等且文化多元的环境,也意味着每个个体有其独立的思想,不应被不合理的标签束缚。对于女性来说则意味着拥有成就自我、不被定义的权利,从而促使女性主体的建构,影响女性影视背后传达的理念。第三,女性的发展需求。对于大部分女性而言,刻板形象或社会期待使女性在职业或家庭中处于弱势地位。在发展需求与现实处境存在较大差异的状况下,易产生排斥反抗的后果,因此对性别内涵的建构和女性影视提出要求,进而有所变化。

3.2 女性影视影响女性主体的建构

女性主体的建构对女性影视产生影响,反之,女性影视通过文化传播的形式同样影响女性主体的建构。

一方面,从女性影视传播的理念来看,其表达的核心理念对大众两性意识的提升产生直接影响,进而促使女性主体的建构。女性影视将女性角色、社会期待、社会阻碍及女性需求一一展现,引发大众思考两性角色、两性关系、性别标签、女性年龄等等,倡导社会创造有利于争取女性权利的环境,增强女性以及大众的独立意识,使其摆脱标签化,寻找自我,自己定义自己。

另一方面,从女性影视播出产生的讨论来看,在批判与协商中形成大众与社会性别内涵的对话,促使女性主体的建构。中国女性影视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直到现在依然处于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受到争议与批判,在多元化的声音中形成关于性别的辩论,对女性影视与两性内涵都具有启发意义,引起众人反思,也促使女性主体的建构。

4 结语

2020年,《三十而已》《乘风破浪的姐姐》等新时代独立女性影视节目的广泛传播与讨论代表着女性主体意识的增强。从社会建构主义视角来说,女性影视与女性主体的建构相互影响,互相充实两方的内涵,向现实社会中两性平等、独立自主的目标靠拢。女性影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文化传播,提升的是大众的两性认知。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在实践层面需融合多方力量,从政策福利、社会关怀等方面给予女性环境支持,使女性在生活与精神上能够获得真正的独立自主,才可让女性主体的建构拥有牢靠的现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郭爱妹.社会性别:从本质论到社会建构论[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87-94.

[2] 李静.“大女主戏”的新走向及内在的性别焦虑[J].艺术广角,2018(05):62-66.

[3] 李东.当代影视文本中的性别形象建构[J].艺术广角,2009(03):17-21.

作者简介:甘政钦(1999—),女,贵州遵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女性影视。

猜你喜欢
社会性别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社会性别研究
中国梦与社会性别平等问题探微
论低年级合唱意识的培养
巧用迷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