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 李 戈
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福建厦门 361000
“安全”是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是维护患者和医护人员安全的重要工作职责,也是衡量医疗护理质量的主要标志[1-2]。在对临床护理服务水平进行评价时,护理安全是非常重要的指标之一,同时也是现阶段临床护理管理中的研究重点[3]。小儿外科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整个护理过程中都存在着护理安全风险隐患。由于患儿没有言语表达能力或表达能力欠缺,在整个医疗护理及治疗过程中言语沟通效果欠佳;而且其机体免疫力低、抵抗能力差,很容易发生感染,家长因担心患儿病情而情绪激动等有关原因,非常容易引起医疗纠纷[4]。我科近两年来通过对280例小儿外科住院患儿分别执行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和护理安全干预管理模式,发现在对小儿外科患儿进行护理时,通过建立完善的护理安全干预机制,不仅可以提高患儿的护理服务满意度,有效降低了护理高危事件发生率,还可以降低护患纠纷事件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科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住院患儿2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住院患儿150例,其中男86例,女64例,年龄1个月至14岁,平均(5.2±1.3)岁;急性阑尾炎42例,肠套叠28例,肠梗阻8例,肠穿孔3例,腹股沟斜疝68例,嵌顿疝1例。对照组住院患儿130例,其中男69例,女61例,年龄20 d至14岁,平均(5.0±1.2)岁;急性阑尾炎28例,肠套叠14例,肠梗阻12例,肠穿孔4例,腹股沟斜疝70例,嵌顿疝2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疾病种类包括急性阑尾炎、腹股沟斜疝、急性肠套叠、急性肠梗阻、嵌顿疝、肠穿孔等小儿外科急腹症;②患儿一直在我科治疗,中途没有转科、转院的情况;③患儿监护人同意参加此次治疗研究,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④患儿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均在大专及以上。排除标准:①患儿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②严重的肝脏功能损害和实质器官损害者;③不能主动配合治疗及中途退出者。本研究参与的患儿均在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并指导下进行。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按照科室的各项常规制度执行,如:①入院时给予生命体征测量,监测患儿的血压、呼吸、心率、体温等;②入院后按疾病类型进行常规的疾病护理及相关并发症的预防;③手术前后做好相关的术前准备及手术后的常规护理及健康宣教。
观察组患儿均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基础上执行护理安全干预管理模式,具体方法如下。
①做好护理安全警示教育:结合国内外与护理安全相关的文献,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资源,以及科室曾发生过的不良事件或隐患事件,确定相关的安全教育内容,对护士进行安全警示教育,指导护士对护理风险进行全面的安全评估,做好对患儿的安全防护,提高护士的自我安全防护意识以及护理工作中的安全管理意识,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和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
②信息化护理管理系统的应用:信息化护理管理系统可以有效提高护理安全,确保护理质量,减少临床护士的工作量,准确地掌握患儿的病情变化[5]。配备移动护理车及车上配有移动护理工作站及移动智能手持设备(PDA),取消手工医嘱转抄、打印执行单的中间环节,对医师开具出来的医嘱,护士可以准确、及时的在移动护理工作站进行查看、核对、执行。责任护士对患儿的所有治疗、护理、医嘱执行、护理评估及护理记录等均在床边进行。移动护理车上移动护理工作站的电脑系统配备病历系统,可随时查阅患儿的病历资料、各项检验指标、异常报告等,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接收到患儿各项检查的危急值,掌握患儿的病情变化,并迅速给予及时有效的护理和干预措施。
③护理职责划分明确:根据护理人员的年资、工龄、工作能力等对小儿外科护理人员进行职责的划分,在年资高有经验的护理组长的带领下,协助护士长及时应对小儿外科存在的安全管理,并处理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在每个小组中,护理人员职责明确,每个小组定期总结护理风险及应对方法,持续改善安全干预管理办法[6]。
④预见性风险评估:患儿入院2 h内由责任护士填写各安全风险评估表(跌倒、压疮、管路、营养等),对患儿进行初步评估,确定风险程度,对评估结果中存在高危风险因素的患儿进行重点管理[7],并做好护理交接班。
⑤加强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及综合素质:特别是针对新护士和新入科的护理人员,需加强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培训,可以使用情景模拟法对相关护理人员进行考核,提高应急能力,了解其薄弱项,并对其进行重新培训及加强,制订并演练相关的应急预案措施[8]。
⑥加强护患沟通,做好健康宣教:加强与患儿及家属的沟通,做好患儿及家属的情绪管理,多巡视并积极与患儿及家属进行沟通,在日常生活中随时表示对患儿的关心,在沟通过程中可以采用手势、抚触等方式安慰患儿,充分尊重患儿,并多使用赞美、鼓励的话语增加患儿及其家属对疾病治疗的信心[9],缓解紧张情绪带来的心理、精神压力;通过各种健康教育方式,如病区广播、317护理健康宣教平台、微信二维码视频播放、健康宣教手册、口头教育、示范性教育等方式,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形象生动的健康宣教,使其能够及时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治疗及预后,掌握护理要点以及如何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和护理。
在患儿治疗结束后,由研究人员对每例患儿家属发放一张由本院护理部制订的统一标准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患儿的临床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个等级,满分为100分,共20题,每题5分,指导患儿家属认真填写,上交后由研究者统计,80分以上为“满意”,60~80分为“基本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10]。同时,研究人员统计并记录在此期间两组护患纠纷发生事件的例数(以患者投诉为主)、护理高危事件发生的例数,计算护理高危事件发生率和护患纠纷事件发生率。
在此次研究中,将所有收集数据输入Excel表内,并进行多人核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研究发现,观察组患儿执行护理安全管理模式的护理服务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n(%)]
经研究发现,观察组患儿执行护理安全管理模式的护理高危事件发生率及护患纠纷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护理高危事件发生率及护理纠纷事件发生率比较[n(%)]
通过研究分析发现,造成护理不满意、护理高危事件和护患纠纷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①住院患儿多,病情复杂,家属对手术存在紧张心理,医护人员不足,医护查房次数少,护士未能及时巡视,导致患儿家属不能及时得到病情的解释,呼叫护士未能及时到位;②由于小儿外科住院患儿的年龄普遍比较小,对自身的病情表述不清,机体免疫力低,易受感染等,而患儿家属因为孩子的病情,感到非常着急进而导致情绪比较激动,很容易与护理人员发生矛盾或者冲突[11];③在小儿外科工作的护理人员中,存在部分护理人员工作时间比较短,临床经验少,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还需要提高,有时候对于一些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比较弱,而感到惊慌失措,不能及时的进行处理,导致患儿家属不满意,容易发生护患纠纷问题[12]。为此,我科通过对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280例小儿外科住院患儿执行两种不同的护理管理模式,探讨分析了护理安全干预管理模式的临床效果,从而进一步证明护理安全干预机制构建的重要性。
通过查阅资料发现,邢齐宁等[13]研究中将600例小儿外科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0例患儿,分别进行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研究分析发现,对观察组的300例患儿通过护理安全干预机制构建,其护理高危事件发生率为5.21%,护理纠纷事件发生率为6.52%,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3.56%。而我科通过对280例住院患儿分别执行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和护理安全干预管理模式,结果显示,执行护理安全干预管理模式的150例患儿中,护理高危事件共计发生8次,护理高危事件发生率为5.33%;护理纠纷事件共计发生10次,护理纠纷事件发生率为6.67%。与上述结果基本相似,分析护理纠纷发生率下降的原因可能与护理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有关。科室定期举行操作技能大赛,并成立护理专业知识理论课程小组,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培训,规范操作技能,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和查对制度,进而提高护理人员的急救和抢救水平。系统的护理安全教育培训可以使护理安全理念对护理人员有较大的影响,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不断提高护理安全意识,自觉维护护理安全,使安全文化氛围得到根本的提升[14]。护理安全干预机制的建立及实施,可以使小儿外科护理人员主动养成学习的良好习惯,利于观察能力和判断思维的提升,对护理高危事件的评估和判断有明显的提高,同时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安全意识的重要性,以及个人责任感和集体相互沟通的协作能力;通过定期选派护理人员外出参加学习培训,可以不断更新护理知识和提升专业技术操作技能,也是对护理人员强化临床专业培训和传统思维理念的改变,是小儿外科安全防范的重点措施。
对治疗期间的护理服务,观察组通过执行护理安全干预管理模式后满意的有61例,基本满意的有79例,满意例数共计140例,护理服务总满意度为93.33%。通过以上数据与查阅的资料进行比较,发现差异不大,说明研究结果具有临床参考价值[13]。再比较对照组130患儿执行常规护理管理模式的研究结果,护理高危事件共计发生17次,护理高危事件发生率为13.08%;护理纠纷事件共计发生20次,护理纠纷事件发生率为15.38%;对治疗期间的护理服务,满意的有45例,基本满意的有64例,满意例数共计109例,护理服务总满意度为83.85%。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观察组患儿执行护理安全管理模式的护理高危事件发生率、护患纠纷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执行护理安全管理模式的护理服务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小儿外科的住院患儿数量多,且床位不足,加床现象严重,护理人员配置不充足,造成“护患比”差距较大的现象,且病种多、复杂,病情重,临床工作的忙、累、繁杂,再加上护理人员长期处于这种紧张繁忙的“高压”工作状态,导致护理人员自身精力不足,易出现疲劳状态,在工作时精神不集中,对患儿的病情变化不能做出准确判断,不能及时处理,很容易导致护理高危事件的发生[15]。
为了保证护理人员能够得到充分的时间进行休息,缓解自身的疲惫状态,同时保证科室护理人员充足,确保每个工作岗位都有人员及时在岗,没有出现岗位空缺的情况,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如住院高峰期间等,可以对护理人员实行弹性上班制度,从多方面解决护理人员工作负荷过重的情况。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排班情况,增强每个环节的安全意识,从而促使护理安全干预机制的构建落到实处[16]。
同时,科室专门成立护理安全质控管理小组,对患儿在治疗期间所发生的护理高危事件、护理纠纷事件进行统计,并制订改善措施。在患儿入院时,护理人员要主动向患儿家属进行自我介绍,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打下基础,多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交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通过有效的沟通方式,及时了解患儿的病情变化,同时缓解患儿家属焦虑、烦躁不安的消极、紧张情绪,对待患儿家属存在的疑虑和不同的问题时,要细心聆听、耐心解答,在交流的过程中使用文明用语,尽量使用安慰性语言或肢体语言,禁止刺激性语言的出现,避免护患之间发生矛盾[11,17-18]。
综上所述,在对小儿外科住院患儿进行护理时,通过建立完善的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制订合理的护理安全干预管理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有效降低护理高危事件的发生率,减少护患纠纷事件的发生率,而且还可以为患儿提供安全、舒适、优质的护理,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