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冰 山西省煤炭规划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的初始工作,更是影响工程质量、成本、安全性等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应对这项工作引起重视,并思考如何才能对结构设计进行实时有效控制。BIM 技术是一项能够通过可视化手段综合反映建筑信息的建筑技术,将这项技术与建筑结构设计充分结合,利用BIM构建建筑模型,然后在模型上逐渐调整设计细节,由此就可使建筑结构设计逐渐完善,保证后续施工的顺利进行。
BIM 的中文名称是建筑信息模型,英文全称为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BIM的含义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为工具和过程。就工具而言,我们可以将BIM模型看成一件工具,是相关技术人员结合建筑工程各项数据所制作的三位模型,模型上详细记录着工程数据,可为工程管理提供有效指导,因此可以将其看成辅助性产品。就过程而言,BIM模型从开始的建立到最后投入使用有着一整套的详细流程,使用过程中还能分享信息,从而可作为一个大型建筑资源数据库使用[1]。多数人对BIM的理解都存在偏差,认为BIM只是建筑的3D模型,其实这只是BIM的一方面,BIM不仅具备3D模型的一切功能,同时也能够操作、储存和共享信息,它是建立在计算机基础上的新型建筑理念,不仅功能强大,而且资源极为丰富,可创新传统建筑施工设计,促进生产效率的不断提升。BIM分别由产品模型、决策模型、过程模型等共同组成,三者是BIM的基础,保障着BIM各项功能的发挥。
BIM的概念一经提出就获得了广泛认可,且建筑领域针对BIM 做了大量研究,对其功能做了如下总结。第一,BIM 具有可视化特征,这一特征是BIM最为明显的,其可在建立模型之后将建筑工程各项细节直观呈现在人们面前,而且可体现在工程的全部环节,可让人们通过模型直观感受工程的变化。第二,BIM具有协调功能,BIM可以协调建筑工程的各项信息,促进信息在内部的顺畅流通,这样就不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进而令各部门能够默契配合,使工程进行中的各种问题都能够得到迅速解决,进而达到提升施工效率的目的。第三,BIM可模拟性。在工程进行期间,可使用BIM对有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模拟,或者模拟工程在结束后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在设计和建设阶段加以控制,这样便可保证工程质量。第四,BIM可优化设计。建筑工程的复杂性比较高,如果存在还没有完善的内容可能难以被及时发现,而通过BIM 模型可使不完善的部分直观呈现,然后可通过操作模型进行优化。第五,可利用BIM模型详细描绘工程管线图,然后改进管线布置方案,以此促进建筑功能的完善。第六,利用BIM 可对工程实施一体化管理,从设计到运营都可参考BIM模型,极大提升了管理成效。第七,平衡参数。制作BIM 模型过程中如果出现了参数误差,整个模型就会随之改变,因此结合模型的变化即可有效控制误差。第八,BIM 具有完整的信息,且工程逻辑关系和拓扑关系十分完善,能够显著提升工程描述的完整性。
应用BIM 技术开展建筑结构设计,需要明确的要点和难点共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应用BIM技术不能完全抛弃2D设计习惯,并要保证连贯设计,明确每个环节数据的呈现形式。第二,相关人员应熟悉BIM模型的应用方式,保证将3D模型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必要时可参考2D效果图。第三,保证BIM模型数据和数据库之间的连接。
通常在正式开始建筑施工之前都需要结合图纸进行碰撞检查,避免不同施工内容发生冲突,导致工程难以顺利进行[2]。因此,应将碰撞检查体现在BIM模型中,然后利用三维模型开展碰撞检查,达到减少施工问题和降低错误率的目的。
这一点主要针对的是结构模型和结构分析模型,以某工程为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设计人员通过以下方式开展了相应工作。第一,向计算机中导入建筑模型,这一步使用的软件为Revit,导入之后对建筑模型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第二,完成分析工作且确定模型有效后,在Revit 软件中导入建筑结构的分析模型,建筑结构模型的构建工作就可以基本结束(见图1)。但有一点需要注意,为避免丢失数据而影响模型的后续分析和使用,在BIM模型转换过程中要合理更改重要数据,同时视图比例应以1:1 进行控制,避免出现过大的图片轮廓线,随后再详细分析有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保证后续工作可以顺利进行。
图1 Revit转换模型
建筑施工必然会涉及各种类型的预埋件,而且预埋件的数量还比较多,因此一定要在设计阶段做好预埋件的布置工作。但由于预埋件的布置较为复杂,对设计工作提出了很高要求,为了保证后期施工质量,可以利用BIM 模型布置预埋件,先在模型上明确各种预埋件位置、数量等。比如,科学选择和布置吊钩形预埋件、确定预埋件的位置等,设计过程中应提前了解预埋件布置要求,然后将布置要求也体现在BIM 模型中。另外,应着重强调梁板、墙体等部位的预埋件,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预埋件和梁板等施工发生冲突的情况。以图2 为例,该图是利用BIM 模型设计的预埋件,在模型上科学规划了预埋件洞口,保证了后期预埋件施工的顺利开展。
图2 BIM预埋件布置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虽然已经普遍运用了BIM 技术,但钢筋设计一直是弱项,大多数软件都无法和钢筋设计充分融合。对此,笔者结合某酒店建筑对此做了简要分析。该酒店高达150m,建筑面积为4万平方米,设计过程中使用的钢筋软件为Proconcrete,BIM软件为Revit,从钢筋规格选择、配筋等入手构建了钢筋设计的BIM模型,如图3所示。设计过程中首先全面分析工程信息,同时构建整体的钢筋设计模型,最后将模型相应位置和具体数据与工艺进行关联,然后再优化改进不符合要求的部分,最后完成BIM的钢筋设计[3]。
图3 BIM钢筋设计
在BIM 模型中对框架尺寸进行确定,为保证框架结构的抗侧刚度,使框架在地震影响下不至于损毁,不应选择过强的框架梁,因此将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控制在6m到8m之间即可。如果对空间的要求比较高,可以模型中采用大柱网的设计形式,但要注意,选择这种形式必须明确标注梁柱截面尺寸。如果是饭店、医院等小空间、多墙面型的建筑结构设计,可以在模型中选选择小柱网梁截面。
设计过程中应在模型中体现出框架梁中心线和柱中心线的重合,如果二者不能重合,应测试柱子偏心是否会受到梁荷载的影响[4]。为了梁轴线和柱轴线的偏心距能够得到合理控制,同时又能很好地承托墙,可在这部分设计中标明处理方法,比如可使用挑板承托的方式。实际偏心距应以柱截面为基础进行控制,具体应控制在柱截面的1/4.如果抗震要求高,同时偏心距无法控制在1/4,就应在模型中明确处理办法,比如通过增设梁水平加腋等,但同样要测试梁荷载对柱子偏心的影响情况。
总之,设计过程中,应在BIM 模型中明确框架形式,比如横向承重、纵向承重、双向承重等,另外由于地震和风对框架的影响大多都是侧方向作用力,因此还要对框架的抗侧力结构加以明确。关于柱网尺寸的设置,在框架高度方向和各层平面应保持一致,同时避免偏心过大。
综上所述,建筑结构设计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对后续施工质量有很大影响,而使用BIM技术开展建筑结构设计,可保证设计工作的稳步进行,为后续施工提供有效参考。本文首先对BIM 技术作了简单阐述,随后分析了BIM 技术在预埋件、钢筋、框架等方面的应用,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进而为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