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丹星:躬身一线 践行大爱

2021-03-10 06:57本刊编辑部
福利中国 2021年6期
关键词:长者共识结论

• 本刊编辑部

编者按:

乌丹星,医学博士,1977年考入白求恩医科大学,1982年毕业留校,1991年赴澳留学;后获得医学学士、药理学硕士及澳大利亚墨尔本(Monash)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97年转入法律界及商界;2001年回国工作,多年从事健康管理及老年产业研究并坚持社会实践,曾荣获“2012中国健康产业个人突出贡献奖”“2015年度中国十大社工人物”。2018年8月22日,她正式接手大爱城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爱城”)养老板块,担任集团副总裁、养老运营公司总经理、香河项目总经理,躬身实践,勇于实践,成绩斐然。本刊登出女丹星女士三年问道的感悟,以飨读者。

2018年8月22日,我正式接手大爱城养老板块。身兼三职:集团副总、养老运营公司总经理、香河项目总经理。一竿子插到底,一干就是三年。

接手时三大任务

构建大爱城养老商业模式及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完整的养老服务体系及养老运营体系;带出一支能独立作战的养老运营管理团队。

三年交作业

入住人数:从接手的22位长者,到今天的503位;

月费收入:从不到300万元,到如今的过1000万元;

运营成本:以每年5%~10%的速度递减;

人力成本:从占运营成本70%以上,连续下降控制在50%以下;

营销业绩:以服务促营销,三年10亿元的货值去化60%,给集团回款近6亿元;

客户满意度:连续三年95分以上;

客户流失率:因服务不佳造成的客户流失率为零,整体客户流失率不到3%;

员工流失率:三年平均1.5%;

管理团队:高度稳定并迅速成长;

体系建设:五大体系构建完毕并初见成效;

企业品牌:进入养老行业综合评价前10位。

三大价值贡献

客户价值:让大爱城养老的一句口号“老了,更幸福”扎扎实实地变为了落地行动,使长者获得了高度体验感和幸福感及“家”的归属感。口碑传播和以老带新,成为了营销主流。

员工价值:良好的工作环境、稳定的工作收入、受尊重的企业文化,培训带来的成长,让员工获得安全感和稳定感及集体归属感。

企业价值:为企业持续增效减亏;为企业创造了被客户认可的养老文化,并确立了大爱书院养老服务品牌;构建并验证了“养老产品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养老培训体系”“养老运营管理体系”和“养老品控及风控体系”。

十大感悟

第一,市场不是我们说了算,客户也不会按你预计的比例来。我们根据项目定位,认为来的客户应该是年轻活力长者(因为项目地处城市近郊,交通、医疗、购物等都不是十分便捷)为主时,首批入住的100位长者的平均年龄,却在80岁以上。当我们认为,高龄长者应该选择住在医疗资源最集中的养老中心时,最高龄96岁的长者,却依然选择住在了活力公寓,生活完全能够自理。当我们预计80岁以上高龄长者需要接受等级照护的比例应该在20%左右的时候,实际比例却不到10%。

结论:干养老要有Hold住的本领,来了什么客,都能接得住。

第二,养老服务不是无止境,而是有节有度。

为了促销和入住率,我们对第一批100位长者,倾尽了所有大爱和无止境的服务,赢得好的口碑和促销效果,但同时,也带来了日后的“弊病”:长者形成了一种认知,我需要什么,你就应该无偿提供什么,服务变成了无边界无止境,换句话说,把长者“惯坏”了。当入住人数达到500人后,我们不得不开始扭转“过度服务”的问题,开始增加有偿服务;但是,为时已晚,遭到了先期入住长者的强烈抵抗和后期入住者的不断攀比。

结论:别怕开业初期有难度,自始至终,保持服务体系及价格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第三,养老产品及营销政策是否应该因需而变。

一般民企及老板,包括有决策权的管理者,比较习惯和喜欢我行我素。我定产品、我定价格,当看到别人有什么好的新鲜的玩意,就想玩玩,就想改变。我们认同,在产品上市初期,因为对行业及产品缺乏了解和认知,调整及改变实属正常。但是,养老产品及营销政策的调整不宜过频,保持一致性、持续性、稳定性十分重要。前后客户,互通信息,不可避免。一旦发现收费高了低了,条款多了少了,待遇深了浅了,都会导致日后无休止的争议。

结论:前边费力,后边省力。制定任何规定,都需慎之又慎,不可任性。

第四,管理能力是干出来的,不是培养出来的。我一直坚信:能力是可以培养出来的。但是,三年的实践告诉我: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培养出来;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被理解和接受。我认为很简单的东西,在他人眼里,不一定简单;我认为应该不用费力就能做到的,但在他人手中,就可能做不到。最后,我干脆直接授权让一线放手去干,不讲理论,不讲道理,只给方法,只给授权。干得对与不对,接受结果考验,愿付代价。以这种方式和心态管理,结果还不错。

结论:放下“教育者”的心态和思维,用“企业家”的方式干一线。

第五,用极简方式用人干事,才能获得极佳效果。一开始用人,总遇到各种矛盾和问题。其痛点在于:我希望达到的结果,对方总是达不到;我希望一份好的年度计划,手下不会写或写得不好;我希望有工作执行方案,手下不会做或者做得七零八碎;我希望执行中做到流程化、表格化,但手下不知道怎么做;我希望一场赏心悦目的PPT展示,手下给我的却是语无伦次、乱七八糟。与团队磨合,是一个艰难痛苦的过程。我后来的解决办法是改变我自己。“去把活儿干了,用你自己的方法,我什么都不要求。”每人手中一张任务清单,按项执行,照单考核。用极简方式干事,用极简方式沟通,用极简方式考核,效果还不错。

结论:别太在意高大上的“管理仪式感”,企业就是要结果、要效率。

第六、如何满足客户需求和应对客户投诉。

“十二字方针”:信息同步、单点闭环、扁平决策。

信息同步:任何事情发生,不论大小,第一时间管理群信息同步。信息同步的重要性,在于能在最短时间内,为集体决策提供时机和处理的一致性。信息不对称,是养老机构管理重大风险之一。

单点闭环:事情发生在谁的手里,谁就是这件事的第一责任人。此人(不论哪个部门、什么职务职位)都必须完成整件事情的完整过程:接受信息-同步信息-整合资源-处理完成-汇报闭环。“责任甩锅”是一些养老机构的家常便饭。“第一责任人制”能够有效规避“责任甩锅”。

扁平决策:层级过多过于复杂,一级上报一级,等待再加等待,是养老机构组织构架中的通病,至今很难改变。真正做到给一线授权,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简单地就能够达成的一件事。我用狠一点的激将法:“遇事别找我!”“找我的时候,也是在证明你不行。”无论出于面子自尊,还是认识到自己需要独立,日后遇事,他们找我的概率都大大降低。

结论:诉求无止境,各种满足靠大家。放下自己,才有大家。

第七、激励是就事论事、立马兑现。激励,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起到激励作用;用不好,起到相反作用,引起一系列负面效应。最好的激励方法,不是月度、季度、年度评优选秀,而是就事论事,立马兑现。比如,各种不可预料的事件或额外任务,是养老机构常事。一遇这种情况,凡是立即冲上前的、把活儿干了、把事儿担了的,就是有责任担当、有奉献精神的好员工好管理者,一律给予奖励,当即兑现。相反,淡化按照时间轴设定的评优选秀走形式,往往是为了指标硬选。

结论:不要把激励当赏赐。多劳多得、多担多得天经地义。

第八,经营之道,道在哪里。经营之道,道在开源节流。开源,很难。涨费用,犹如一场战斗。初期,只能在节流上下功夫。为什么经营成本居高不下?人们的传统观点:成本与一线员工无关、与长者无关、与中层管理者无关、与部门无关,只与项目总负责人有关。这种状态如不改变,累死总负责人,成本也控制不住。培养全员成本意识,各部门开启独立核算,管理者不涨工资的“要挟”(总人力成本死控),这些都是一把手死磕成本的手段和招法。

结论:全员成本共识及管控机制,才是养老经营的道中之道。

第九,最大的风险在哪里?养老运营最大的风险,不是长者身体突发事件,不是护理员不断流失,也不是市场和政策的变幻莫测,而是缺乏文化。

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内在基础,是共识。谁的共识?长者的共识、家属的共识、员工的共识、管理团队的共识。一切共识,都是文化。

文化的外在体现是尊重。对谁尊重?对长者、对家属、对员工、对管理者、对供应链、对合作伙伴、甚至对竞争对手尊重。一切尊重,都是文化。

文化的实现方式是沟通。与所有人保持长期稳定的沟通渠道,建立稳定的沟通机制,达成良好的沟通效果。

文化的价值是风险的降低和品牌度的提升。有了共识与尊重,就能很好地应对突发事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护理员也会把机构当成家。面对一切变幻莫测的“幺蛾子”,唯有文化,方能制胜。

结论:养老文化塑造,可以通过努力,把一句空话转化为价值。

第十,永远摆正心态和位置。一线运营,躬身入局,重要的是心态。不论过去你是谁,你曾经多么厉害、多么辉煌,到了一线,就是一名“战士”。到了养老“战场”,就是结果为王。比你能力水平低的,不要瞧不起;比你能力水平高的,别羡慕嫉妒恨。永远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永远懂得山外有山。没有受到重用时,自己重用自己,给自己加码增负,提出更高要求。受到挫折委屈不公时,自己放松自己,睡觉休假远离是非。学会放下,才有更长久的未来。

结论:企业能不能活,我决定不了。但能不能活出自我,我一定说了算。

结束语

三年,不长也不短,养老运营,一个周期。感谢大爱城给了我机会和平台,感谢团队对我的理解和包容,感谢长者们对我的信任与支持;感谢业内同仁的帮助和鼓励,感谢养老事业给我的福报,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给我的机遇和挑战。我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为中国养老事业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长者共识结论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立体几何中的一个有用结论
论思想共识凝聚的文化向度
大象“长者”会把生态知识传给下一代
商量出共识
结论
《弟子规》节选
“慢养孩子”应成社会普遍共识
惊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