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舜翩
1907年,心理学家詹姆斯从美国哈佛大学退休,同时退休的还有他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一天,两人打赌。詹姆斯说:“我一定会让你不久就养上一只鸟的。”卡尔森不以为然:“我不信!因为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养一只鸟。”没过几天,恰逢卡尔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礼物——一只精致的鸟笼。卡尔森笑了:“我只当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艺品。你就别费劲了。”从此以后,只要客人来访,看见书桌旁那只空荡荡的鸟笼,几乎都会问:“教授,你養的鸟什么时候死了?”卡尔森只好一次次向客人解释:“我从来没有养过鸟。”然而,这种回答每次换来的都是客人困惑而不信任的目光。无奈之下,卡尔森只好买了一只鸟,詹姆斯的“鸟笼效应”奏效了。
生活中,鸟笼效应屡见不鲜。买了一件新衣服后,会继续买一堆搭配的服饰;获赠一瓶红酒,继而购买红酒杯、蜡烛、西餐具等。人们常常会因为意外的得到,而形成思维定势,作出不合理的行为。这是由于人们厌恶损失,面对不平衡的情况,更喜欢通过增加获得来解决。另一方面,人们心理上更趋向完整和完成的状态。因此,如果有了一件新物品,人们往往希望它能变得更完整,并期望能够使用它。
从好的方面看,鸟笼效应会使人追求更有品质的生活,获得更多生活乐趣。但这也会我们做出非理性消费,不需要的东西越来越多,造成资源浪费。因此,我们在生活中需要及时觉察,冷静分析,适当时要学会“断舍离”,避免被“鸟笼”套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