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化架构下“微专题教学”实施建议

2021-03-09 13:33陈娜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微专题散文

陈娜

摘 要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從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出发,以主题、内容或写法聚合文本,以单元整合教学资源。基于统编版教材的特点,按微专题的形式组织教学,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有利于进行深度学习,从而更好地适应单元人文主题落实的需要。

关键词 单元;散文;微专题

早在1931年,美国学者莫里逊便提出了“单元教学法”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理念是从“单元”出发,突出从整体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兼顾知识传授与能力提升,重视构建单元教学的整体框架。这一理念对当下的语文教学改革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大单元教学将教学内容从以前的“单点”变成现在的“套餐”。这需要语文教师以更宽的视野、从更高的层面,建构新的教学框架,从而引导学生运用贯通、比较式的思维方式,以文学鉴赏的眼光形成“单元”的意识,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基于单元 “聚篇为类”、将学习任务作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宗旨,我们应该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下,设计更开放、更贴近生活实际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外显性学习任务,避免单篇教学面面俱到的通病和群文阅读蜻蜓点水的形式主义。

因为散文是教材选文的主导文类,散文教学关涉“文学阅读与写作”“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当代文化参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等多个学习任务群,因而我们以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散文的单元教学为例,尝试提出大单元视域下散文教学的实施策略,从而为其他文体的单元教学提供可参照的教学思路。

课改专家王荣生老师提出,“散文教学应该在把握文本体式的基础上,重点从三个方面来确定学习内容和目标,包括作者个性化的言语形式(‘我的词句章法)、个人化的言说对象(‘我的所见所闻)、个体化的情感认知(‘我的所思所感)”①。

以王荣生老师的观点为理论依据,我们可以将第七单元的五篇课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赤壁赋》《登泰山记》按微专题的形式组织教学。

微专题一 :分析写景特色,感受自然之美

该微专题从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入手,旨在引导学生批文缘景,聚焦景物与意境, 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感悟每篇散文独特的审美意蕴。通过群文阅读,让学生整体把握五篇散文的景物选取、画面组合(形声色态)、意境特点,进而赏析文中景致的自然之美。群文阅读的成果可以用表格的形式呈现:

微专题二:品味言辞之美,赏析抒情手法

该微专题从个性化的言语形式入手,旨在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词语选择、句式特点、感官调动、语言风格等多个层面入手,品味本单元散文的言辞之美,分析其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除了修辞之美、用词之美的赏析外,我们还可以设置一些传统教学中可能忽略的鉴赏点,譬如《故都的秋》,“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朝东细数着”“静对着”这样的细节化的词语对于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样的句子中“觉得”“又觉得”“还觉得”这类“主观性”词语的意义。而作者一开始便说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相对应的便是程度词“深”字,文中提到的词有“深沉”“深情”“深味”等,应该让学生结合相关的语句仔细玩味。

《我与地坛》也有值得赏析的“美点”——表达独到、有味之语,比如“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这样有哲思的句子引发我们对生命的体悟;再比如“年年月月我都到这园子里来,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反复手法的运用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而对于《赤壁赋》《登泰山记》这样的文言散文,我们关注点也不应局限于对字词的理解、语法的落实。一些生动传神的词语、特殊的句式以及巧妙的修辞都应该成为鉴赏的重点。像《赤壁赋》中的短句如“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变与不变”的对比、感叹与反问的语气变换。《登泰山记》中的动词如“乘、历、穿、越、至”,形容词如“多、少”的对比使用;修辞如“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的生动描写等等。这些内容也应该列入大单元的学习任务中去。

微专题三:感悟作者人生思考,发掘民族文化特质

该微专题从个性化的情感认知入手,旨在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本单元几位中国文人的“困境与自我治愈”,感悟作者的审美取向和人生思考,发掘民族审美心理和文化特质。我们可以先让学生结合典型事件、作者诗文、其他相关文献等,绘制五篇散文作者的“心态图表”。然后指导学生围绕专题,进行单篇研读。

一、郁达夫于《故都的秋》中的困境与自我治愈

作者说“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又说“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些话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作者作为南方人为什么对“北国”的秋情有独钟。联系写作背景可知,此文写于1934年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中国,郁达夫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间愁苦和悲痛。他在一首记游诗后写的话“近来生活为左右所夹,颇觉烦闷,精神躯体都不能自由……”是他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他曾一度将寄情山水作为治疗内心烦恼和郁闷的良方。他着力描写故都带有“清、静、悲凉”之感的景物,而不去描绘那些明丽的秋景,其主要目的正是想借此来抒发内心的寂寞、苦闷与忧思。可以结合名家名文更深入地探讨这一专题,如钱理群《品一品故都的秋味》,孙绍振《〈故都的秋〉:悲凉美、雅趣和俗趣》,张勇《〈故都的秋〉的物哀之美》。

二、朱自清的困境与《荷塘月色》中的自我治愈

《荷塘月色》一开篇作者便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不宁静”的原因当然与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有关,更与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有关。因此,他于一个有月的夜晚出门漫步,赏荷塘,忆《采莲赋》和采莲旧俗,由《西洲曲》思乡,在这一程漫步的过程中,他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是一个自由的人,什么都可以不管不理,“超然”独处。正如王荣生老师所说:“《荷塘月色》中的荷塘是朱自清眼中的荷塘,是朱自清心灵中独有的镜像,它是世界上任何人从未见过,也是平日的朱自清所未尝见过的荷塘。”②钱理群《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吴周文《谈〈荷塘月色〉》,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可以为我们研究《荷塘月色》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三、苏轼的困境與《赤壁赋》中的自我治愈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他高歌“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来表达他内心的追求与怅惘。想到英雄不再、功业未成,他发问“而今安在哉?”

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又深沉地表达了他关于个体渺小、生命短暂的悲叹。面对这些心灵的困境,苏轼在《赤壁赋》中以“变与不变”“逝与不逝”的哲学视角,来化解他心中的郁结与伤悲。“物我无尽”化解生命短暂、时间之累之悲,“物各有主”化解功业未成、名利之累之悲,非吾之所有,一毫而莫取,为我所有,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在这里,他表达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如臧克家所说的“对人生和对宇宙的看法,是健康的、乐观的”。③

四、《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的困境与自我治愈

为深入探讨这一专题,我们应指导学生通读《我与地坛》全文,更全面地把握史铁生面临的人生困境与自我“治愈”的途径。年轻的作家面对身体突然残废的残酷现实,他苦苦找寻人生幸福的路途以及生存的意义。母亲去世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在作者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中年情侣不觉中成了两个老人,他们执着无声的爱情让作家心生羡慕。史铁生在地坛中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热爱唱歌的小伙子、饮酒的老头、捕鸟的汉子、中年女工程师、长跑家。他从这些不同的人身上看到不同的人生态度,但这些人生态度有一个共通之处——积极地、努力地活着。

他悟到“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并由此肯定写作与欲望的意义,最终以“物我无尽”诠释生命的真谛:“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五、《登泰山记》中姚鼐的困境与自我治愈

乾隆三十九年,姚鼐“以病羸”“养双亲”为由上书致仕,大学士于敏中、梁国治先后动以高官厚禄,均被坚辞。《登泰山记》正是写于他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于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五更时分至日观峰观赏日出写的一篇游记。由此看来,“称病”只是姚鼐辞官的托词。他在《与胡雒君书》中写道:“去秋始得《四库全书》一部,阅之,其持论大不公平。鼐在京时,尚未见纪晓岚(纪昀字)猖獗若此之甚,今观此,则略无忌惮矣。岂不为世道忧邪?鼐老矣,望海内诸贤,尚能捄(救)其敝也。”又在《晴雪楼记》中说:“ 余驽怯无状,又方以疾退,浮览山川景物,以消其沉忧。”面对令人忧心的现实,他倍感“沉忧”,于是他在登泰山饱览日出美景中去寻求心灵释放。正如陈立今老师在《失意人生的不同选择》一文中所写:“登泰山的历程其实就是姚鼐面对不公正人生的选择历程的写照,他不走常人之路,不怕另起炉灶,敢于舍弃已有的‘坛坛罐罐”。④

挖掘《登泰山记》的思想意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积累必要的背景知识以外,还可以联系初中时学过的张岱的散文《湖心亭看雪》,通过比较阅读,探究作者幽微的性情世界,进行深度学习。

————————

参考文献

①王荣生.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基本路径[J].中学语文教学,2011(1).

②王荣生.散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原理[J].语文教学通讯,2012(11).

③臧克家.苏轼的《赤壁赋》[J].人民教育, 1979(9).

④陈立今.失意人生的不同选择——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16课主题的互补整合[OL].章黄国学·国学师说.

[作者通联:浙江永康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微专题散文
散文五章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化学“微专题”复习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高考语文复习微专题设计的原则
“微专题”引领高效数学复习的思考
基于薄弱校学生的高考化学微专题复习模式构建
基于生本教育的教材处理与重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