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联合β 受体阻滞剂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应用价值分析

2021-03-09 06:01吴书欣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36期
关键词:阻滞剂心绞痛受体

吴书欣

冠心病是由于神经痉挛或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的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供血不足、缺血、缺氧或者心肌坏死,从而表现出胸胀、气闷等多种不适症状,该病常发于40 岁以上的成年男性,一般男性发病时间高于女性,如今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上升,人口趋于老龄化,冠心病心绞痛症状的发病率逐年递增,也逐渐在年轻人中频发,这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并且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来说,身体的各项机能减退,对于治疗的依从性逐渐下降[1,2]。目前,临床应用以β 受体阻滞剂、硝酸甘油、血管转换酶为主要手段,但在后续的使用中发现效果并不能达到预期,因此找寻效果更佳的药物治疗方法迫在眉睫,临床上对于如何改善提高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效果等问题极为重视[3,4]。本次研究主要为了分析他汀类药物联合β 受体阻滞剂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作用效果,对本院2019 年3 月~2020 年11 月本院接受治疗的9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展开分析,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3 月~2020 年11 月在本院心内科接受治疗的9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展开分析,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45例。研究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52~85 岁,平均年龄(66.47±6.17)岁;病程3~13 年,平均病程(7.91±1.70)年;初发性心绞痛15例,恶性型劳力性心绞痛11例,梗死后心绞痛10例,自发性心绞痛9例。参照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53~86 岁,平均年龄(67.24±6.26)岁;病程1~11 年,平均病程(7.86±2.29)年;初发性心绞痛17例,恶性型劳力性心绞痛12例,梗死后心绞痛10例,自发性心绞痛6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全部患者均满足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标准;②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③心绞痛发作≥3 次/周;④肝脏肾脏器官功能没有障碍;⑤没有精神系统疾病;⑥所有患者及其家属知晓且已签署相关文件。排除标准:①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②对本次研究的所有药物过敏的患者;③严重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异常及重症感染者;④患者免疫力严重低下者;⑤未签署相关知情文书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都需要接受扩张冠状动脉以及抗血小板等常规治疗操作。

1.2.1 参照组 实施阿托伐他汀(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408,规格:10 mg×7 片)进行口服治疗,1 次/d,10 mg/次。

1.2.2 研究组 在参照组基础上联合富马酸比索洛尔[Merck KGaA(德国默克公司),国药准字J20170042,规格:5 mg×10 片]进行口服治疗,1 次/d,10 mg/次。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有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与治疗前相差不大。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包括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血清ET-1、VEGF、NO。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绞痛发作次数为(3.06±0.45)次/周,少于参照组的(4.98±0.61)次/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6.991,P=0.000<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绞痛持续时间为(4.35±0.37)min/次,短于参照组的(5.83±0.89)min/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301,P=0.000<0.05)。治疗前,研究组患者的血清ET-1 水平为(113.45±13.61)ng/L,与参照组的(114.32±12.86)ng/L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2,P=0.756>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血清ET-1 水平为(66.37±3.61)ng/L,低于参照组的(78.34±5.39)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78,P=0.000<0.05)。治疗前,研究组患者的血清VEGF 水平为(12.06±2.33)pg/ml,与参照组的(11.98±2.47)pg/ml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8,P=0.875>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血清VEGF 水平为(6.01±1.16)pg/ml,低于参照组的(8.32±2.1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12,P=0.000<0.05)。治疗前,研究组患者的NO水平为(29.32±1.25)μmol/L,与参照组的(28.97±1.63)μmol/L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43,P=0.256>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NO 水平为(38.57±2.16)μmol/L,高于参照组的(33.42±1.73)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84,P=0.000<0.05)。

3 讨论

现有医疗技术对于冠心病心绞痛不但能够改善常见的临床病症,更能防止心肌堵塞、梗死、心力衰竭等不良心血管反应的发生,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几年来临床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与血凝状态、血栓、血脂平衡被破坏具有紧密联系[5]。然而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状态不稳且长期处于血凝状态,主要表现为抗凝血功能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异常等,该病发作异常频繁,容易引起急性心肌梗死,严重者甚至随时威胁生命[6]。有关研究表示,减少心肌对缺血缺氧的依赖性,提高患者血液循环,加固冠状动脉及其分支结构的供血量,对抑制冠心病心绞痛的发作、改善症状、预防心肌梗死等高危事件频发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7]。

他汀类药物对于冠心病的治疗已经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阿托伐他汀作为一种在临床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他汀类药物,它的作用主要是维持患者的血脂平衡,通过在人体肝部发挥作用,能够抑制胆固醇的合成,提高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合成速度,从而降低血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并且能够帮助减少血粘度和血脂,增强了血管弹性,防止硬化斑块的发生。并且阿托伐他汀不仅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患者体内的胶原蛋白合成,而且对于修复受损细胞有帮助,从而减少了炎症发生的几率[8,9]。但是若只是单纯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还是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所以在临床应用中通常会结合其他药物联合治疗[10,11]。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研究,发现β 受体阻滞剂对于冠心病的治疗已得到临床实验的广泛认证,其中富马酸比索洛尔属于一种特异性β 受体阻滞剂,能够有效减缓心肌受体的交感神经活跃程度,利用降低心率将心室扩张时间延长,使心肌所需氧气减少,提升运动耐受能力,促使血液在正常与缺血心肌间的再利用流通,并有效改善血流急促速度以及降低血液粘度,让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破裂发生率下降[12]。本次研究发现,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78%明显高于参照组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绞痛发作次数(3.06±0.45)次/周少于参照组的(4.98±0.61)次/周,心绞痛持续时间(4.35±0.37)min/次短于参照组的(5.83±0.89)min/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血清ET-1 水平(66.37±3.61)ng/L、VEGF 水平(6.01±1.16)pg/ml 低于参照组的(78.34±5.39)ng/L、(8.32±2.12)pg/ml,NO 水平(38.57±2.16)μmol/L 高于参照组的(33.42±1.73)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他汀类药物和β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增强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他汀类药物和β 受体阻滞剂联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血管内皮功能,并且治疗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阻滞剂心绞痛受体
蝎毒肽作为Kv1.3离子通道阻滞剂研究进展
Toll样受体在胎膜早破新生儿宫内感染中的临床意义
2,2’,4,4’-四溴联苯醚对视黄醛受体和雌激素受体的影响
β受体阻滞剂在围术期高血压中的应用
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在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β受体阻滞剂在脓毒性休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调节灵敏度训练联合M受体阻滞剂控制近视发展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