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技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分析

2021-03-09 06:01姜永滨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36期
关键词:动脉血患肢复发率

姜永滨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的下肢动脉血管病变,以患肢溃疡、静息状态下疼痛、间歇性的跛足行走等症状为主要表现,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严重,若未能及时处理,很可能导致患肢功能障碍,甚至坏死、截肢[1]。现阶段,临床多采用药物方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如低分子肝素钙、西洛他唑片等,但药物治疗起效缓慢,疗程长,且有用药不良反应风险,部分患者难以耐受。因此,寻求更为有效的方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意义重大。微创介入技术是医学微创技术发展的产物,本院即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应用介入技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2 月~2019 年12 月本院接收的9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2]:①患者均确诊疾病,符合诊断标准;②患者临床资料完整;③患者及家属知情研究。排除标准[3]:①不符合介入治疗指征患者;②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患者。本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准许。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50~82 岁,病程1~5 年;观察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48~82 岁,病程1~6 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注:两组比较,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以常规药物方案治疗,给予患者西洛他唑片(商品名:培达,山东罗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6138,规格:50 mg×12 片)治疗,口服50~100 mg/次,2 次/d。同时给予患者对症治疗,如糖尿病患者降糖治疗、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介入技术治疗。具体如下:入手术室后,常规麻醉,经股动脉穿刺,留置导管,随后沿导管注入非离子型碘对比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定患者动脉硬化闭塞区域,并沿导管置入球囊导管,直至病灶,充盈球囊,压迫穿刺点以止血,术后给予常规抗凝处理。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依照患者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判断治疗效果[3],分为显著、有效、一般3 级,显著:患者动脉血管狭窄程度<30%,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有效:患者动脉血管狭窄程度为30%~50%,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一般:患者动脉血管狭窄程度>50%,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率+有效率。②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临床症状有:静息状态下疼痛、间歇性的跛足行走、患肢发凉。③比较两组患者复发率。本院进行为期1 年的随访,统计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的复发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观察组静息状态下疼痛、间歇性的跛足行走、患肢发凉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d)

表3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d)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复发率比较 随访1 年,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为6.67%(3/45),低于对照组的33.33%(1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000,P=0.0016<0.05)。

3 讨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临床常见的一类慢性动脉血管疾病,也是人体动脉粥样硬化的局部表现,即血管内脂质沉积过多,致使动脉内膜增生,从而导致动脉血管狭窄,影响血供,引发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的不适表现[4]。因此,临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多从软化动脉血管或扩张动脉血管、改善血凝状态入手。西洛他唑片是临床常见的一类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能够抑制血小板以及人体血管平滑肌内的磷酸二酯酶活性,提升环磷酸腺苷(cAMP)浓度,并抑制二磷酸腺苷(ADP)、肾上腺素、胶原及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初期、二期聚集和释放反应,从而发挥抗血栓、治疗慢性动脉闭塞症的效果[5-7]。但药物治疗起效较慢,患者多需长期用药,且随着用药剂量的增长,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也随之提升,且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多为老年患者,机体功能衰退,难以耐受长期用药,对药物治疗方案的抵触情绪日益增长,部分患者甚至会擅自中断治疗,极大的影响了治疗效果[8-10]。而介入技术治疗是医学微创技术发展的产物,通过动脉导管将扩张球囊术送至动脉狭窄区域,随后撑开球囊,从而扩张患者病变区域血管,恢复血流通畅,改善因组织缺血引发的疼痛、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11,12],为药物起效争取充足的时间,并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提高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本文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静息状态下疼痛、间歇性的跛足行走、患肢发凉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应用介入技术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血管狭窄状况,恢复血流通畅,促进康复。这可能是因为介入技术治疗可直达病灶,相较于药物治疗,球囊可直接扩张患者的血管,更好、更快的恢复血供。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凸显了介入技术对患者预后的改善效果。但本文纳入样本数量较少,无法作为临床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发生标准,研究结果准确性尚待验证,需后续纳入更多样本,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提高结果准确性。

综上所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应用介入技术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扩张闭塞动脉,恢复下肢功能,改善临床症状,促进康复,且预后良好,复发率低。

猜你喜欢
动脉血患肢复发率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应用疗效和复发率分析
甲硝唑配合红外光治疗慢性宫颈炎的有效性及对复发率的影响
勘误声明
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联合ALA-PDT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及复发率分析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延伸护理对颈椎病针刀术后复发率影响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双骨折术后并发患肢水肿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