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

2021-03-09 05:34钱海姣
商洛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盲从自卑定位

钱海姣

(商洛学院 健康管理学院,陕西商洛 726000)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高校应届生毕业人数不断增长,至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经达到874万。从2014年开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经济发展速度的减缓导致就业岗位相应减少,而经济结构的调整又致使一些结构性人员失业[1]。2019年,麦克思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在2018年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中,只有73.6%的人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或兼职工作,这一比例与往年(2017届为78.7%、2016届为77.3%、2015届为77.4%)相比有所下跌[2]。

面对持续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也就不再鲜见。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在就业时普遍存在焦虑、困惑、逃避等心理问题[3-4];有些大学生就业时并不考虑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而更为依赖他人的建议,盲目选择热门岗位[5-6];还有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攀比心理,同学之间“追高比低”现象时有发生[7],部分学生则在攀比过程中产生自卑或自负心理[8]。刘春雷等[9]研究表明,大学生就业时的焦虑、抑郁情绪在性别、子女类别、家庭经济条件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张彦[10]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就业焦虑情绪在院校类别、年龄和个性因素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2019年底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使许多行业受到威胁,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差异表现,通过实证分析了解我国大学生目前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及表现,并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差异性进行深入分析,针对研究结果提出有针对性且合理的建议和意见。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选取7所地方高校大一至大四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

(二)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与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该问卷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人口统计学基本情况调查,第二部分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调查。本次调查采用线上调查工具问卷星(网站)和线下纸质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所有问卷随机发放,共选取560名学生,回收有效问卷524份,有效率为93.57%。其中男生234人,占总人数44.7%,女生290人,占总人数55.3%。

(三)数据处理

所有的数据采用SPSS20.0录入并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人口统计学基本情况

人口统计学的调查见表1。如表1所示,农村户籍的学生人数较多,有426人,占总人数81.3%,而城市人口只有98人。关于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调查表明,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占65.5%,良好和优越的占5.1%,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占29.4%。总之,参加本次调查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村户口,大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水平一般,甚至还有三成的学生家庭经济比较困难。

表1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此外,关于学生的专业分布调查显示:理工科学生最多,占总人数57.1%;文科类共59人,占总人数11.3%;医药卫生类79人,占总人数15.1%;其它专业占总人数16.6%。

关于就业意向的调研发现:有58.6%的学生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28.6%的学生选择继续升学深造;4%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8.8%的学生则还没有明确毕业后的就业方向。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对毕业后的基本人生规划都有自己的打算和准备,但仍有小部分学生对未来还比较迷茫。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调查

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的调查,主要内容包括逃避、自身定位、焦虑、自卑、依赖、自负、攀比和盲从八个方面。其中,有焦虑情绪的学生共185人,占总人数35.3%;自身定位模糊的学生有163人,占总人数31.1%;存在依赖心理的学生有156人,占总人数29.83%;喜欢攀比的学生有154人,占总人数29.4%;感到自卑的学生有123人,占总人数23.5%;存在逃避就业问题的大学生有112人,占总人数21.4%;有盲从心理的学生为99人,占总人数18.9%;存在自负心理的学生有64人,占总人数11.8%。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根据占比排列,依次是焦虑、自身定位模糊、依赖、攀比、自卑、逃避、盲从和自负。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差异分析

1.就业心理问题的性别差异

以性别为自变量,以焦虑、自身定位模糊、依赖、攀比、自卑、逃避、盲从、自负分别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大学生在焦虑、自身定位模糊、依赖、攀比、自卑、逃避和盲从七个因素均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但自负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男生比女生的自负水平高(M男生=2.94,SD=0.88;M女生=2.69,SD=0.72;t=3.60,P<0.01),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差异

2.就业心理问题的户籍差异

以户籍为自变量,以焦虑、自身定位模糊、依赖、攀比、自卑、逃避、盲从、自负分别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大学生在焦虑、自身定位模糊、依赖、攀比、自卑、盲从和自负七因素均不存在显著户籍差异,但逃避存在显著户籍差异,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逃避水平更高(M城市=2.78,SD=0.94;M农村=2.99,SD=0.80;t=-2.06,P<0.05),见表3。

表3 不同户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差异

3.就业心理问题的子女类别差异

以子女类别为自变量,以焦虑、自身定位模糊、依赖、攀比、自卑、逃避、盲从、自负分别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大学生在焦虑、自身定位、依赖、攀比、自卑、逃避和盲从七因素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但自负具有统计学差异,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自负水平更高(M独生=2.93,SD=0.88;M非独生=2.76,SD=0.77;t=2.12,P<0.05),见表4。

表4 不同子女类别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差异

4.就业心理问题的家庭经济状况差异

以家庭经济状况为自变量,以焦虑、自身定位模糊、依赖、攀比、自卑、逃避、盲从、自负分别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在焦虑、依赖、攀比、逃避、盲从和自负六因素不存在显著家庭经济状况差异,而自身定位模糊和自卑存在显著家庭经济状况差异(F(3,520)=3.93,P<0.05;F(3,520)=4.33,P<0.05),见表5。Tukey的事后检验程序表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学生(M=3.34,SD=0.84)比家庭经济状况一般(M=3.13,SD=0.81)的学生的自身定位更模糊,家庭经济良好或优越的学生与家庭经济一般和家庭经济较差的学生的自身定位模糊不存在显著差异;家庭经济较差的学生(M=3.11,SD=0.86)比家庭经济一般(M=2.92,SD=0.92) 和家庭经济良好或优越(M=2.63,SD=0.93)的学生的自卑感更强,而家庭经济一般与家庭经济良好或优越的学生的自卑感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5 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差异

5.就业心理问题的专业差异

以专业为自变量,以焦虑、自身定位模糊、依赖、攀比、自卑、逃避、盲从、自负分别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焦虑、自身定位模糊、依赖、攀比、自卑、逃避、盲从和自负八因素均不存在显著专业差异,见表6。

表6 不同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差异

6.就业心理问题的就业意向差异

以就业意向为自变量,以焦虑、自身定位模糊、依赖、攀比、自卑、逃避、盲从、自负分别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在焦虑、自身定位模糊、依赖、攀比、逃避和盲从六因素均不存在显著就业意向差异,而自卑和自负存在显著就业意向差异(F(3,520)=4.85,P<0.01;F(3,520)=2.91,P <0.05),见表7。Tukey的事后检验程序表明,选择创业(M=2.33,SD=0.97) 的学生比选择就业(M=3.05,SD=0.86)、升学(M=2.89,SD=0.96)和就业意向不明(M=2.87,SD=0.89)的学生的自卑感都低;选择创业(M=3.24,SD=0.94)的学生比选择就业(M=2.77,SD=0.77)、升学(M=2.86,SD=0.87)和就业意向不明(M=2.81,SD=0.80)的学生的自负感都高。

表7 不同就业意向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差异

三、讨论与建议

(一)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大学生存在多种就业心理问题,主要包括焦虑、自身定位模糊、依赖、攀比、自卑、逃避、盲从和自负等八因素。樊富珉[11]提出大学生在就业期间存在从众、嫉妒、自卑、依赖等心理问题。李会勤[12]的研究也发现大学生在就业时仍存在焦虑、困惑、自卑、自负、依赖等心理问题。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一直存在。究其原因,与高校扩招的影响关系很大。1999年我国开始实行大学扩招政策,虽然该政策解决了“上大学难”的问题,但“就业难”的现状也随之开始出现[13]。2020年教育部出台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也提出实行研究生扩招计划,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将会变得更加激烈。

白文龙[14]将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划分为三个子维度,包括认知心理维度(自负、自卑等)、情绪心理维度(焦虑、悲观等)和社会心理维度(从众、攀比等)。焦虑体现为大学生在面对复杂的就业环境和严峻的就业形势时,因缺乏社会经验而感到无所适从。自身定位模糊体现在大学生群体在认知上趋于理想化,对自己和现实难以有清晰的认识,有些学生因此而容易产生盲从心理。依赖体现在大学生虽已是独立个体,但其仍处于被父母、老师等家人、长辈的照顾阶段,长此以往的行为模式导致部分学生缺乏自主择业的能力,在就业时依旧不能独立自主地做出选择。攀比体现在对物质生活条件等方面过分追求,久之便导致其很难客观地认识真实的自我,进而容易舍其所长,之其所短;舍其所长,就容易产生盲从、自卑和逃避心理,之其所短,就会导致其在现实生活中屡受挫折,转而滋生其他各种负面情绪和心理症结。逃避体现在有些学生因为害怕面对未知的未来,难以接受从校园向社会过渡的现实,因此产生消极的回避心理和退缩行为。

此外,本研究涉及的焦虑、自身定位模糊、依赖、攀比、自卑、逃避、盲从、自负八种就业心理问题在性别、户籍、子女类别、家庭经济状况和就业意向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男生比女生的自负水平更高,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对男女生的性别期待不同。主流意识形态总是强调男性在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事业上的成绩,而对女性的期待则大部分是照顾好家庭[15],尤其在经济状况不太发达的地区,更是如此。因此在就业过程中,男生自然会觉得自己更占有优势。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的自负水平更高,这是因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的关注更多,对自己能力的评估也更高[16]。来自农村的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学生的逃避水平更高,家庭经济差的学生比家庭经济一般的学生存在更强的自身定位模糊问题,也比家庭经济一般或良好的学生更自卑,这些都说明经济基础在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影响因素中占据重要地位。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缺乏社会支持[17],自我定位不清晰,且不能客观评估自己的能力,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很容易因碰壁而产生自卑心理。此外,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比选择升学、创业或就业目标不明的学生表现出更高水平的自负心理和更低水平的自卑心理,因为直接就业的学生满足了社会对大学生毕业后找份好工作的期望,获得了更高的社会评价,从而体现了更高的自我价值感。

(二)建议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可知,大学生在就业时产生的心理问题包括焦虑、自身定位模糊、依赖、攀比、自卑、逃避、盲从和自负,且这些就业心理问题在性别、户籍、子女类别、家庭经济条件和就业意向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完善就业教育,帮助学生充分做好就业准备。学生在就业时产生的各种就业心理问题与就业教育密切相关。虽然很多高校都设置了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但因为是选修课,并不能引起大部分学生的注意[18]。因此,高校应加强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认识,帮助学生意识到就业准备的重要性。此外,部分高校的就业教育缺乏针对性。本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在性别、就业意向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设计就业指导课程时,需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形势,使其更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更适应时代的需要[19]。

第二,提高社会支持力度,特别是学生感知到的社会支持力度。程利娜等[20]关于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研究表明,贫困学生的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普遍低于非贫困生,社会支持对其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也发现,相较于城市家庭的学生,农村学生的逃避心理水平更高;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更容易出现自卑心理。因此,提高学生的就业社会支持力度,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的社会支持力度显得尤为重要。而提高学生社会支持和感知社会支持最重要的途径,主要依赖于政府。习近平总书记在来陕考察重要讲话中强调“扎实做好稳就业工作”,“稳就业”就需要政府利用政策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鼓励大学生灵活就业,保障大学生就业权益等。

第三,审视就业形势,形成合理就业观。浦瑛瑛[21]指出,合理的职业价值观不仅包括考虑工作条件和收入情况,还需考虑职业对自身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大部分学生在择业时只关注工作条件和收入,缺乏对职业的长远规划,因此容易产生自身定位模糊的问题。只有树立合理的职业观,才能在就业过程中保持理性选择。因此,大学生在就业时应从实际出发,认清形势,正视社会现实,不断更新择业观念,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及其与社会需求的结合,注重个体的长远发展。

第四,端正就业心态,增强自身心理素质。朱友岗[22]认为,大学毕业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使得自己的主观意愿与客观现实相符合。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首先需要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增强对生活、对事物的理解;其次,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有意培养自己的逆商,学会从挫折中学习经验、积累经验;再者,要有意提升自我效能感,形成自信的人格品质;最后,需要培养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在就业过程中要敢于接受挑战,扩大就业成功的机会。

猜你喜欢
盲从自卑定位
盲从
定位的奥秘
盲从
新新人类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让自卑成为一种前行的力量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银行业对外开放再定位
哲理思辨
一个自卑者的自白:“觉得做什么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