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则
古人也戴假发吗?
当然戴了。要知道,哪朝哪代,都有很多秃头发的呀!更让人吃惊的是,早在距今2000多年的周朝,就已經出现假发的记载啦!
周朝的时候,戴假发是一种身份的标志。
据《周礼·天官》记载:“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这就是说,“副”这种假发只有王后、君夫人这样有显赫身份的妇女才有资格佩戴。副、编、次就是我国最早的假发。
拥有一头乌黑浓密的头发是一件令女人骄傲的事儿,让头发少的人非常嫉妒。史书《左传》记载了卫庄公在城楼上看见戎州己氏之妻拥有一头柔美的长发,羡慕嫉妒恨,竟然强行下令剪掉己氏之妻的头发,送给自己的妻子吕姜作假发!
周朝妇女流行什么发型呢?
“绸直如发 ”是当时人们对头发的审美标准,也就是今天的“黑长直”。所以,一些头发稀少的妇女为了增加自己头发的长度,往往会在尾端接一段假发。
四川成都百花潭中学10号战国墓出土的嵌错铜壶纹饰上,就刻画了梳长辫的妇女在树下劳作的情景。画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有些妇女的长辫梢处有一段交叉的短线,便是所接的假发。
我们除了从史书中知道古人戴假发,还可以从考古文物中发现假发的踪迹。比如著名的古代贵妇人“网红”——马王堆汉墓的墓主人辛追夫人,考古工作者对她进行了血型鉴定,发现辛追夫人是A型血,而这束假发却是AB型血。显然,辛追夫人的发髻是来自别人的长发。而且,辛追夫人的随葬品中还有一个漆奁,里面放着一束备用假发,这也说明了辛追夫人是要经常更换假发的。
虽然假髻都比较沉重,无法时时刻刻都戴着,但上至贵妇小姐,下至平家女子,都喜欢佩戴。即使家境贫寒、无力购买的女子,也会在出门参加活动时,向他人借来假髻,跟上潮流。
唐代国力鼎盛,社会繁荣,文化发达,妇女的发型跟着国力变得“强大”,发髻也越梳越高大。最典型的例证就是那些俏皮可爱的唐三彩陶女俑和《簪花仕女图》了。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没有特殊原因,人们是不会剪掉自己的头发。那古代的假发是从哪儿来呢?
豪夺是一种办法。比如对罪犯实施的“ 髡刑”,就是剃掉他们的头发。这些头发就成了假发来源的重要渠道。
还有在特殊情况下,人们走投无路,不得不剪掉或卖掉自己的头发。比如《世说新语》就记载了陶渊明的曾祖父由于家境贫寒,好友来访无钱招待,无奈之下,曾祖父的老母亲便偷偷剪掉了自己的头发,换来几斛米,解了燃眉之急。
假发的数量毕竟有限,因此,木质、纸质或者丝质的假髻开始成为替代品,被称为“义髻”。后世指女性的“巾帼”一词,原意就是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貌似发髻的饰物。